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生活
賜斐德(Robert Harold Ainsworth Schofield)於1851年生於英國倫敦高爾頓廣場(Goldon Square, London)附近的一個名門富戶;7歲時隨家遷往都爾魁(Torquay)。短暫居住後,全家又遷居英格蘭北部。他從小在家中受教於母親;稍長,受教於家庭教師。賜斐德9歲時,就已經感受到自己的重生得救,並立志把自己的一生獻給神。12歲時,他開始進入私立學校讀書。賜斐德天資聰穎,又努力用功,在學生中出類拔萃。他又愛好廣泛,熱衷於體育運動,划船、騎馬、賽跑,樣樣皆能。
15歲那年,賜斐德進入曼徹斯特的歐文斯學院(Owens College in Manchester, 今之維多利亞大學【Victoria University】)學習。不久他當選為學院的準會員並在古典文學方面榮獲維多利亞獎學金。1870年,他再次獲得一筆可觀的獎學金,得以進入牛津大學林肯學院(Lincoln College in Oxford)住校深造。1873年,他在自然科學領域以最優秀的成績畢業。
從林肯學院畢業後,賜斐德離開牛津到倫敦去,因為他獲得一筆獎學金到聖巴多羅買醫院(St. Bartholomew’s Hospital)從事科學研究。在這所醫院裡,賜斐德先後獲得多項獎學金和金獎,在解剖學等方面頗有建樹,同時他也投身於基督徒學生會的許多活動。在聖巴多羅買醫院工作三年後,他被奉派到塞爾維亞,服務於當地紅十字會,並主管貝爾格萊德醫院。不久他回到家鄉小住一段,然後赴巴黎再次進入醫學院進修。當他從牛津完成醫學士學位後,又回到倫敦,不久被全國救援會選派到土耳其戰地醫院服務,救治那些在俄土戰爭中受傷的士兵。1878年8月,賜斐德又回到倫敦聖巴多羅買醫院擔任駐院主治醫師和手術師,甚得院方所器重。六個月後,他隨團到德國和奧地利,然後到土耳其、埃及和巴勒斯坦等地旅行遊歷。他無論在哪裡工作和考察,都深得同事們所敬重。
二、赴華宣教
賜斐德自少年時代起,就立志一生為基督而活;學生時代時曾閱讀過一位醫療傳教士的傳記,深受感動。從醫後,他更從“中國內地會”的報導中,得知中國的內地對醫療和福音的巨大需要。後來在1880年的一次禱告會上,賜斐德内心深受感動,上帝的呼召也同時臨到他。他立刻順服上帝的呼召,申請加入中國內地會,要到中國去宣教。獲准後他不顧親友的驚愕和勸阻,辭去令人羨慕、待遇優厚的工作,開始為赴華宣教做準備。在他離開英國之前,29歲的賜斐德與伊麗莎白·傑克遜小姐(Elizabeth Jackson)結婚,隨即偕新婚妻子同赴中國。
1880年4月3日,賜斐德夫婦和藍戴爾先生(Mr. R.J. Landale)一道, 搭船從英國啟航,經過14天的海上旅行,抵達美國。在那裡他們參加了一個主日學工人之培訓;同年6月,他們再次搭船離開美國前往日本,於15天之後到達。逗留期間,他們參觀了多個教會和教會醫院。然後他們繼續旅行,最後到達上海。他們在那裡逗留到7月19日,接著就去了煙台。在煙台經過三個月的培訓和預備後,他們就奉派到地處華北的山西省會太原府工作。
落腳之後,賜斐德一面學習當地語言,一面開始了醫療宣教工作。他語言天賦頗高,進步神速,令那些先他來華的傳教士們稱羨不已。不久,他就可以參與街頭佈道工作了,因此他感到非常快樂。在醫療工作方面,賜斐德和麥肯齊醫生(Dr. Mackenzie)一起,建立了藥局和新醫院。在太原府第一年中,賜斐德醫治了50位住院病人,和1500位門診病人。其中包括三例通過氯仿麻醉而施行的手術。第二年,他醫治了6631位病人,其中許多人是被狼咬傷的。他亦做過292例手術,其中有47例是在麻醉情況下進行的。賜斐德在太原府工作期間,努力使他的醫院和診所能照顧到一般百姓的經濟能力,並尊重中國人的文化習俗。他也是幫助人們戒除鴉片毒癮的先驅者,設立了戒毒所並嘗試先進醫術幫人戒毒。當時山西省吸食鴉片之風很盛,毒品對人民健康造成的損害極大。所以賜斐德覺得負擔十分沉重,盼望有更多的傳教士來山西工作,早日使山西人民脫離鴉片的捆綁與貧苦的困境,並從福音得到新生命。因此當“中國內地會”會長戴德生在1881年底發出徵召70位傳教士來華的挑戰時,他立刻寫信表示願意每日為此事代禱,直到目標達成。他還經常寫信回英國,向親朋好友、醫護人員傳遞中國的迫切需要。他尤其希望第一流的人才——像牛津、劍橋的畢業生——能夠獻身到中國來,因為中國的需要與挑戰都太大了。最後在1884年,徵召70人的目標不僅僅達到,而且超過了7人。賜斐德所祈盼的大學生成群結隊來華宣教的願望,也在1885年“劍橋七傑”的身上得到實現,宣教之火遂成燎原之勢。在接下去的30年中,出現了中國宣教史上又一次的高峰期。
三、英年早逝
遺憾的是賜斐德沒能親眼看到自己的禱告蒙應允。他在1883年的炎夏,為一位患者看病時不幸被感染。在其1883年7月19日的日記中,他記到自己身感不適,並懷疑是感染了猩紅熱。到23日時,其症狀越來越顯出是感染了傷寒。到31日晚,他已高燒到華氏106度,第二天早上就死了,時年僅32歲,來華僅三年零一個月。賜斐德去世後不久,他的妻子帶著年幼的一子一女返回英國。心裡雖然悲傷,卻也帶著安慰,因為賜斐德在其臨終前表示“今生無悔”,並對妻子說:“請代向戴德生先生與同工們道別,告訴他們,在中國的這三年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歲月。”
戴德生先生得悉賜斐德病逝的消息是在1883年8月1日這一天;在同一天裡,他也收到“劍橋七傑”之一何斯德(Dixon Hoste)要求加入中國內地會的申請表,從而使他的心大得寬慰。真可謂:一粒麥子落在地裡死了,就結出許多籽粒來。1885年3月,“劍橋七傑”接過福音的火炬,步賜斐德之後塵,來到中國。
資料來源
- Schofield, A.T., Memorials of R. Harold A. Schofield. London, England: Hodder Stroughton. 1898.
- Spence, Jonathan, Chinese Roundabout. New York,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Inc. 1992.
- Alvyn, Austin. Chinas Million, The China Inland Mission and the Late Qing Society 1832-1905. Great Rapids, Michigan: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2007.
- Graves, Dan. "Dying Harold Schofield Prayed Grads to China". Retrieved 14 October 2013.
- 魏外揚著,《中國教會的使徒行傳》。台灣:宇宙光文字部,2006年出版。
關於作者
作為世華中國研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李亞丁博士現擔任《華人基督教史人物辭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執行主任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