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tw)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主頁 主頁
Dao weide

1848 — 1899

稻惟德

十九世紀英國內地會醫療傳教士,先後在浙江溫州設立診所和戒毒所;在山東煙臺創立“體仁醫院”、戒毒所和紅十字醫院,在“甲午戰爭”中救治中國傷兵。在華行醫宣道二十多年,救治病患、傷兵無數。

  中國內地會

  山東 , 浙江

来华行医宣道

稻惟德醫師(Dr.A.W.Douthwaite)是英國內地會醫療傳教士,生於1848年。1874年,26歲的稻惟德作為“中國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傳教士,奉派與宓道生(James Joseph Meadows)夫婦一道啟程前往中國,次年抵達。起初在浙江紹興、衢州等地宣教,後於1880年應邀前往溫州,於6月6日在五馬街開設診所,免費給人看病。同年11月1日建成醫院,是為溫州最早的西醫院。到1880年底,這所醫院門診就已接待2214人次,其中以眼疾居多,並且完成73例手術。

晚清時期的溫州是鴉片重災區。據史料記載,1879年時,溫州的煙館已達800-1000家,吸食鴉片者大都是社會下層人。作為一名醫療傳教士,稻惟德很早就看出鴉片對中國百姓的危害。在溫州行醫時,他就呼籲英國政府停止對華鴉片貿易。他在一封寫給友人的信上說:“這些中國人遭遇的悲慘境遇,部分原因就是因著鴉片貿易的毒害。……多年來,我們的政府用極其不公平的方式,用武力手段迫使中國開放港口,允許鴉片像洪水一樣湧入這個國家,以致造成全國呈氾濫之勢。既已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英國政府就應該由中國政府採取他們認為合適的措施,或是逐步提高進口關稅和內貿稅,或是完全禁絕鴉片貿易等限制政策。”從這封信上,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正直的英國人的良心。同時稻惟德於1880年在溫州創立了戒毒所,到年底共收治了61名戒毒者,其中有58名治癒。在1881年發佈的工作年報上,稻惟德寫道:“這一年共收治了213名吸毒者,除4名外,全部治癒。4個人中有2個因行為惡劣被驅逐出所,2個被診斷無法醫治,如果不吸鴉片,就會使他犯的其他病嚴重加劇。”當地官府對他的醫療和戒毒工作非常贊許並給予支持。 根據《甌海關貿易和十年報告》以及來溫傳教士曹雅直夫人的回憶錄《26年在中國》記載,稻惟德在溫州行醫共有三年時間。由於南方濕熱的天氣以及艱苦的工作損害了他的身體健康,1882年,稻惟德被安排到山東煙臺中國內地會療養院療養。身體恢復之後,稻惟德被任命為中國內地會處理煙臺方面事務的負責人。近代煙臺是西方基督教各宗派在中國宣教的重鎮,集中了英、美、法等國各差會的教會和傳教士。他們在煙臺發展信徒的同時,也開創了煙臺近代教育、醫療衛生、社會公益等事業之先河。在1882-1899年間,稻惟德在煙臺先後創辦了教會醫院“體仁醫院”,設立了戒毒機構戒煙局,並成立了一家紅十字會醫院。

創立體仁醫院

1882年,稻惟德在芝罘區二馬路東首創了一家教會醫院——體仁醫院(又稱為中國內地會醫院、東山耶穌聖教施醫院),它是近代煙臺三家教會醫院之一,與美國長老會創立的毓璜頂醫院,法國天主教會創辦的天主教施醫院並駕齊驅。

體仁醫院設有門診和病房,既為在煙臺的外國人看病,也為中國人看病。體仁醫院創設後,很快就聲譽鵲起。據中國內地會留下來的記錄顯示,體仁醫院創立首年,門診就接待了3000位病人,病房接待了39位病人。到1892年,門診接待了9023位病人,病房接待了163位病人,並進行了292例手術。到1893年,門診接待病人數更是達到了12055人,病房接待了125人,並進行了376例手術。到1896年,門診接待了23700位病人,病房接待了216人,進行了856例手術。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體仁醫院在煙臺的受歡迎程度。

稻惟德除了在體仁醫院坐診外,還負責芝罘學校、中國內地會療養院的醫療工作。其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深受社會各界所稱道。稻醫生在體仁醫院救治病人的同時,也向病人傳揚基督福音,分發福音書冊給病人。

創立戒煙局

19世紀末的煙臺與中國其他地方一樣,也深受鴉片的毒害。當時,煙臺港已成為歐美和東亞各種舶來品以及北方地區各種出口土貨的重要集散市場,也是鴉片在北方的主要進口港。鴉片的大量輸入對煙臺百姓危害極其深重。據統計,1878年,煙臺鴉片吸食者占全部人口的一半。1891年,這個只有32500人的城市,就有鴉片煙館132家,從業人數320人,占總人口的1%。到1901年時,煙臺的鴉片煙館更發展到430家,從業人數達1200人。鴉片煙毒氾濫,成為煙臺一大社會問題。

稻惟德來到煙臺後,積極宣傳戒煙戒毒,並專門制訂了《戒煙論畧附戒煙局章程》,印刷後四處散發。與此同時,稻惟德還專門在體仁醫院裡面設立了戒煙局,收治戒毒者。據記載,僅1891年一個季度,就有214名吸毒者在戒煙局接受戒毒治療。

創建紅十字會醫院

此外,稻惟德醫生還在煙臺創建了紅十字會醫院,是為中國最早的紅十字會醫院之一。紅十字會醫院脫胎於社會救助團體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它為那些受戰爭和武裝衝突影響的人提供人道援助。早在甲午中日戰爭發生前,稻惟德就觀察到,中方缺乏各方面備戰的物資,無論是人力、後防、武器等;戰場上醫藥救傷的設備,更是奇缺。當駐守芝罘的清嵩武軍提督孫金彪前來與稻惟德諮詢傷兵救助問題時,稻醫生就藉機向他提出要創辦紅十字會醫院(Red Cross Hospital)的想法。提督反問他:“這醫院也收容日本的傷兵嗎?”稻醫生答道:“當然也收”。提督便說:“那麼,我想我們絕不會辦這樣的事。”後經稻惟德費盡脣舌解釋,說日本傷兵絕不可能會來醫院,提督才表現出興趣。後來的事實證明,在甲午戰爭期間,充塞醫院的全是中國的傷兵。

無論如何,在孫金彪的支持下,稻惟德得以在1894年12月,在煙台開設了紅十字會醫院,紅十字旗首次飄揚在醫院建築的上空,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所紅十字會性質的醫院。據《芝罘學校》一書記載,稻惟德醫生“在內地會療養院東面騰出一排房子做‘接收站’,而療養院醫院則專門收治須住院特別是做手術的傷兵。”

紅十字會醫院在甲午戰爭中的貢獻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煙臺紅十字會醫院主要接收從威海戰場敗退的大量傷兵和難民,其中也有從遼東半島轉來治療的。稻惟德對救治威海衛傷兵,曾親筆如此描述:“當威海衛受到猛烈的攻擊下,中國傷兵源源不絕來到芝罘,許多都是傷勢極重的,不少還在途中便不治而死去。滿地都是積雪,冬天像北極一樣的嚴寒。可憐的將士,流著血,耗盡體力,還找不到任何一處避難所。有些以為安全,逃回家鄉,卻又被同袍拉回去,也有因為力盡筋疲,淹死海中。大約有200名傷者,身上軍服仍染滿血,蹣跚而行抵達醫院,全都是惡劣的症狀。一位軍人身上中了七粒子彈,另一位膝部受傷,扶著拐杖行了40哩來到醫院。”據不完全統計,煙臺紅十字會醫院共救治了163人。紅十字會醫院的救助活動,改變了當時人們的社會觀念,也為後來紅十字運動在中國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據1899年的中國內地會月刊英倫版《億萬華民》所載,甲午戰爭結束後,西方傳教士無私救治的事蹟被上報清廷,稻惟德和其他10名傳教士被光緒皇帝授予最高榮譽“雙龍勳章”(Imperial Order of the Double Dragon)。嵩武軍總兵孫金彪也送給稻惟德醫生一塊非常名貴的匾額,上書“西國扁盧”四個大字,懸掛在體仁醫院的牆上,以表謝忱。稻惟德也曾記述此事:“戰爭過後,一位提督和他的隨從,騎著馬帶著一隊軍樂隊和軍兵來到醫院,送給我一塊木製、非常名貴的匾額,掛在醫院的牆上……。”

稻惟德在中國浙江溫州、山東煙台等地建立醫院、戒毒所,行醫宣道二十多年,救治病患、傷兵無數。1896年3月14日,身為醫院護士的稻惟德夫人因產後熱病而離世,遺下三個兒女,長子只有4歲。為了紀念其夫人,1887年,體仁醫院改名為“莉莉·稻惟德紀念醫院”(Lily Douthwaite Memorial Hospital)。

1897年3月下旬,稻惟德在醫院護士饒姑娘協助與陪伴下,帶著三個幼兒離華返英。就在他們離開醫院前,正在門口與醫護人員話別時,忽聞軍樂齊鳴,旋見一整齊隊伍在提督帶領下操步而來。原來這是由一群已經復元的官兵組成的儀仗隊,特地趕來為稻醫生送行。當提督向稻醫生表明來意後,儀仗隊便操列在稻醫生、饒姑娘和孩子們面前。他們再不是傷痕累累的傷兵,而是回復朝氣蓬勃、氣概激昂的軍士了。一位軍士說了幾句致謝辭後,便一聲號令,全體官兵立刻齊刷刷地跪下,使稻惟德他們大為震驚,隨即真誠地感激他們的深情厚意。

在英國安頓好3個失去母親的兒女後,稻惟德於1899年4月底重返體仁醫院工作。想不到同年10月5日,他在醫院裡竟染上赤痢不治離世,年僅51歲。逝後葬於芝罘毓璜頂外國人墓地(Chefoo Temple Hill Cemetery)。

稻惟德醫生的遺言是:“若我的生命能化作千條生命的話,我願意把他們全然擺上,投入榮耀的事奉裡,以致贏得中國歸向基督,這是我感到無上的、至大的喜樂和最高的榮耀。”

資料來源

  • 黃錫培編著,《殉道血——1900年義和團事件殉道宣教士的生命故事》,美國中國信徒佈道會及海外基督教使團聯合出版,2010年1月出版。
  • 吳旭東,“稻惟德醫生:為晚清溫州人戒鴉片毒”,載於《溫州日報》甌網,2015/05/15。
  • 侯小勇,尋訪宣教士的足跡/“基督教傳入溫州150年---紀念醫療宣教先鋒稻惟德”,2017-07-30。
  • 魏春洋,“煙臺街·煙臺故事 | 這個英國醫生傳教士不僅呼籲本國停止對華鴉片貿易,還成立了戒煙局”,載於《煙台晚報》,2021-03-01。

關於作者

李亞丁

作為世華中國研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李亞丁博士現擔任《華人基督教史人物辭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執行主任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