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世华中国研究中心 主页 主页
Mountains

1790 — ?

朱清

伦敦宣道会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所施洗的四位基督徒中的最后一位;为当时唯一的知识分子基督徒。

  伦敦宣道会

  广东

朱清出生于1790年前后,年轻时考中秀才。他从30岁左右开始与西方传教士来往,随即出洋前往马六甲教书。他先教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Medhurst,Walter Henry)中文。一年后,麦都思前往槟榔屿、巴达维亚等地宣教站工作。主管马六甲宣教站的传教士米怜(Milne, William)继续留用朱清,让他担任英华书院的中文教师。该院中文教师的工作主要有三:第一是教授中国经典;第二是当宣教站员工与书院师生进行集体礼拜时,以官话对众朗读一段中文圣经或其他宣教书刊的内容;第三是指导书写作文等。其中朗读经文则是每天早晚各一次。虽然朱清每天两次朗读圣经,并且长达约八年之久,但他只是将此视为自己份内的工作,内心从未有感动或接受之意。1832年夏,朱清因聘期届满而结束他在马六甲的教学,随即启程返回中国。

朱清从新加坡搭乘一艘西人船只返国,数天后在海上遭遇颱风,桅杆与船帆皆被风卷走,船体破裂,海水涌入船舱,情况十分危急。船上旅客惊慌失措,呼天抢地。朱清仰面望天,回想自己多年来虽经常听传教士传扬福音,却不认真领会,也不愿接受,更不愿承认自己的罪。此时在危难中,他发愿若能历险重生,与家人团聚,必将皈依基督。最后,他所乘之船幸免于难,安抵中国。历劫登岸的同舟旅客纷纷合伙出钱,购买牲礼香果到庙里拜谢神明,只有朱清一人拒绝参与此举,却乐意慷慨解囊,济助遭难的穷困旅客。

回到中国后,朱清即请求马礼逊为他施洗,同时戒除掉原来吸食鸦片的恶习。1832年12月16日,马礼逊为他施洗,同时鼓励他要继续为自己的家人、朋友以及同胞的归信基督而努力。受洗后的朱清开始在家里读经和祷告,初时还遭到妻子的嘲笑。不久,他能够在每个礼拜日带领十几个亲朋好友在家里举行长达一小时的崇拜。为了帮助朱清的生活,马礼逊安排他担任自己的中文助手。

朱清信主的经历曾两度由传教士撰文刊登在《中国丛论》月刊中。先是该刊主编裨治文将朱清海难不死而决志信主的经过,以第一人称口述方式翻译成英文。接着马礼逊有感于朱清自最初接触基督福音之日,直到十余年后才受洗成为基督徒,因而撰文一篇。文中提到:当米怜博士在1822年病危时,朱清曾在病榻旁安慰他,并对其年幼子女的未来表示关切。不料米怜竟表示自己所担心的不是子女的问题,而是朱清的灵魂是否得救的问题。马礼逊以此认为,虽然当时朱清没有立刻受感归主,但米怜临终前语重心长的话,却如同种子撒在朱清的心田里。十余年后,终于在一场风暴惊动下发芽生长。

朱清成为基督徒大约一年半后,马礼逊即于1834年8月因病逝世。不久,由于梁发在广州散发宣教书册而引致官方的搜捕。朱清听说自己亦名列缉捕名单之上,故迅速切断和外国人的关系,隐姓埋名逃往外地藏匿。

鸦片战争后,在马礼逊儿子马儒翰(Morrison, John Robert)的帮助下,朱清成为香港政府雇员。但马儒翰不幸于1843年8月病死,朱清也随之被解雇了。

朱清回到广州,一家九口难以度日,遂找到美国传教士伯驾医生(Dr. Parker, Peter)请求帮助。当时正好英国圣公会宣道会派遣的传教士四美(Smith, George)和麦克祺(Thomas M’Clatchie)于1844年9月抵达中国,急需雇用中文教师,故雇用了年已55岁的朱清。他们不仅向朱清学中文,也学习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与社会习俗。不久,四美因病回香港,麦克祺转往上海建立佈道站。此后朱清不知所终。

资料来源

  • 苏精著,《中国,开门!——马礼逊及相关人物研究》,香港: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2005年,261-268页。

关于作者

李亚丁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