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世华中国研究中心 主页 主页
Xue chengen

1830 — 1895

薛承恩

美国美以美会宣教士,具有“刀疤教士”之称。1861年偕妻来华,到1895年病逝于福州,在福州和闽北地区宣教34载,把一生献给了他所爱的福建人民。

  美以美会

  福建

早年背景

薛承恩(Nathan Sites)于1830年11月6日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里奇兰县(Richland, Ohio)的Bellville。他于1859年从俄亥俄卫斯理大学毕业,该校非常重视栽培海外宣教的人才,有不少的毕业生后来都为着福音的缘故前往海外宣教。在一次聚会中,薛承恩听到一位返国述职的宣教士麦利和(Robert Samuel Maclay)描述中国宣教的景况,内心被深深地打动,因此他愿意回应上帝的呼召,前往中国宣教,成为第一位卫斯理大学毕业的赴华宣教士。

入华宣教

1861年3月6日薛承恩与莎拉•摩尔(Sarah Moore)结婚。同年6月,他和妻子接受美以美会海外传道会(American Methodist Episcopal Mission)的差遣,与宣教士麦利和一家一同踏上中国的土地,来到了福州。福州是美以美会在中国的第一个宣教工场,第一批宣教士于1847年到达,直到十年后才有第一位信徒受洗。同时因为不习惯当地的环境,使得宣教士的折损率很大,福音的果效也很有限。

为了接触中国最基层民众以及体验最真实的农村生活,薛承恩夫妇住在福州郊区的一个小村庄里,与村民朝夕相处。此地有一位开馆授徒的儒者,名叫谢锡恩,他跟薛承恩交往了一段时间后,接受了救恩,并成为薛承恩宣教上一位得力的助手。后来他成为了闽北教会史上一位重要的华人教会领袖,被称为“中国的保罗”。

1864年,薛承恩进入闽清六都传教,并为当地民众看病施药,这是西医传入闽清之始。后由薛承恩所倡,美以美会于19世纪90年代差派女医生玛丽•卡尔顿到六都施医,先在阪西村租民房开办医馆,为纪念薛承恩“遗爱在民”,故名之为“薛承恩妇幼医馆”,此为闽清县第一所医院。

另一位由薛承恩带领信主的重要人物是黄乃裳。1866年10月,薛承恩为黄福居、黄乃裳叔侄施洗。黄乃裳是一传奇人物,集宣教士、士绅、教育家、报业家、华侨拓荒领袖、改革家及革命党人的头衔于一身。他在20世纪初,率领福州府属美以美会信徒千余人移民马来西亚的砂捞越,建立“新福州”,为中国近代移民史写下著名的一页;因为这些移民在砂捞越从事垦拓开发及文化教育等工作,故此对东马的现代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为了更好的宣教,薛承恩在闽清创办了“薛承恩妇幼馆”,即今日闽清县六都医院的前身。

1882年,薛承恩曾担任培元书院的掌教,此学校是1872年美以美会所设。1883年,由薛承恩、摩嘉立同译,黄乃裳协译的《天文图说》出版发行;黄乃裳还协译了《圣经图说》、《卫斯理传》、《大美国史略》等书。

薛承恩在闽北从事宣教三十多年,期间所经历的挫折与危险不计其数。有一次因为在延平的会所改建,引起当地居民不满,而薛牧师正好来到延平,暴徒把他挟持到一间空屋,对他拳打脚踢,又拿了一个双尖叉子,猛力朝他眼睛刺去,结果刺中眼睛下面的面颊,血流如注。他挣扎到屋外,又被暴徒继续施暴,直到以为他已丧命才逃散。薛牧师倒在血泊中约半个小时,才有衙门派来的差役将他抬回会所,第二天雇船送他回福州。经教会医生悉心治疗,他的眼睛才不致瞎掉,却从此在脸颊上留下了深刻的疤痕,无法复原。但薛承恩并没有对延平失望或怀恨,两年之后,他再度进入延平,一切都风平浪静,平安无事。以后他又多次来到延平,越来越受当地百姓的欢迎,因此他对延平的解释是“延迟而来”且“延长不断”的平安。脸上的疤痕使得薛承恩赢得众人的信任,被尊称为“刀疤教士”。

1877年,在马礼逊来华宣教70周年之际,在华传教士齐聚上海召开了为期两周的宣教大会,会上讨论了包括对中国社会文化的观察、向中国人传道的内容和方式、医疗宣教、教会学校、文字事工、妇女事工等多项重要议题。薛承恩发表了一篇题为《雇佣本土助手的利与弊》的主题报告,提出反对雇佣中国本土信徒的理由:第一,非基督徒觉得雇来的代理人不真诚,不过是洋人的雇工;第二,本土教会觉得外国宣教士才是实际的领袖,而非从洋人支薪的当地牧师,所以中国牧师会丧失他的影响力;第三,雇佣关系会让本土代理人丧失勇气和热心,不愿失去外国援助接受当地的供养,这就成为本土教会“自养”的最大障碍。他的观点在大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终老福州

薛承恩最喜欢与华人同工巡回各地布道,闽北各处皆可见到他的足迹,最后他以福建为其终老之处。1895年初,薛承恩在一次讲道和给信徒施洗之后感染了热病,并于2月10日在福州溘然长逝,享年65岁。死后被安葬在福州的教会公墓“洋墓亭”(又称“使命公墓”)。洋墓亭始建于1848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薛承恩的墓碑得以幸存,现收藏在福州仓山博物馆。

1912年,薛承恩的妻子Sarah Moore Sites编著的《薛承恩传》(Nathan Sites–An Epic of the East)在美国纽约出版,是为研究福建教会重要的参考资料。在薛师母心目中,她的丈夫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福音战士,为神的国度在闽北浴血奋战,与撒但毫不妥协,绝不退缩,堪为后人之宣教典范。在该书印刷期间,薛师母也魂返天家,与丈夫重聚了。

资料来源

  1. S. Moore Sites,Nathan Sites:An Epic of the East.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2.
  2. 魏外扬著,《中国教会的使徒行传》。宇宙光全人关怀机构,2006年。
  3. 林金水等著,《基督教史初探福建》。宇宙光全人关怀机构,2006年。
  4. 寻访传教士的足迹工作室,“薛承恩|埋骨榕城的传教士”。2023年 9月 15日。
  5. 福州市闽清县人民政府官网,闽清县六都医院官网。

关于作者

居礼亮

作者系美国加州基督工人神学院道学硕士班学生,在李亚丁博士指导下撰写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