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  — 1922

陳子褒

清末民初著名平民教育家。在推廣婦孺教育、教育制度改革,以及白話文運動等方面有傑出貢獻。

陳子褒,名榮袞,號耐庵,別號婦孺之僕。1862年3月11日生於廣東省新會縣外海鄉(今屬江門市郊外海鎮),乃明儒陳白沙之後,為新會望族;系清末民初著名平民教育家。終其一生,為改革中國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育制度做出傑出貢獻。

陳子褒從小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文思敏捷,成績優異。1878年,他16歲時便考入府學為庠生。1890年,28歲的陳子褒先後在廣州友石齋和芥隱堂設館教學,招學生七十人,多為應試科舉的生員。

1893年,陳子褒參加鄉試,中第五名,膺五經魁。放榜時,名字排在南海康有為前邊。康有為本來列為第二名,因為他的試文《書同文》沒有沿用朱熹註釋,故改為第八名。陳子褒讀了康有為的這篇文章,自嘆不如,特意前往“萬木草堂”拜謁。談論之間,大大折服,遂拜康有為為師,與梁啟超、陳千秋等一起學習。在康有為門下,陳子褒開始接觸到新知識、新思想,這對他一生影響很大。正如後來他說的:“然茍無康先生教導,則茫無門徑,雖十分勤勉,亦無所用之。”

當時,廣州雙門底有間“聖教書樓”,是一位名叫左鬥山的基督徒開設的。他熱衷新學,大量購進上海廣學會、中國教育會翻印、出版的外文書譯本,如《泰西新史攬要》、《西學啟蒙》,以及廣學會著名刊物《萬國公報》等,使“聖教書樓”成為廣州唯一的新學書店。陳子褒經常去那裏看書,開始接觸到西方文化。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他還開始學習英語。在學習過程中,他讀到英語啟蒙課本的雞、犬、貓等單字,通俗易懂,想到《大學》、《中庸》等書字義深奧,不適宜作兒童啟蒙讀本,心中遂萌生改良兒童教育的念頭。同時他還想到,學校教育以家庭教育為輔,而家庭婦女一般識字不多,應該提倡女學。這些認識,成為他日後致力於婦孺教育、改良課本的動力。

1895年,陳子褒進京參加乙未會試。時值中日戰爭結束,中國戰敗,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在京參加應試的維新派領導人康有為和梁啟超,聯絡十八省應試舉人共同上書光緒皇帝,提出“拒簽和約、遷都抗敵、變法圖強”三項主張,史稱“公車上書”。 陳子褒參加了這一運動,隨後並加入康有為組織的“強學會”,鼓吹變法維新。與此同時,他還寫成《婦孺須知》一書。他在“敘”中寫道:此書“模橫門之急就,羼楊雲之方言。通俗是貴,利用斯在。” 說明他編此書的目的,在於適應婦女、兒童啟蒙教育的需要。此後兩年,他又編寫了《婦孺淺解》、《婦孺八勸》、《婦孺入門書》、《幼雅》等書,致力提倡婦孺教育。他在1897年寫成的《俗話說》一文中,首次提出“講俗話”,“寫俗字”,求“實用之學”。他的學生冼玉清後來評論說:“此即提倡文學改良之白話化、大眾化也。”

1898年3月,陳子褒參加了康有為、梁啟超在北京組織的“保國會”。在“百日維新”期間,他還到梁啟超主持的譯書局任事。“百日維新”失敗後,康、梁逃亡海外,陳子褒也經上海東渡日本,到神戶找到在《東亞報》社擔當主任一職的同學韓文舉,並結識了該報主編僑本海關。僑本是日本著名教育家,也是詩人,各學校的校長多是他的詩友。在他的介紹下,陳子褒到各校參觀、考察日本小學的教學方法。陳子褒很欣賞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創立的“慶應義塾”,推崇該校的教育宗旨和教學方法,決心效法,以教育救中國。同年底,他返回祖國,開始撰文編書辦學,以實踐自己的抱負。

1899年9月10日,途徑香港的陳子褒在香港基督教道濟會堂由皮堯士牧師(Rev. T. W. Pierce)施洗歸信基督。他接受洗禮之後,經常撰寫論說信仰的文章,如《說祈禱》、《耶儒二教之真相》、《基督教之果》等。

1899年,陳子褒在《論報章宜改用淺說》一文中,提出“文言之禍亡中國”的說法,成為我國提倡報紙使用白話文、語體文的第一人。從那時起,他開始投身教育事業,先在開平縣“鄧氏家塾”任教席,不久即到澳門設館教學。其館址設在荷蘭園正街,初名“蒙學書塾”,後改為“灌根書塾”。他把蒙學作為教學的基本內容,廢止讀經,提倡通俗的白話,改革文言,以使低年級學生易於領會,收到良好效果。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則不廢文言文,照開經義課程,以使學生了解民族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思想。

同年,陳子褒在澳門組織中山、新會、臺山等地小學的20多名教師成立“教育學會”(後改名“蒙學會”),以提倡初學啟蒙、推廣改良白話課本為宗旨。他在《教育學會緣起》一文中指出:“中國教育既失其本,復遺其末,非全行改革,無以激發國民之誌氣,浚渝國民之智慧。一至謂中國之亡,亡於學究之手,豈謬語哉!” 評論深刻,入木三分,發人深省。在創辦學塾的同時,他還註重婦女教育,主張寡婦改嫁,同姓(遠枝)可通婚,並曾倡設平民義學,被人們稱為“福翁”。

1900年夏,陳子褒接受澳門“格致書院”(即廣州嶺南大學前身)漢文總教習鐘榮光的邀請,前往該校主持暑期國文講習班,歷時三屆。這一年,他先後出版了《教育說略》、《婦孺三字書》、《婦孺四字書》、《婦孺五字書》、《婦孺新讀本》、《婦孺論說入門》、《婦孺女兒三字書》等系列教材,並用於教學實踐。他以《婦孺三字經》代替《三字經》,內容全用白話,如“早起身,下床去;先灑水,後掃地”之類;以《婦孺四字書》代替《千字文》;以《婦孺五字書》代替《幼學詩》。這些白話課本,很快就傳入內地,在廣州、佛山等地大量印行,影響深廣。陳子褒用於教學的這些讀本,是我國最早的白話文教科書,在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此後七年多的時間裏,陳子褒的精力集中在編寫啟蒙課本方面,出版了大量教材,如:《婦孺學約》、《婦孺論說大觀》、《婦孺論說階梯》、《婦孺中國與地略》、《婦孺釋詞粵語解》、《婦孺譯文》、《婦孺信劄材料》、《婦孺閑談》、《婦孺中國史問題》、《幼學文法教科書》、《小學國文教科書》等。1903年,陳子褒主辦的“灌根學塾”首次招收女學生,成為我國男女同校的發端。次年,他主持編輯發行了《婦孺報》、《婦孺雜誌》,時人稱他為改革啟蒙教材的先驅。。

1909年,“蒙學會”組織成立了“子褒同學會”,選卓乃宙為首任會長。同年及以後兩年時間裏,該會出版了《七級字課》的系列教材。1912年至1917年,陳子褒先後出版了一些歷史方面的教材,如《左傳小識》、《補讀史論略》、《史記小識》、《前後漢書小識》、《晉書小識》等,還出版了《灌根小學雜誌》。

1918年,陳子褒將“灌根學塾”遷到香港堅尼道循道會舊址,繼續從事小學教育。不久,學塾易名為“子褒學塾”,最後易名為“子褒學校”,規模日漸擴大。陳子褒主持校務之余,親自參加教學工作,為初級班上字課,為高級班講古文經史,並規定高級班學生必須點讀《二十四史》、《資治通鑒》、《四朝學案》等史籍。他在講課時,聲若洪鐘,終日不倦,所有學生作業,一定親自批改。他特別重視向學生灌註民族思想意識,以民族英雄和宋明理學教育學生。課外時間,他喜歡與學生展開討論,註意引導和啟發學生。1918年至1919年,又出版了《南北史小識》、《左傳小識教授法》、《新唐書小識》等歷史教材。

1919年,陳子褒聯合基督教友顏君裕、周懷璋等創辦了“聯愛會工讀義學”、“聯愛女校”、“聖士提反義學”,擴大了辦學範圍。到1921年,陳子褒又開設“子褒女校”,聘請清代甲午進士桂玷、陳俊卿、曾壁山等20人為教員。子褒學校規模擴大,人才濟濟,聲譽日隆,被公認為香港私塾中的佼佼者,陳子褒則被譽為“東方的裴斯塔洛齊”(裴氏為瑞士著名兒童教育家)。

陳子褒是橫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的一位基督徒知識分子,一生獻身於教育事業,未任一官半職。他所創辦的學校,始終未向政府立案,也不設校董會或委員會、教員會,純屬平民化的義舉,可說是一位孤身作戰的教育家。他獻身於婦孺教育工作二十多年,並以“婦孺之仆”作為教育的職誌。他以一生的教育實踐,走出了一條教育創新的道路,誠然是中國教育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一位代表人物。王齊樂在《香港中文教育發展史》一書,提及陳子褒生平行事的表現有下列六方面的成就:(1)虛心學習,吸取新知。(2)改造教育,腳踏實地,從基層的小學教育著手。(3)提倡婦女教育,提高婦女地位。(4)提倡通俗化教育,大量編著淺易婦孺讀物。(5)主張實驗教學,註重趣味與開智。(6)推廣平民教育,身體力行,努力不懈。他一生中編著的小學教科書有幾十種。除前述公開出版的書籍之外,還寫有一些學術文章。他的遺著由他的學生冼玉清、陳德萋、歐朗若、陳仲偉編校,合編為《陳子褒先生教育遺議》,1952年曾在廣州出版。在信仰方面,陳子褒由不信以至於信,不但在教育工作上為主作出美好的見證,並且樂於接受教會的邀請,四處奔勞,為教會事工而盡心竭力。

1922年7月4日,陳子褒在香港般含道子褒學校病逝,終年61歲。安息禮拜由道濟會堂主任張祝齡牧師主禮,遺體安葬於香港薄扶林基督教墳場。

資料來源

  • 李志剛:“中國教育在傳統與現代之間——以陳子褒為例”,《基督教與近代中國人物》,臺北,宇宙光全人關懷,2006年7月初版。

關於作者

張軍民

南京金陵協和神學院;韓國首爾長老會神學大學;現為韓國首爾新門內教會中國人禮拜傳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