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永京,祖籍山东,据传是孔门弟子颜渊的后代,后来迁往福建厦门。到了清朝末年,颜永京的父亲为了经商,又全家搬往上海。1838年,鸦片战争前夕,颜永京出生在上海。
鸦片战争以后,清廷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英美法等国先后在上海设立租界,传教士开始得享宣教的自由。
1844年,美国圣公会的文惠廉主教(Bishop William Boon)来到上海,除了建造教堂外,还在王家码头建立了一所教会学堂,欢迎中国学童免费接受西式教育。颜永京当时十岁,因为家境不是很好,父亲就把他从原来的私孰送入这所免费的洋学堂。颜永京虽然在班上年纪最小,但学习成绩却最好,深得老师的赏识。1854年,颜永京十六岁时,被美国老师带回美国读书。先是在一所中学读了一年,随后进入俄亥俄州的坎比尔建阳学院(Kenyon College, Cambier, Ohio)读大学。1862年学成回国。
颜永京回国后,本来想从事宣道事工,但时值美国内战,教会的经费断绝。再加上太平军战事正紧,传道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而且颜永京还要赡养父母,并偿还留学美国时所欠下的债务。所以他成为上海英国领事馆的翻译,同时还在同文书局兼职,后来又出任上海租界工部局的通事。由于颜永京是个基督徒,又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在任职的时候能恪尽职守,并常常为中国人的利益而力争,受到众人的称讚。职务之余,他热心于教会工作,积极参与虹口救主堂的圣工,同时师从外借主教研读神学,为未来的宣道事业作准备。
直到1870年,颜永京才得以摆脱俗务,专心于传道。在武昌被按立为牧师,并在武昌、汉口一带牧养教会十多年。1887年,颜永京出任上海虹口圣公会救主堂牧师,此后十二年,他一直从事救主堂教会的牧养工作,直到去世。
除了牧养教会外,颜永京在社会教育和公益事业上也有杰出贡献,极力推动禁烟运动和天足运动,特别在创立现代意义上中国高等院校方面成就尤为卓越。在武昌,他参与筹建了文华书院,后扩充为文华大学,最后又命名为华中大学,使之成为长江中上游的著名学府。
1878年,颜永京回到上海后,又协助施约瑟主教(Bishop Schereschewsky)兴建学堂。在沪西梵王渡购置地皮,开办了圣约翰书院;八年后扩建为享誉海内外的圣约翰大学(现址为华东政法大学)。从筹建到扩建,颜永京一直任学监,功不可没。为了纪念颜永京,1904年10月1日,思颜堂在圣约翰大学落成,这是在华教会大学中少数几栋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建筑。
颜永京对中国的戒毒事业也有巨大贡献。1895年,他当选为中国戒烟总会代表,到英美各地演说,力陈鸦片带给中国人的毒害,谴责英国商人惟利是图,将鸦片输入中国的罪恶行径,同时呼吁以基督爱人如己为根本,停止鸦片对中国的输入。终致签订协定,英国对鸦片的生产与输入逐年减产减运。
颜永京还在中国第一个华人公园的建立上起了重要作用。他不满外国人不许中国人进入外滩公园的规定,联名写信向工部局提出抗议,并在1886年7月的一天,和其他6位牧师,手捧《圣经》来到外滩公园,进行和平抗议。虽然英国官员允准6位牧师进入园内,但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为此,颜永京等发起筹建了国人自己的第一个公园。
颜永京还翻译了第一本中文西方心理学著作,并最早开始向国人介绍西方美学思想。由于多年劳顿,颜永京患上高血压症和肾炎。1898年,颜永京在家中睡觉时长眠不醒,享年六十一岁。继任他为圣约翰大学校长的卜舫济(F. L. H. Pott)赞扬他说:“他是一位不知有自己,但知有大众,诚实、公正、勇敢,能牺牲小我的伟人。”
资料来源
- 查时杰:《中国基督教人物小传》,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1983年。
- 谢洪赉:《名牧遗征》,上海,青年会协会,1916年。
- 曹舒丽安:《我的外祖父颜永京》,《颜惠庆自传》,台北 传记文学社,1973年。
- F. L. H. Pott, "Biographical Sketch of the Rev. Y. K. Yen, M.A."; "The Rev. Y. K. Yen Memorial Number". The church in China, Vol. V. No. 4, July-August, 1898, issued by the American Church Mission, Shanghai.
- 《圣约翰大学五十年史略》,台湾圣约翰大学同学会重印本,19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