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tw)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主頁 主頁
Carpini Giovanni de Piano

1182 — 1252

柏朗嘉宾

柏郎嘉賓,又譯普蘭·迦兒賓,意大利天主教方濟各會傳教士。

  天主教方濟各會

柏郎嘉賓(Giovanni de Piano Carpini)約於1182年生於意大利佩魯賈(Perugia),是聖方濟各(聖法蘭西斯)的摯友。當聖方濟各創立“小兄弟會”(後來的“方濟各會”)時,柏朗嘉賓亦為創始人之一。成年後,他在方濟各會中身居高位,曾先後奉派到日耳曼和西班牙等地任職。

東方的蒙古民族於12世紀崛起之後,其首領成吉思汗及其繼承人向西方擴張,所向披靡,橫掃歐亞大陸,於13世紀初建立起一個空前的大帝國,震驚了整個歐洲。1236年,成吉思汗的兒子之一拔都(Batu)占領了乞瓦(今基輔),並且創建了金帳汗國,從烏拉爾山一直延伸到多瑙河。1241年,兇猛善戰的蒙古人征服了斡羅思各公國(今俄羅斯、烏克蘭等地)之後繼續西進,在里格尼茨擊潰了波蘭和普魯士聯軍,進而蹂躪匈牙利等地,把觸角伸到了亞德里亞海。“黃禍”威脅著整個歐洲,引起了羅馬教廷和歐洲各國君主的極大驚懼,紛紛準備自衛。教宗格列高利九世(Gregory IX)甚至號召組織十字軍,以抵抗蒙古入侵。但他們也自度難以抵擋住蒙古鐵騎的進攻。1245 年,教宗英諾森四世(Innocent IV)在法國里昂召集全歐主教大會,商議如何抵禦蒙古軍隊入侵等問題。由於教廷從波蘭和匈牙利逃回的方濟各會和多明我會的修士得知蒙古貴族及其追隨者中有不少人信仰基督(多為景教徒),於是教廷決定派遣傳教士出使蒙古,勸他們停止殺戮,不要再攻擊其他民族,並希望他們信仰基督,以求化仇敵為盟友。

由於柏朗嘉賓在1219年第五次十字軍東征時,曾前往算端(Sultan,蘇丹)談判交還耶路撒冷之事,表現出他的智慧和勇氣,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因此這次被英諾森四世任命為全權特使,率團出使蒙古。

柏朗嘉賓一行三人(後一人因病而返,僅波蘭修士本篤隨行),攜帶著教宗寫給蒙古大汗的親筆信(Cum non solum),於1245年4月16日復活節,從教宗居住地里昂出發前往東方。方濟各會初興之時,規定修士外出必須步行。但因柏朗嘉賓年過六旬,加之身體肥胖,故獲準騎驢代步。在經過波希米亞、波蘭和基輔羅斯之後,柏郎嘉賓一行於1246年4月4日來到金帳汗、成吉思汗之孫拔都(Batu)的營帳。拔都接見了柏朗嘉賓,又命人將教宗信函譯成俄文、阿拉伯文和蒙古文,隨後命他們去蒙古覲見大汗。於是柏朗嘉賓沿里海,經巴爾喀什湖南面,又越過阿爾泰山進入蒙古。7月22日,柏朗嘉賓等人抵達蒙古鄂爾渾河邊上的都城喀喇和林(Karakorum),在附近的行宮暫住。8月24日他們參加了定宗孛兒只斤貴由汗(Kuyuk-Khan)的登基大典,受到皇太後及景教徒大臣鎮海等人的禮遇。不久,貴由汗召見柏朗嘉賓。柏朗嘉賓呈上教宗致蒙古大汗的兩封書信。第一封詳細闡述了天主教教義;第二封勸告蒙古大汗罷兵,停止向西方進攻;同時還對蒙古軍隊濫殺無辜表示了譴責。

因為英諾森四世的信是以一種高傲、責備的口吻寫成的,冒犯了大汗的權威,所以只能引來針鋒相對的回應。貴由汗在復信中拒絕了教宗的要求,並對教宗進行指責和威脅。11月11日,鎮海等三大臣將貴由汗寫給教宗的復函逐字向柏朗嘉賓解說,然後命柏朗嘉賓將其拉丁語譯文逐字向他們解說,以免誤會;最後又將復函譯成阿拉伯文作為副本。11月13日,貴由汗在復函上用璽,交給柏朗嘉賓。貴由汗致教宗英諾森四世的復函如下:

“天主之氣力,全人類之皇帝,極其明確真誠地致書大教皇。你等會議,你教皇及全體基督徒願與吾人講和,並遣來使臣。此點業經來使奏聞,信劄中亦有申述。你等如若希望與我們講和,為締結和平事,你教皇及諸王公顯貴應毫不遲疑地前來朝見我。屆時將會聽到我們之答復和要求。你在來信中稱,我等應該領洗,成為基督教徒,我們對此僅給以簡單之回答: 我們不解,為何我們必須如此。再者,你在來信中稱: 許多人,特別是基督徒,其中尤其是波蘭人,摩刺維亞人(Maravorum)和匈牙利人,慘遭殺戮,你們對此深感驚駭。我們對此亦給予同樣之回答: 我們對你等的話亦不解。然而,對下述問題,我們認為無論如何不能緘默不言,必須予以答復。你們說,由於成吉思汗(Ghinggis Khan)與汗(Khan)不服從天主之命,不聽從天主之教訓,召開大會,殺害使臣,故天主決定殄滅他們,把他們交到你們手裏。其實,倘若不是天主所使,凡人如何可以這樣處置他人呢? 你們認為,只有你們西方人是基督教徒,並且蔑視他人。但是你們怎樣知道天主究將加恩於誰人乎? 我們崇拜天主,仰承天主之氣力,從東到西,摧毀了整個大陸。若不是由於天主之氣力,人們又能有何作為? 倘若你們渴望和平,希望把你們之幸福托付給我們,你教皇應該立即親率諸基督教顯貴前來朝見,締結和平,僅在此時我們才能知道,你們確實渴望與吾人講和。倘若你不遵從天主及我等之命令,不接受來此朝見之諭旨,屆時我們將認為你們決意與我們為敵。彼時將如何,我們不知,天主知之也。首任皇帝成吉思汗;第二任皇帝窩闊台汗(Ogodai-Khan);第三任皇帝貴由汗(Kuyuk-Khan)。——達達汗致教皇書內容如此。”(伯希和:《蒙古與教廷》,第5-32頁)。

書末玉璽印文為:“真主在天,貴由在地,上天神威,眾生之王。”(方豪:《中國天主教人物傳》(卷一),第18頁)。

柏朗嘉賓接得貴由汗的復函後,即日離開蒙古,踏上歸途。臨行前,皇太後各賜他和隨行人員狐皮緞袍一件,紫色布一匹。他們經過伏爾加河下遊的拔都駐地,又經基輔返回西方。1247年11月,柏朗嘉賓回到里昂,朝覲教宗,並呈遞貴由汗復函,獲得教宗的嘉獎。

從外交角度來看,柏朗嘉賓出使蒙古之行不能稱為成功,教皇與蒙古汗之間的書信來往並沒有取得什麽成果。但失之桑榆,得之東隅,柏朗嘉賓返回歐洲後,將他沿途見聞整理成書《蒙古史》(Ystoria Mongalorum),全名為《我們稱為韃靼的蒙古人的歷史》(Historia Mongalorum quos nos Tartaros appellamus);通譯為《柏郎嘉賓蒙古行紀》,又譯《韃靼蒙古史》。全書分九章,詳細介紹蒙古的地理概況、衣食住行、宗教信仰、民間習俗、大汗王室、戰略戰術、征服地區情況以及深入探討抵禦蒙古入侵的戰術等內容,對研究東西方文化交流史具有很高的價值。該書成書於1240年代末,是歐洲人對蒙古最古老的記錄。柏郎嘉賓因此成為第一位嘗試以編年體撰寫蒙古歷史的歐洲人。

柏朗嘉賓返歐後不久,即以教宗使節的身份拜訪了法王路易九世。此後,他被教廷任命為安蒂瓦利(Antivari,今南斯拉夫境內)大主教。最終於1252年在今克羅地亞境內的達爾馬提亞去世,享年70歲。

資料來源

  • 貝凱譯,《柏郎嘉賓蒙古行紀·魯布魯克東行紀》,中華書局,2002年。
  • 伯希和著,《蒙古與教廷》,中華書局,1994年。
  • 李寬淑著,《中國基督教史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 方豪著,《中國天主教人物傳》(卷一),臺中光啟出版社,1984年。
  • 耿昇,“中法早期關系史:柏朗嘉賓與魯布魯克出使蒙元帝國”,《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關於作者

李亞丁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