1865  — 1948

许声炎

清末、民国时期闽南地区名牧。连任中华基督教会金井堂会牧师五十余年,先后创办了金井毓英学校和闽南圣经学院,并任院长;先后担任过厦门圣道大学校长、中华基督教泉州区会会正、闽南大会会正、中华基督教协进会全国总会副会长等职。

许声炎,字子玉,于1865年出生在晋江安海前坡村一个贫寒家庭。自从英国长老会传教士杜嘉德(Carstairs Douglas)于1856年把基督福音传入此地后,信主的人不断增加,许声炎的父亲许泰伯就是早期的基督徒之一,后经过刻苦学习与追求,成为传道人。许声炎自幼生长于基督教家庭环境里,10岁开始接受启蒙教育。他天资聪慧,且读书用功,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因此得到英国长老会传教士的赏识,保荐他到厦门鼓浪屿回澜中学读书。许声炎在该校学习三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接着又进入英国传教士创办的厦门圣道书院继续深造。因应当时教会的需要,入学仅两年的许声炎便被派往南安官桥做代理传道,由此开始了他终生事奉主的生涯。

许声炎毕业后,被分派到安溪湖头传道,也曾兼顾官桥教会的牧养工作。1890年,许声炎到晋江东南的著名侨乡金井开拓福音工场,那里当时只有10名信徒。在他牧养下,信徒日益增多,许声炎当年就建起了第一座教堂,次年又在教堂旁边建立了毓英义塾(毓英中学之前身)。1894年,许声炎应聘到厦门圣道学校担任校长,为周边教会培养牧者传道。1895年,金井教会人数增多,并得到安海母会的批准,建立自治教会,急需得力牧者。在选聘牧师时,金井会众一致选举许声炎为堂会的牧者。许声炎由此看到教会的呼召和会众的期待,于是辞去校长职务,回到金井。1896年8月,许声炎被按立为金井教会首任牧师。

此后不久,一场长达十年的大瘟疫袭击了金井地区,教会中有300多人,包括长执15人在这场鼠疫中丧生。许声炎在整个瘟疫期间,坚定信靠上帝,凡事交托仰望。他不惧传染,仍然探访信徒,关心照顾病人,为死者做安息礼拜;他甚至还收养了不少失去双亲的孤儿。他身上所彰显出来的基督之爱的美好见证,深深地感染了众信徒,也吸引了不少非信徒,信主的人日益增多,教会愈加兴旺。

鼠疫过后,金井教会未见萎缩,反而得到大复兴,到1928年时,在册的信徒已达近四百人,成为闽南地区信徒最多的教会之一。许声炎非常注重会友的灵性生活,根据不同情形,在教会设立了各种团契和班会,如勉励会、母亲会、青年团契、主日学、探访队、布道队和谈经班等。主日崇拜活动,大都由这些团、组负责人轮流主持。他每年还分别举行特别的查经会、奋兴会、布道会,春节还有灵修会、培灵会等等。这些活动一方面活跃了教会的信仰生活,一方面也培养了领袖人材,坚定了信徒的信心,也增强了信徒的爱心与热心。许声炎坚持:中国教会应当自立、自养、自传,不接受外国差会的经济津贴。金井教会原属于英国长老公会差会,但他一向不接受差会的津贴。金井堂会的经济来源,主要靠会友的奉献,经常性的有“什一奉献”、“五条捐”;春节有感恩奉献,以及会友的特别奉献;此外还有旅居海外的会友的奉献等等。经济上自养,就有可能做到自治和自传,不必受差会的辖制和干预。许声炎所设立的金井堂会属下的支会共有九所,即玉湖、深沪、狮头、科任、伍堡、潘径、前仓、衙口、英林等教会,辖区包括现金井、深沪、龙湖、英林、永和、东石六个公社,设同理牧师五人,专职和兼职传道师若干人,会友和慕道友数以千计。据称金井堂会辖地之广,规模之大,会友之多,为国内所罕见。

许声炎连任中华基督教会金井堂会牧师五十余年,他一生传扬“纯正的救恩”,反对社会福音派,抵挡各种异端侵袭教会。因其事工、能力与声望,许声炎先后被推举担任中华基督教泉州区会会正,闽南大会会正,中华基督教协进会全国总会副会长等职。为了培养传道人和领袖人才,他曾经先后担任过厦门圣道大学校长,创办了金井毓英学校和闽南圣经学院(1939),任学校总理(董事长)和学院院长,为海内外教会输送了不少人才,推动了福音事业的发展。当时闽南教会的传道、牧师多出身于圣道大学、培元中学、毓英学校与闽南圣经学院;在南洋各国的传道、牧师也多为培元与毓英两校的校友;而金井堂会会友在南洋经商与从事教育的人也不少。由此可见许声炎牧师的影响力。

不仅如此,许声炎在地方的文化教育方面也有重大的贡献。他打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传统观念,创办了毓英女学部,又在金井附近的石圳、溜澳、围头等乡先后创办了女学,招收女孩子入学。他大力提倡、推动妇女“天足”。过去妇女都要缠脚,并时兴脚缠得越小越好看的陋俗;不缠脚的妇女,反而被视为“赤脚女人”,是不光彩的。而教会和教会学校的妇女,大都“放脚”,此举对地方社会影响颇大。虽然起初颇受非议,但不久,一般社会上的妇女也相继“放脚”了,缠脚的女孩子逐渐减少了,渐成风气和潮流。此外,教会还提倡西医,宣传推行种“牛痘”等新事物,都对地方产生了有益且深远的影响。

许声炎不仅在教会内,在社会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和声望,在清朝末年,他曾协助当地官府制止和调解了一场被称为“都蔡冤”的封建械斗。在1902-1907年期间,晋江南部都、洪、蔡三大氏族的械斗,牵连乡村数百个,为时五六年之久,双方死者三四百人。泉州知府李增蔚(俗称“李本府”)下乡办案,派兵逮捕双方头目及“刁民”,其中也包括一些基督教徒在内。因为许声炎是教会领袖,从不介入械斗,而且说话比较公正,在社会上又有一定的声望,因此深得李知府的信任和倚重。那些涉案被捕的教会信徒,只要许声炎一开口,或说情,或作保,就马上可得释放回家;后来有不少非信徒也因托许说项而获释。所以在调解“都蔡冤”一案中,许声炎起了很大的作用。案平以后,李知府特亲笔题书“关怀桑梓”的匾额赠与许声炎,悬挂在毓英学校内。

抗战前后,国军营长项强驻军金井,借住礼拜堂“护厝”,经常派人四处捉拿所谓“汉奸”,再以电刑逼供。许声炎常受乡民之托,找项强为涉事之人说情,因而获得释放。在与许牧师的交往中,项强后来竟受其所感而受洗归入基督。教会特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施洗典礼,以此见证“上帝奇妙的救恩”,轰动一时。

许声炎牧师还积极推广基督教文字事工,一生笔耕不辍,尤其在教会历史方面,用文字展现福音在闽南发展的历程。他所著《闽南长老会八十年简史》(1920)以及《闽南中华基督教会简史》(1934),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在闽南地区影响很大。他创办并主编的《金声》月刊,出版多年,行销海内外,不仅在其所属教会内,也在闽南地区和南洋等地教会广受好评,颇具影响。

许声炎之妻为泉州西街堂会牧师吴封波之妹,他们共生育六子七女,除第四子、第五子和第七女早逝外,其余子女与女婿,皆为国内和南洋商界、教育界、医务界的巨子。据称合女婿及内外孙,全家族共有百数十人。许声炎的长子许锡慧是石狮堂会牧师兼永宁堂会牧师。次子许锡恩十九岁从厦鼓寻源书院毕业后,在前港任教二年即回毓英,先任教员,后任校长,在毓英连续任教三十九年。他在毓英任内,一面秉承父旨抓基督教教育,使毓英成为一所信仰纯正的教会学校;一面抓教学质量,以严格办学而驰名海内外。第三子许锡安是英国长老公会一手培养的,他在中学及大学求学的费用,皆由英国长老公会负责。从燕京大学毕业后,他即回泉州培元中学,先后担任舍监和校长。1937年以后,他的实际地位几乎成了闽南十三所教会中学的总校长。第六子许锡仁,曾担任永春教会中学——育贤中学的校长。许声炎第五女淑巽在金井教会中以“虔事上帝”著称,历任母亲会会长、勉励会会长、布道会会长等职,为人稳重,能顾全大局,被公认为灵性与道德上的榜样,在教会中享有很高威望,深受会友们尊敬与爱戴。从这些可见许声炎家族在闽南教会、南洋若干地区的教会,以及在闽南教会学校中的份量与影响。

1948年9月25日,许声炎牧师因病息了世上的劳苦,回归天家,在世享年83岁。

资料来源

  • 方闻,“许声炎的家族及其他”,《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2016年8月16日发布。
  • 《许声炎牧师百年诞辰纪念刊》。泉州,1965年。
  • 若望,“许声炎牧师荣美见证”。《基督时报》,2023年5月5日。
  • 网络其它相关资料。

关于作者

李亚丁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