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世华中国研究中心 主页 主页
Yates Matthew Tyson

1819 — 1888

晏马太

美国南浸信会著名宣教士,华东地区浸信会奠基人;曾在上海和江苏宣教长达41年之久。

  美南浸信会

  江苏 , 上海

晏马太(Matthew T. Yates)于1819年1月8日出生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威克镇(Wake Forest, North Carolina)。父亲是一个农场主,一共养育了10个子女,晏马太排行老二。父亲亦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在当地南浸会教会担任执事。在信仰方面,父亲对晏马太的影响很大。晏马太年幼时,常和小伙伴们在学校操场边上的树荫下玩耍。有一天,他们正在赛跑时,遭遇雷雨。当一道雷电闪过,只听霹雳一声,一个大树瞬间即被殛毁。晏马太走避不及,被雷电击中,随同大树倒在地上。所幸有惊无险,虽然受了点伤,但生命无虞。惊恐中他觉得是上帝保护了他,感恩之心油然而生。此后,晏马太每天清晨即跑到密林深处一棵老树下祷告、灵修,恳切向神祈求:“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他把这一经历告诉教会的牧师,牧师确信他已经重生得救,并鼓励他说:“好孩子,愿神祝福你,使你将来成为一个著名的牧师。”

读完乡村小学后,晏马太升入汤普森中学。1836年,17岁的晏马太受浸归信耶稣基督,经常参加教会各种聚会,并立志长大当牧师。1840年,晏马太考取福雷斯特大学(Wake Forest University),他一面作工,一面念书,十分刻苦用功,深得老师和校长的赏识。除一般功课外,他尤为擅长音乐。

1846年大学毕业前夕,有一天晏马太读经读到罗马书第10章14节:“然而,人未曾信祂,怎能求祂呢?未曾听见祂,怎能信祂呢?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圣灵藉着这节经文感动他,使他深切感到自己有责任把福音传给那些未闻福音之人。于是他写信给美国浸信会海外差传部,希望派遣他往中国去宣道,说:“我经过祈祷和默想,放眼全球,除了中国,再没有别的地方更吸引我了。”在校长的推荐下,他如愿成为美南浸信会的宣教士候选人。1846年8月,美南浸信会差传部正式批准晏马太的申请,差派他到中国去宣道。同年9月27日,他同爱丽萨·慕灵(Eliza Mooring)结婚;10月18日,被当地教会按立为牧师。1847年4月26日,晏马太携新婚夫人来华,于同年9月12日抵达上海,当时年方28岁。

美国浸信会来华宣道第一人是叔未士牧师(Rev. John Lewis Shuck),他为浸信会在两广地区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根基。而晏马太则是浸信会前往华东宣道第一人。当他携妻子到上海时,一切要从零开始,浸信会在上海的宣道事业正等待着他们来拓荒。他们在上海登岸时,没有人来迎接他们,他们所处的完全是一个陌生的环境,人地生疏,举目无亲,而且语言不通,无法与人交流,其窘境可想而知。然而,晏马太夫妇却凭着坚定不移的信心坚持了下来。

他们抵达上海后首日,历尽辛苦找到一个圣公会宣教士的住所,并受到接待,虽然只能睡在地板上,但总算不至于流浪街头。次日,那位宣教士为他们借来一张牀,才稍微安舒些。几个星期后,他们才租到一所房子。在这座房子里曾经死过人,听说经常闹鬼,故无人敢住,房子早已积满灰尘,到处老鼠乱窜。晏马太夫妇以很便宜的租金租下这所房子,女房东听他们说不怕鬼,很是惊讶。他们把房子简单收拾好,稍事安顿后,就开始学习上海方言。晏马太日后回忆说:“我学的第一句上海话说‘迭个叫啥?’,就这样有了一座房屋,一个厨子,买了一条火腿和一些蔬菜,学了一句上海话,开始了我们在上海的生活。”就凭这句“迭个叫啥”,一支铅笔,一个笔记本,晏马太学到不少上海话。不久,他因患严重眼病,以致曾有一度不能读书,于是他就到市井茶肆,和平民百姓聊天,既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社会,也很快学会一口地道、流利的上海话。仅一年之后,他就开始用上海话讲道了。他在其住所开设一个小教堂,夫妇俩站在门口邀请路人进堂听道。但进堂的人不多,与其说前来听道,还不如说是来看西洋景;有的人还骂他们“洋鬼子”。由于他们到中国时,鸦片战争才结束5年,人们仇洋情绪强烈,要想叫人接受福音,谈何容易?晏马太有时也去周围乡间传道,所到之处,经常被围观,小孩子甚至拉起他的裤管,看他的腿毛。经过艰苦的努力,晏马太于1848年才得到第一个慕道者。同年11月6日,他和来自广州的叔未士牧师夫妇,和纪好弼牧师(Rev. Rosewell H. Graves)夫妇等人一起,在上海老北门建立了华东第一所浸信会教会。1849年,晏马太在其教会举行了首次浸礼,受浸加入教会的是三个穷人,其中一位还是个无家可归者。经过七年之久的惨澹经营,他教会中才有了第一位女信徒叶师母。即便如此,晏马太仍然非常高兴,在写给友人信中论到这位叶师母说:“你若听她述说主为她的灵魂作了何等大的事,一定会兴趣盎然!”

13年后,华东浸信会会友增至24名,而且在信仰上都是有根有基的。正当教会逐渐发展之时,中国爆发了太平天国革命(1850-1864),许多地方惨遭战乱蹂躏,并且蔓延到上海。1853年9月,上海小刀会与太平天国相呼应,举行起义,直到1855年2月失败。战争期间,晏马太曾和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协助清政府参与营救被小刀会俘虏的上海道台吴建彰。他把吴接应到自己家中脱险,并用自己的轿子送吴安抵租界。这场旷日持久的大战乱,使基督教宣教事业大受挫折,晏马太的教堂严重损毁。战后,他重新修葺了教堂和住宅,而且前来聚会听道的人较前增多。他写道:“我一星期开堂七天,前来听讲的人数平均有2500人次。”日后他所编撰的《太平军纪事》,对太平天国革命及小刀会的研究,极具参考价值。

1857年,晏马太携全家返美休假;1860年12月再次来到上海。未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当晏马太重整旗鼓,力谋复兴宣道工作之时,其母国又爆发了南北战争。1861年下半年,美南浸信会差传会与其在中国的宣教士关係全然断绝。为应付经济上的困境,晏马太不得不设法谋生,暂到美国驻上海领事馆,或上海租界的工部局当翻译,同时兼顾浸信会的宣教工作。

1870年,晏马太突然喉管患病,以致不能发声,不再能上台讲道。这对于热衷于宣讲福音的晏马太来说,不啻为一大打击。同年5月,他不得不放下工作,赴英国、回美国治疗喉疾。离开前,他按立黄品三为牧师,担负起牧养教会的职责。黄品三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因受邀在宣教士所办的教会学校里教中文,而听信基督福音。1855年,晏马太为他施洗而成为基督徒;1857年出任教会执事;1870年成为上海老北门第一浸信会首位中国籍牧师。黄品三在该教会服务长达23年之久。

经过治疗,更藉看祷告的大能,晏马太喉疾终得痊癒,声带完全复元。他随即重返上海,继续佈道以及建立教会的工作。此后,应晏马太牧师的邀请,美南浸会海外差传部先后差派万应远牧师(Rev. R. T. Bryan)夫妇和海林牧师(Rev. D. W. Herring)夫妇等人,前来上海宣道。那时,晏马太牧师已在上海、昆山、镇江、苏州四个城市里,建立起浸信会教会,并且为各地教会培养出不少中国籍传道人材。

1888年3月,晏马太牧师到镇江筹划建造礼拜堂之事,不幸病倒。3月17日,在上海辞世。弥留之际,他眷恋地说:“这里有这么多的工作,可惜我不能帮助了。我虽然愿意多做几年,但倘若神必要我去,我也甘心而去。” 当他的遗骸从寓所移往坟场的时候,他身后的华东浸信教会此时已经立好了根基,有四十位美国宣教士步其后尘在这一区域工作;他所翻译的沪语新约圣经业已发行。日后,华东浸信会事工日益发展,沪江大学、中华浸会书局在上海相继建立。后人没有忘记这位华东浸信会的奠基人,上海的同孚路(今石门一路),其英文名字为Yates Road(即晏氏路),以及沪江大学的思晏堂等,都是为纪念晏马太而命名的。

归属

This article is reprinted from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copyright (c) 1998 Gerald H. Anderson, by permission of The Gale Group;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Grand Rapids, Michigan. All rights reserved.

资料来源

  • 欧阳佐翔著,《前贤景行录》。香港:浸信会出版社,1984年5月。
  • 吴立乐编,《浸会在华佈道百年史略》。香港﹕浸信会出版部,1970年再版。
  • Charles E. Taylor: The Story of Yates the Missionary, as told in His Letters and Reminiscences.
  • 网络相关资料。

关于作者

李亚丁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