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国桢,字宗周,浙江宁波人。1852年1月30日,俞国桢出生於浙江宁波府鄞县姜山俞家埭。从13岁起,俞国祯先后就读于宁波甬江北岸美北长老会学堂——崇信义塾、育英义塾(之江大学前身)、圣道书院(金陵神学院前身)。求学期间,他于1868年接受基督信仰并受洗。1877年毕业后,他先后在浙江杭州、德清;安徽徽州、屯溪等十几个地方传道,后被派往浙江湖州新市长老会堂担任传道工作。
1888年10月29日,经新市长老会堂批准,俞国桢被按立为牧师且任吴兴新市(现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长老会牧师,在那里尽心尽力牧养教会近八年之久。
1894年应美国长老会传教士范约翰之邀到上海,任上海虹口长老会堂牧师,负责管理教堂一切事务,成为该堂的首任华人牧师。
1903年,俞国桢与范约翰发生经济矛盾,由此宣布该堂与差会断绝经济关系而倡导教会自立,创办了“闸北自立长老会堂”。同年参加中国基督徒会,成为中国较早寻求教会本土自立的重要人士之一。之后他曾多次撰文呈报苏、松、太兵备道,要求批准立案或给予保护,终获上海道台的批准。自立会在上海取得合法地位后,随之走出上海成为合法的全国性组织。
1906年1月25日,俞国桢约集黄治基等牧师,召开“中国耶稣教自立会”发起人会议,另行成立“中国耶稣教自立会”。該会的宗旨是“凡事不假外人之力,以期教案消弭,保全教会名誉,顾全国家体面为目的。凡各会华教友,无分彼此,不限区域,庶几联络同志,合而为一”[1]。在自立会章程中提出要“爱国爱教”,要实行“自治、自养、自传”。1907年创办机关月刊《圣报》,发行量曾高达1.5万册,以后断断续续出至1951年5月停刊。
1910年12月,当立宪运动发起一次又一次国会请愿高潮之时,俞国桢受各地信徒之托,代表全国26万基督徒进京向皇室贡呈圣经,以接近朝廷,“借贡经请愿”向满清政府要求收回教权,[2] 支持中国的自立教会,直到辛亥革命发生时也未打破“华民设教传徒”的禁令。
1911年3月,俞国桢和闸北绅商组建闸北商团。商团以商人为号召,以同盟会会员为主体。成立后,会长屡次更换,俞国桢始终是副会长。在实际运作中,俞国桢是核心人物。同年11月,俞国祯以牧师身份参与组织、领导了闸北光复,成为辛亥革命光复上海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商团的部分团员还承担了孙中山先生就任大总统前后、在上海和南京的警卫工作;自立会不少重要成员也是辛亥革命的积极参与者,多人任职于沪军都督府。在武昌起义爆发后,局势还尚不明朗之际,俞国祯牧师就以自立会机关刊物《圣报》为阵地,声援辛亥革命。1912年1月15日,在上海基督徒庆祝中华民国成立的集会上,俞国祯牧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极力拥护共和,称颂孙中山说:“在世界史中,上帝差遣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是第一革命;基督降世,舍身十架,救赎万民,为第二革命;孙大总统除专制而建共和,为第三革命”。[3] 俞国桢联同上海基督教界 20 多位领袖组建“中国基督徒共和协赞会”,宗旨就是:提倡、扶掖共和,争取民教平等,共享法权。
因目睹列强的侵略,俞国桢积极维护民族尊严,主张中国教会独立自主,在上海闸北区海宁路自筹资金,购地建筑教堂,于1904年落成使用。1914年,因信徒增多,他又在宝通路商务印书馆附近换产购地,建造礼拜堂(即闸北堂今址)。1916年,新堂落成;取名为“闸北自立长老会堂”;1927年又改名为“中华基督教会闸北堂”,简称“闸北堂”。
1920年6月28日,在上海闸北自立长老堂召开自立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自立会全国总会,俞国桢被推举为自立会第一任会长(后被选为终身会长)。此时该会已遍及全国十六省,礼拜堂189所,会友达一万多人。自立会发展顶峰时期,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全国有310多个教堂,其中自建150多个;领圣餐信徒2.2万人,慕道友2800多人,传道者420多人,学校80余所,医馆、诊所40所。
1924年,因闸北堂归属问题,俞国桢与长老会意见分歧。僵持近一年后,俞国桢辞职,离开了闸北堂。
1926年,自立会总会在上海江湾翔殷路购地4.2亩,并两次派人前往东南亚国家华侨中募捐。1929年建成“永志堂”[4],意为“志在自立,永远不变”。
俞国桢牧师是中国人为摆脱西方差会控制,实现自立本土化的先行者。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教会自立活动在中国形成影响比较大的三个区域、三种模式,其中有闽南自立会模式:“自立自养教会”,教会没有脱离对外依赖的束缚,自治教会由数位长老、一位牧师或宣教士组成,宣教士与中国信徒拥有同等的发言权,不受外国差会总部的指挥,但在自立上没有观念性的突破。华北的中华基督教会模式:“中华基督教自立会”,教会由中国教牧人员和平信徒领袖组成,将不同宗派的基督徒联合起来,完全独立于宗派教会,也不属于任何的外国差会,力图与其它宗派的教会维持友善关系。再一个就是华东自立会模式:“自立会”,其最大的特点是彻底脱离外国差会,完全的独立自主,其倡导者俞国祯牧师被教会史家王治心誉为“在当时的自立运动中成就最大者”。他在自立运动中发展出的三个理念:“认同中国人的身份,中国信徒担负起教会发展的责任”、“独立自主”、“脱离差会的管辖”,成为了后继中国本色教会运动的思想要素。[5]
俞国桢牧师的一生,经历过朝代的更替,战争的洗礼,教会的乱象,却始終保持着起初的爱心和热心,尽心尽力的服事於中国基督教会,可称是一位中国基督教界的爱国领袖人物,其开创的“中国耶稣教自立会”,奠定了中国对基督教文化接纳、传播与生长的理念,让基督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挥出独到的文化作用。在那段风雨飘摇的年代里,尽其所能地护国爱教。俞国桢牧师也热心公益事业,曾担任教会内外多个慈善机构的董事,在世人面前做光做盐,照神的心意成就神的旨意。
1932年,一二八战火毁掉了俞公馆和总会事务所,永志堂屋顶也被炮弹击中而损毁,自立会运动深受挫折。同年11月16日,俞国桢牧师赴浙江温州讲道期间不幸染病,加之年老体衰,心力交瘁而逝世,终年80岁。
归属
This article is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from A Dictionary of Asian Christianity, copyright © 2001 by Scott W. Sunquist,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Grand Rapids, Michigan. All rights reserved.
脚注
- 李金强,《圣道东来:近代中国基督教史之研究》,马礼逊入华宣教200年,(台北:宇宙光,2006),186页。
- 张化,“辛亥革命中的牧师俞国桢”,《世纪》6(2011),19-21页。
- 同上,21
- 参“中国耶稣教自立会下属教堂(永志堂)”,《上海地方志》。(http://www.shtong.gov.cn/dfz_web/DFZ/Info?idnode=75317&tableName=userobject1a&id=92056)
- 参考:赵天恩,《中国教会历史论文集》,145-166
资料来源
- 鲍明鉴,《基督教长老会浙省宁绍中会七十年略史》,1927年编撰。
- 李金强,《圣道东来:近代中国基督教史之研究》。马礼逊入华宣教200年。台北:宇宙光,2006年。
- 赖恩融,《万有主宰:近代中国教会历史》。唐华、范约翰译。台北:中国信徒布道会,1988年。
- 赵天恩,《中国教会史论文集》。台北:宇宙光,2006年。 张化,“辛亥革命中的牧师俞国桢”。《世纪》6(2011),19-21页。
- 秦小林,“国士无双,桢干唯一 —— 缅怀俞国桢牧师”的纪念文章。
- 《上海地方志》http://www.shtong.gov.cn
- “浙北新市,走出一位我国宗教界爱国领袖人物——俞国祯”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b6be160102ynr7.html
- “旧时代的新市镇耶稣堂,堪称‘浙北第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b6be160102ytai.html
- “1888年新市‘名牧古镇’熠熠生辉”http://blog.sina.com.cn/s/blog...
- “浴抗战烽火奏时代强音——浙江基督教界爱国事迹追诉”http://www.bjdcfy.com/qita/agrsdgs/2015-12/510452.html
- “从清心堂到鸿德堂再到闸北堂——陈蓉生牧师”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b7679b80102vpy5.html
关于作者
作者系美国加州基督工人神学院硕士班学生,在李亚丁博士指导下撰写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