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  — 1901

杨衢云

中国近代基督徒民主革命家。香港辅仁文社社长;香港兴中会首任会长。

杨衢云,名飞鸿,字肇春,别号衢云,祖籍福建海澄县三都乡。其祖父杨福康曾任广东新兴县知事,因感于清廷腐败,国势日颓而辞官回乡。其父杨清水依靠走船为生,往来于广东和马来西亚之间。后娶郭氏为妻,定居于东莞。二人育有二女一子,杨衢云居中,于1861年12月6日出生于东莞。

杨衢云10岁时随父母移居香港,在香港接受教育。1875年,在香港任巡理厅辅政司通事的杨清水,因经济冤案而罹患重病,致使家境一落千丈。14岁的杨衢云为了生计,考入香港国家船厂学习机械,不幸在一次事故中被割掉右手三指。旋转入香港圣公会圣保罗书院学习英语。毕业后,先后任香港圣约瑟书院教员、招商局总书记、及沙宣洋行副经理等职。杨衢云为人仁厚和蔼,行侠好义,尤富于民族思想。年少时曾习拳击,不甘忍受外人对国人之欺凌,常为人打抱不平。

1892年3月,杨衢云与与谢缵泰、何汝明、温宗尧等人创立了带有革命性质的政治团体——辅仁文社。他们都是基督徒爱国知识青年,因不满满清政府之腐败无能,深感有必要研究新学以使国家富强。他们发起辅仁文社后,推举杨衢云为社长,以“革新社会”为宗旨,以“尽心爱国”为座右铭,以“开通民智,研究新学”作为救国的途径。他们在社内举办演说会,谈论国事。据谢缵泰讲,辅仁文社实际上是一个“革命总机关”,他们对其活动严守秘密。他们除了讨论新学外,也意图策划革命,只是没有什么行动而已。及至1895年辅仁文社部分成员被香港兴中会吸纳之后,杨衢云等人才在兴中会的名义下进行实际的革命活动。按时间而言,辅仁文社是最早鼓吹革命的组织,比兴中会还要早二、三年。

辅仁文社社址离孙中山就读的西医书院不远。杨衢云经尤列(孙中山密友,“四大寇”之一)介绍,“与孙君相见,欢甚。由是朝夕常至,至则抵掌而谈,达旦不倦。”香港西医书院亦是杨衢云常访孙中山并一起谈论革命的地方。杨衢云曾提议孙中山在广州筹建组织。孙中山因认识杨衢云而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同志范围,辅仁文社是孙中山之革命圈子以外、以香港基督徒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一个爱国组织。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等人在檀香山正式成立兴中会。1895年2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兴中会与辅仁文社联合起来,在香港士丹利街13号成立了香港兴中会,初时推举黄咏商为临时会长,不久他便辞职。在会长继任人问题上,会员们分为两派,一派支持孙中山为首,一派支持杨衢云,甚至爭吵起来。后经孙中山制止且谦让于杨衢云,事件才得以平息。杨衢云于是成为香港兴中会首任会长(当时称为“总办”或“伯理玺天德”,即President)。他们以“乾亨行”商号为掩护,秘密从事革命活动。 未几,兴中会领导人开会议定于“九九重阳节”(10月16日)在广州举行起义。这次起义的领导人包括孙中山、杨衢云、郑士良、陆皓东、邓荫南、陈少白、黄咏商和谢缵泰等人,全是基督徒。他们兵分两路,孙中山和郑士良等人在穗征集志士,杨衢云则在港筹措军械粮饷。广州起义最后不幸因泄密而失败,陆皓东等人被捕殉难,其它革命党人皆遭清廷通缉,不得不走上逃亡之路。孙中山、陈少白和郑士良等流亡于日本;杨衢云则辗转于越南、新加坡、印度、科伦坡和南非等地,所到之处,皆设立兴中会分会。1896年10月,杨衢云携眷移居日本横滨,以教授英文为业。

1899年,在陈少白多方联络与组织下,各派系在香港开会议决兴中会、三合会和哥老会三会联合成立一个新的组织“兴汉会”,选举孙中山为总会长。杨衢云随后辞去兴中会会长之职,由孙中山继任。1900年,维新运动失败后,北方的义和团运动方兴未艾。在香港的杨衢云和谢缵泰等认为再次发动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遂赴日本横滨与孙中山谋划起义。同年6月17日,孙中山与杨衢云、郑士良等兴中会会员赴香港筹划起事。他们在船上举行会议,分配任务。郑士良等在惠州三洲田起兵,邓荫南和史坚如等在广州起事策应,杨衢云和陈少白等人则在香港接济械饷。8月,惠州起义军连战皆捷,震撼了广东官府,遂派专人到香港见杨衢云,提出和议三事:一、招降党人各首领,以道府副将任用。二、准带军队五千人。三、给遣散费若干万。杨衢云认为此和议可以接受,乃以函电报告时驻台湾的孙中山,孙复电拒绝此议。

第二次广州终因泄密而失败,广东督抚德寿除捕杀史坚如,通缉郑士良等人外,还悬赏三万元购买杨衢云的头颅。许多同仁劝杨出洋躲避,但他慨然说:“男儿死则死矣,何避为。吾宁授徒以养妻子,不忍虚糜公款,俾立一好模范为同人先。”遂坚持匿居于香港,于结志街52号二楼设馆教授英文。1901年1月10日,清吏侦知杨衢云之住所,乃买通凶徒陈林枪杀杨衢云于寓所之中。据杨衢云堂弟杨拔凡撰写的《杨衢云生平家世》描述,当时杨衢云正在寓所内备课,楼梯的半楼门未上锁,仅有绳索缠缚。凶手割断门绳登楼,冲入室内,举枪直发。杨衢云毫无防备,情急之下,抓起案上一本英文字典阻挡。奈枪距太近,子弹还是穿透字典,贯入其前额后穿出。杨衢云正欲拿起身边的自卫手枪进行反击时,又有另外两发子弹射入其胸膛。即便如此,自幼习武,体质强健的杨衢云,仍然不用家人搀扶,强行起身下楼,乘竹轿赶往医院救治。无奈因伤情过重,失血太多而溘然长逝,年仅40岁。

当时革命党人多不敢出面为他办理丧事。因为他是基督徒,几个道济会堂及前辅仁文社的基督徒同志,包括王煜初、何启、区凤墀和谢缵泰等,协助他的遗孀潘氏办理了丧事,遗体葬在香港岛跑马地基督教坟场(现称“香港坟场”)。为免坟墓遭受破坏,其墓碑上只有编号6348,而没有他的名字。

当噩耗传到日本横滨后,孙中山异常哀痛,立即署名印发讣告寄往世界各地,并于同年12月7日在永乐楼为杨衢云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高度评价杨衢云曰:“民国基础,乃公之骨;民国牺牲,乃公之血。”孙中山且亲自发动募款千余元,以恤其遗属。

资料来源

  • 梁寿华著,《革命先驱——基督徒与晚清中国革命的起源》。香港:宣道出版社,2007年。
  • 相关网络资料。

关于作者

李亚丁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