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世华中国研究中心 主页 主页
Zheng shiliang

1863 — 1901

郑士良

中国近代基督徒民主革命家;孙中山的左右手之一,兴中会重要领袖;惠州三洲田起义总指挥。

  礼贤会

  广东

郑士良,号弼臣,客家人。于1863年生于广东归善县(今惠阳)淡水墟。其父原在上海经商,后来在一起官司中被官吏陷害,愤激而死。故此,郑士良自幼对清廷官吏积恨在心。他禀性好,具侠义精神,自小习武,喜欢和绿林洪门交往。年少时即加入三合会,故抱有三合会反清复明的思想。后来渐渐在三合会中确立了地位,成为其中的重要首领。

郑士良幼时在家乡读书,稍长到广州求学,入读油栏门德国礼贤会学校——一所由礼贤会和小巴陵会合办的学校。在基督教教育和基督徒的影响下,他归信了耶稣基督,并正式受洗加入礼贤会教会。因着基督教信仰的影响,郑士良原先头脑中的“反清复明”观念,逐渐转化成为“民主革命”的理念;由江湖中人,转变为一个理性的民主革命者。

从礼贤会学校毕业后,郑士良继续追求西学,进入广州博济医院附设的博济医学堂学医,和孙中山和陆皓东同学。他与陆皓东原本相识,二人的父亲曾同在上海经商。几经接触和交谈后,郑士良给孙中山留下很好的印象。孙后来回忆说:“郑士良号弼臣者,其为人豪侠尚义,广交游,所结纳皆江湖之士,同学中无有类之者。予一见奇之,稍与相习,则与之谈革命。”郑士良亦“不但不视逸仙为疯子,而且非常注意其言行,认为他是将来有为的人物。”二人彼此引为知己,可以推心置腹,无话不谈。不久,他成为孙中山的忠实跟随者,他和孙、陆以及后来认识的陈少白由是形成早期基督徒革命志士群体,也成为后来兴中会的领导核心。陆皓东在乙未之役中殉难后,郑士良和陈少白便成了孙中山的左右手。

郑士良在早期兴中会的革命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他促成孙中山把革命事业由言论转化为行动的。在孙中山与其交往后不久,便知道郑是三合会的首领,知悉不少有关秘密会党之事,孙中山之欲“联合会党,实自此始。”孙中山早在家乡翠亨村时,曾到三合会所设武馆观看过学员练武,故对会党印象不错。郑士良的反清之志与孙中山推翻满人统治的想法相合,故当孙把自己的革命理想告诉郑时,郑非常兴奋,建议孙利用会党力量,并答允如将来真的从事革命,他可以集聚这股力量以听指挥。郑士良可说是第一位建议孙中山利用会党力量的人,后来在兴中会第一次和第二次起义中,他所发动的会党力量成了革命军的主力。孙中山后来说:“予由谈论时代入于实行时代之动机,则受郑君所赐者甚多也。”由此可见郑士良对孙中山革命事业及其早期革命方式之影响。

1887年,孙中山转学到香港西医书院,陆皓东赴上海电报学堂读书,郑士良仍留在博济学堂继续其学业,翌年离校返归善县淡水墟家乡行医,开设同生药房,同时留意联络会党,以备将来可能起义之需。一有机会,他就去香港找孙中山,商讨革命可行之办法。王煜初牧师所在的道济会堂成为他们谈论新学、时政和革命的场所,也成为他们凝聚革命同志的地方。1893年,他们在广州广雅书局抗风轩举行会议,成立了“兴中会”革命组织,以“驱除鞑虏,恢复华夏”为宗旨。会议中,郑士良受命负责招纳会员,联络防营作为起义之军力基础。

1895年2月21日,孙中山在香港士丹顿街之会址聚集各路新旧同志,成立香港兴中会组织,并决定以香港作为集结人员和策动起义的基地,计划于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在广州发动起义。他们举手向天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神明”乃指基督教信仰之上帝)。在军力方面,他们计划征集港、粤两地的会党、绿林、乡团和防营等力量,作为起事的基本队伍,广州一带的会党及绿林的征集乃由郑士良负责。这是基督徒与会党合作进行革命的开始。

这次起义的领导人包括孙中山、杨衢云、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邓荫南、黄咏商、谢缵泰等,他们全是基督徒。一切安排就绪后,孙中山就带领郑士良和陈少白等人到广州部署。他们租用了双门底王家祠中之云岗别墅为兴中会分会的秘密会所,作为指挥机关。

广州起义不幸因泄密而失败,郑士良等革命志士均遭通缉,遂与孙中山和陈少白一道逃亡日本。虽然起义失败了,但他们的革命意志并未稍减,不久他们又重组革命力量,筹备再次起义。重整后的力量大致分为两路:一路以孙中山、陈少白和郑士良为首;另一路以邓荫南和宋居仁为首。两路都在孙中山兴中会的指挥下活动。经过多年的努力,兴中会在各地重新纠集了新旧革命力量,准备发动第二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发生在1900年,地点仍在广东。当时北方义和团运动兴起,兴中会认为机不可失,便加紧策划起义行动。同年6月17日,孙中山与杨衢云、郑士良等兴中会会员和一些日本志士赴香港筹划起事。他们计划把军力分为广州和广州以东的惠州两路,双方策应,攻下惠州后,再分别直攻广州。是年10月,郑士良领兵在惠州南部附近大鹏湾沿岸之三洲田发动起义,史称“惠州三洲田之役”或“庚子惠州之役”。

郑士良家乡离惠州不远,他与这一带的绿林会党关系十分密切,因此,绿林会党就成为惠州之役的主力军。郑士良手下两大战将,一个是绿林首领黄耀庭,另一个是三合会首领黄福。二人帮助郑士良把惠州十县的会党和绿林结成阵线,由他担任总指挥。郑士良因此可说是一位把会党和绿林的反清斗争引向民主革命的基督徒革命者。

10月6日,时机成熟,郑士良正式起兵。此次战役是兴中会自1894年创立以来七年后第一次正式的军事攻击行动。郑士良以归善县三洲田(今深圳盐田三洲田村)为根据地,与黄福和黄耀庭等将领一起,挥军攻占了新安、深圳之后,又转战龙岗、淡水和平海等地,一路破清军,缴枪械,甚至生擒归善县县丞兼管带杜凤梧。不消半个月,他们已经取得四次大捷,惠州府十州县中已有六县为革命军所占据。

郑士良所率领的由绿林和会党组成的革命军,不但战斗力高,而且很有纪律,军队所到之处,对民众秋毫无犯,故受到沿途民众的欢迎和支持,称他们为“仁义之师”。连战皆捷之下,各地会党群众纷纷来投,革命军增至二万余人。后因策应部队失败,清军又调兵全力围剿革命军,郑士良军虽以寡敌众,屡次获胜,无奈旷日持久,供援不继,终至弹尽援绝,不得已而决定退兵解散,时为10月22日。正当此际,大批清军赶到,革命军苦战,死伤甚重。郑士良和二黄等手下百余人突围逃脱,撤退至香港。郑士良禁不住仰天痛哭:“十余年经营苦心尽此一旦!”

惠州之役后,郑士良名声大噪。清政府悬重赏通缉他,又查抄了他所有在归善县的房产财物。退避香港后,在英美基督教宣教士的保护下,郑士良继续联络会党,从事革命工作,以图东山再起。1901年8月7日,郑士良在香港不幸被一名谋赏者下毒暗杀,以身殉国,年仅38岁。其友人按基督教仪式为他举行了葬礼,并将他安葬于香港薄扶林道基督教坟场。为避清廷鹰犬破坏,墓碑上未用郑士良之名,只镌刻以“郑弼臣之墓”。孙中山闻讯后极为悲痛,特地派人到香港吊唁并抚恤其遗属。

郑士良遗有夫人钟氏和四个儿子。三洲田起义失败后,清廷派兵前往郑家捕杀“乱党”遗属,郑夫人欲以箩筐担走四个儿子,因清兵骤至,只好忍痛将次子和三子留在家里,不幸为清兵所杀。郑夫人在逃难途中,将幼子送给饶姓人家收养,最后只携得长子云松,辗转到香港。民国政府成立后,为追念郑士良之殊勋,送其子云松去英国留学,攻读工程专业。云松学成回港后,效力于香港市政建设工程。在太平洋战争香港陷落期间,病逝于香港,遗下一子二女。其次女(郑士良之孙女)郑碧苇从事教育工作,长于文史。

资料来源

  • 梁寿华著,《革命先驱——基督徒与晚清中国革命的起源》。香港:宣道出版社,2007年。
  • 相关网络资料。

关于作者

李亚丁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