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  — 1960

馮貴珠

Evangeline French

二十世紀初在中國山西、甘肅和新疆宣教的英國女傳教士,與蓋群英、妹妹馮貴石一起被稱為內地會“三女傑”,她們多次沿“絲綢之路”穿行於戈壁沙漠,把福音傳給各族人民。

馮貴珠(Evangeline French)於1869年出生於阿爾及利亞,是家中的長女,父母(Erington and Frances Elizabeth French)皆為英國人。貴珠從小就精力旺盛,桀驁不馴,敢於冒險。當其全家搬到瑞士的日內瓦之後,她進入中學讀書。畢業後隨同父母回到英國,但她一下子很難適應英國那種刻板的社會環境,那時的她在思想上熱衷於理性主義、虛無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等新思想,她也同樣用理性去理解上帝。隨著她進入大學,投入左翼運動,內心的衝突就更為強烈,但她還無法否認神的存在和祂的誡命。她的性情也變得暴躁易怒,心中充滿抱怨和苦毒,甚至一度停止去教堂。有一天在精神崩潰之中,她甚至出言褻瀆上帝,虧得妹妹馮貴石(Francesca French)及時提醒了她。後來聖靈進入她心中,使她幡然悔悟。當她再次跨入教會時,她跪在耶穌的腳前,懇求赦免她過往的叛逆與過犯。

馮貴珠的生命改變後,決定一生跟隨主,開始熱心於教會事工,帶領主日學,投入教會在貧民區的事工,漸漸地她清楚神呼召她去中國宣教。1890年,馮貴珠加入了“中國內地會”。通過面試後,接受兩年的訓練,於1893年奉派前往中國山西宣教。本來她妹妹馮貴石意欲與她同往,但因父親突然過世,貴石就成為年邁母親唯一的陪伴者。在家庭責任和教會的服事中,她只好順服,安靜等侯神下一步的帶領。

1900年中國發生“庚子拳亂”,山西成為禍亂的重災區,許多西方傳教士被殺害。當時在山西宣教的馮貴珠音訊全無,一度曾被媒體列入殉道者名單之中。在家鄉的馮貴石和母親飽受精神折磨。事實上,在這次的動亂中,馮貴珠的許多同工和好友都為主殉道了,她和一隊宣教士歷經千難萬險,最終逃到漢口,倖免於難,但所遭遇的驚恐和傷痛,使她不得不返回英國休養身心。期間有人問起:“難道你還要回中國繼續宣教嗎?”她都不知該如何回答,因為有太多痛苦的記憶讓她一時難以釋懷。但她一回想起那些在動亂中勇敢救助她的中國信徒,就感覺自己欠中國教會的債,以至於在動亂過去後,她決心仍去山西還債。

正當此時,馮貴珠生命中的一位宣教同伴出現了,她就是蓋群英(Alice Mildred Cable)。當拳亂發生時,蓋群英正要與未婚夫一同出發去中國,但接踵而來的殘酷消息卻使那位男士改變了心意。他給蓋群英兩個選項:要么兩個人留在英國結婚,要么她一人繼續前往中國。雖然蓋群英心中感到萬分痛苦,但最後她還是毅然解除了婚約,堅持啟程赴華。1901年,內地會安排她去山西與馮貴珠配搭事奉。此後她們結成親密無間的宣教夥伴,一起同工直到終生。1902年,她們接受內地會差遣,一同去往山西霍州地區,與當地教會合作,從事婦女宣教工作,每日向那些居於深閨之內沒有受過教育的婦女傳講耶穌基督,分享基督之愛。雖然她們喜歡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但並沒有以此為滿足。她們時常彼此探討什麼才是中國教會當下最需要的。當她們認識到中國教會中極端缺乏受過教育的基督徒婦女時,就決定既要做傳道人,也要做聖經教師,通過辦學來培訓基督徒妻子和母親。不僅如此,她們還要培養出中國婦女傳道人,以便將來可以接替她們的工作,使福音薪火代代相傳。她們也要訓練更多的婦女能夠讀書識字,以便將來有能力做好各項教會工作。

1904年,馮貴珠和蓋群英在霍州創辦了一所女子學校,首批學生24人。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有70多位少女和已婚婦女在這裡接受教育。馮、蓋根據實際情況設置課程,教她們讀書識字、基督教信仰、科學和中國傳統文化典籍,同時也讓學生們與各自家庭保持著密切聯係。每逢農忙時節,她們就給學生放假,讓他們回到各自的家,幫助家庭春種或秋收。她們也關注女人纏足問題,以及孩童生活狀況,特別關注溺殺女嬰之惡俗。她們還鼓勵學生們去思考自己的生活與人生,去探索自己周圍的世界。馮貴珠和蓋群英也在多年的配搭事奉中結為莫逆之交,兩人有著同樣的心志,在聖工上默契十足,在生活上相互扶持,成為形影不離的好姊妹。

1908年,馮、蓋一起返回英國述職,此時貴珠的母親剛剛去世不久,家裡只剩下妹妹馮貴石孤單一人。看到久違的姐姐和久仰的蓋群英情同姐妹,宣教事業有成,心中非常羨慕。蓋群英看出馮貴石的心思,遂邀她加入他們的宣教行列。貴石這時已無牽掛,欣然與她們一起,踏上中國宣教之途。此後這三位姊妹在中國大西北漫漫宣教路上相互扶持,同甘共苦,按著各人的恩賜配搭事奉,譜寫出一段宣教傳奇,被人譽為內地會“三女傑”(The Trio)。她們終生未婚,一直生活、宣教、工作在一起,直到終生。

在英國休假期間,姐妹三人共同禱告,求神為擴展她們的辦學事業預備資金。雖然她們從來沒有公開募過款,卻收到足夠的資金去建造一座可容納600人的教堂和一座可收納86位學生的學校。1910年,當教堂和學校落成開放時,三姐妹為來自周邊地區的婦女舉辦一個為時6天的宣教大會,共有500多位婦女參加。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女人常年深居閨閣,足不出戶,這次大會可說是史無前例。在大會結束之時,有250位婦女起身分享她們這些天的學習收穫。

她們學校的學生逐漸增加到100人,到1913年,第一班師資班畢業。在20多年時間裡,三姐妹和其他同仁,共培養造就出1000多名女傳道人和聖經教師。在她們不懈努力下,大批的婦女聽到福音,受到教育,霍州因此一度成為基督教婦女工作的中心。此外她們還在霍州設立了診所和戒毒所。由於她們的教育體制和方法先進,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高質量,因此當山西巡撫於1923年決定在全省開辦70所學校時,他們培養出來的師資均被要到各校任教。

但三姐妹的心並不滿足於此,她們內心似乎有著更大的宣教負擔。因為在某次宣教士退修大會上,她們聽到在西北的大漠中的甘肅還有很多未曾聽聞基督的城市,在從甘肅到新疆1000多英里之遙的絲綢之路上尚無基督徒之腳蹤時,她們的心被震動了,他們共同聽到了中國大西北的呼聲,於是她們買了一張甘肅地圖掛在家裡,一起禱告尋求神的進一步帶領。同時她們蒐集有關甘肅的各樣資料,為將來可能的行程做準備。雖然她們捨不得離開經營多年的霍州教會,雖然他們也知道前程充滿艱辛和挑戰,但她們也考慮到隨著年齡的增長,已經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實現自己的使命。於是她們制定出雄心勃勃的西行計劃,決心穿越茫茫戈壁沙漠,把福音傳到更為遙遠、偏僻的傳教士未至之地。最後在1923年6月,他們毅然辭別了霍州的鄉親前往甘肅,義無反顧地走向充滿未知的大漠。當她們抵達第一個目的地張掖時,已經歷時9個多月,走過800多英里路了。

時在張掖有一個很小的教會,該教會的牧師看到蓋群英和馮氏姐妹三人到來非常高興,以為上帝垂聽了他的禱告,因為他實在需要這些有經驗的女傳教士。在這種情況下,三姐妹感到很為難,因為她們本不想在張掖久留,但又不好拂了他們的期盼。無論如何,這位牧師極力勸說她們留下來,至少要留到夏季再走,並許諾到秋天或冬天時,教會派一隊人和她們一起出去,到周邊地區去傳福音。再三挽留之下,三姐妹只好留了下來,為張掖的基督徒男女開辦了一所聖經學校。是年夏末時,有50多位信徒受洗,教會人數倍增。金秋時節,三姐妹帶同教會同工一起到附近城鎮集市上傳福音。她們在集市上高唱聖詩、佈道、出售聖經和福音書冊。農民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到集市上採購他們所需用的東西。在買賣東西之同時,他們也順便到蓋群英她們的帳篷中來聽福音,走時還買些基督教福音書冊帶回去。每當集市結束時,三姐妹就到附近各村鎮去開福音佈道會,還特別向那些穆斯林婦女傳福音。許多來參加聚會接受教導的人都是文盲,因此教他們識字成為首要之事,以使他們能夠閱讀聖經和其他屬靈書籍。在其後三年裡,共有523人在她們舉辦的查經班裡學會了讀書識字。三姐妹再進一步訓練一些人成為傳道人,這樣當她們離去時,福音可以在這一帶地區繼續傳揚下去。

1924年底,“三女傑”沿著絲綢之路繼續西行,於是年冬天居於肅州(酒泉),這裡是進入茫茫戈壁沙漠的最後一個城鎮,因此許多旅行者通常都在這裡調整身心,備足給養。當時三姐妹帶著一群張掖教會和聖經學校的信徒和學生,一路訓練他們傳福音,然後差派他們出去,或在街上佈道,或進入住戶向家庭主婦們傳福音。到春天時,大部分學生都回到了張掖,只有很少幾位留下來協助她們。三姐妹時常利用夜晚舉行兒童崇拜會,孩子們的父母往往被動聽的音樂所吸引,漸漸樂意留下了參加聚會,聆聽福音信息。孩子們亦把學到的讚美詩、禱文和聖經經文轉教給自己的父母。三姐妹因此成為酒泉民眾中間的知名人物。

1925年夏,三姐妹花了兩個多月時間,遍訪從酒泉到甘肅邊界一帶的所有城鎮。在這一旅程中,她們無論是在路上,還是在客棧中,都向所有她們遇見的人傳福音。她們在敦煌也待上好一段時間,數世紀以來,這裡是印度人、漢人和西藏人相匯的樞紐。當漢人沉溺於鴉片煙癮之中時,回民曾一度控制著敦煌的商貿活動。

1925年冬天,三姐妹回到酒泉繼續她們的聖經學校。次年夏天,她們沿著絲綢之路向西北行,穿過戈壁沙漠前往烏魯木齊。為避開夏季白天的炎熱,她們常常乘夜晚涼下來之後趕路。沿途為她們提供住宿的地方都是些非常原始的小客棧,且很難找到乾淨的水。她們向客棧中南來北往的人傳講福音,常常和人們一起圍坐在院子中間的篝火旁,與他們邊吃邊談。當到達甘肅和新疆的交界處,為拿到烏魯木齊官員發給她們“通行證”,她們需要等上好幾天,才能繼續趕路。藉此時機,她們就向那些一同等待穿過邊界的人傳福音,唱詩給他們聽。拿到通行證後,她們花了6天時間,行程150多英里,到達了新疆的哈密。沿途無論誰請她們到家裡去,她們都抓住每一個機會傳福音給他們聽。最後到了烏魯木齊,她們受到當地兩個男傳教士的歡迎,並且受到新疆省長的會見。1926年,三姐妹從烏魯木齊又行過700多英里的路程,抵達中俄邊境,她們取道西伯利亞回到英國倫敦休假。

在英期間,“三女傑”應邀到許多教會演講,報告有關中國的一切。她們敦促更多的人到中亞商貿路上去,因為在這條路上可以遇到來自中亞各國的人民,而這些國家大都是對傳教士關閉的。

1928年3月,“三女傑”重返中國。回程十分艱難,因為當時中國正值兵荒馬亂的年代。她們在路上整整旅行了8個月,直到11月才抵達甘肅。在隨後幾個月中,三姐妹開始新的征程,沿著絲綢之路到西藏和蒙古交界處廣大地區傳福音。沿途她們發現許多城鎮的城門都緊鎖著,以防止回軍的進犯,因此她們在傳福音的程途上多次受阻。但所到之處,皆有許多民眾聚攏來聽她們宣講福音。當她們在回民地區旅行時,都謹遵穆斯林飲食上的禁忌,盡可能減少她們與當地民眾之間不必要的障礙。當她們再次到達烏魯木齊時,便去探訪那些政府官員和她們的眷屬,類似這樣的造訪,只有她們才可能做到,而那些男傳教士則不方便接觸女性。三姐妹組織了一個婦女宣道會,使得當地教會女性信徒穩定地成長。

1930年2月,三姐妹踏上回返酒泉的行程。途中他們在吐魯番停留了一個月,因為那裡還是福音未至之地,期間她們走訪家庭或舉行公眾聚會。當她們再次來到西藏和甘肅交界處時,看到一個可喜的變化,就是當地駐軍的一個司令官竟然向她們購買聖經。當時她們的聖經已經售光,蓋群英只好把自己的那一本聖經送給了他。在這次長達16個月的旅行布道中,她們共走訪了2700多戶人家,舉行了665場福音聚會,售出4萬多本聖經。

“三女傑”在酒泉度過了一個冬天,見證了當地基督徒的慈行善舉。1931年春天天氣轉暖後,她們再次出發前往蒙古交界地區。沿途她們看到許多以前宣教路上遇到的人們,欣喜地看到她們先前播撒到福音種子已經悄悄地發芽生根了。

同年夏天,戰爭蹂躪了酒泉,許多平民百姓被殺。三姐妹決定離開這裡。是年秋天,她們離開酒泉到敦煌,受到當地民眾的熱情歡迎,雖然她們離開那裡已經多年了。她們利用一個回民客棧舉辦福音聚會和崇拜,並且驚喜地看到竟然有那麽多人來參加,而且發現一個新的教會已經在這裡悄然出現,因為多年前她們經過那裡時,為民眾留下了聖經,有些人通過讀經而信了主。但是不久,穆斯林軍來到,佔領了敦煌,整個城市落入穆斯林手中。穆斯林軍隊控制了絲綢之路600英里之遙的大片地區。穆斯林將軍馬仲英把三姐妹召到他設在安息的總部,這裡距敦煌有80英里之遙。馬仲英向她們索要醫療物品,要她們每日為他療傷。三姐妹深怕他把她們據為人質,因為這人的性情殘忍且不可預料。故當將軍傷癒後,就請求允許她們回敦煌,最後竟然得到他的允準。

回到敦煌後,因局勢險惡,三姐妹開始準備逃亡,雖然她們知道看守兵丁早已接到不許她們離開的命令。1932年4月,她們收拾好行囊,就好像她們平常要到附近出一趟門一樣。她們也收拾好自己的居所,使其看上去仍像有人在裡面居住一樣。有一天她們得知城外的守兵放假一天,便將此看為從神而來的一個兆頭。於是她們急忙離開城區,穿行入沙漠。當她們被兩個士兵叫住要她們出示通行證時,她們只好把毫不相關的中央政府頒發給她們的護照拿出來給他們看。那兩個目不識丁的士兵看後就揮手讓她們通過了,這樣她們就繼續著充滿危險的旅程。旅途上幾乎看不到行人,房屋十舍九空,客棧大都廢棄了,她們只好靠著隨身攜帶的食物為生。歷經千難萬險,她們最後總算安全抵達烏魯木齊。此時她們清楚知道中國政局越來越糟,戰爭已不可避免,因此她們決定離華返英,否則性命堪憂。

1935年,“三女傑”再次來華,為獲得去往烏魯木齊的通行證整整等待了一個冬天,最終她們再次踏上絲綢之路,所到之處皆受到熱烈的歡迎。當然她們沿途也看到戰爭給廣大農村帶來的創傷,許多村莊被摧毀。她們一路傳福音到敦煌,在那裡使多人受洗歸入基督。然後到酒泉,在那裡又逗留了6個月之久。雖然當時傷寒病流行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但她們仍然堅守在那裡,並且辦起了兒童班、查經班和識字班。

“三女傑”在西北大漠宣教途中,在甘肅酒泉遇到一個被人們稱為“寡寡”的既聾又啞的小女孩兒,據說這女孩的父親是蒙古人,母親是藏族人,因其缺陷而被拋棄。這可憐的女孩每天靠給人打些零工得些施捨度日。有一個嚴寒的冬日,她被野狗咬傷,鮮血直流。她無工可做,也無食物果腹,恐怕難以熬過漫長的冬夜。就在她飢寒交迫之時,“三女傑”救了她,給她擺上熱騰騰的飯菜,關懷她的生活需要,使她第一次嚐到了人間的溫暖。當“三女傑”離開酒泉那一天,寡寡一路跟著她們的騾車,直到她無法再走,看著騾車緩緩消失在無邊的荒漠之中。此後她天天守候在酒泉城門口,哭泣著向“三女傑”告訴過她的耶穌懇求,把這三位恩人帶回到她身邊來。

“三女傑”並沒有忘記小寡寡,只是因為在充滿未知的宣教旅途上,帶著這樣一個有殘缺的孩子宣教實在不便。待一年後他們再次回到酒泉後,就四處詢問她的下落。她們終於找到了寡寡,並且把她帶回家。最後她們收養了寡寡,並給了她一個新名字Topsy,中文名字叫愛蓮。她們為小愛蓮制定了教育計畫,教她讀唇語、教她識字,教她認識耶穌。她們帶著愛蓮一同行路,一同冒險:在簡陋旅館的篝火旁、在蒙古貴族的帳篷裡、在回族軍閥的軍營裡,她們把握任何傳講福音的機會。

由於時局持續動蕩,戰爭頻仍,蓋群英亦一直為哮喘病所困擾。到1936年,新疆當地軍閥又命令所有的外國人都要離開甘肅和新疆地區。形勢所迫,“三女傑”不得不結束了在中國的服事,帶著愛蓮一同回到英國,此後再也沒能回來。

從1923年到她們離開中國時為止,在14年時間裡,“三女傑”駕馭著馬車,先後五次行走在絲綢之路上,把福音和基督之愛傳給沙漠深處的各族人民,因此她們廣為人知,被尊為“仁義之師”(Teachers of Righteousness)。她們使耶穌基督之名為絲綢之路上眾民所知,她們沿途所發放的各種文字的聖經和福音書冊被帶往亞洲各國。通過她們多次造訪,與各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她們也因此獲得了廣泛的尊重,為絲綢之路沿途人民留下了美好的記憶。她們親手培訓出來的基督徒繼續她們未竟的事業,甚至把她們的影響傳向更遠的地方。

十多年絲路宣教生涯,使她們成了“戈壁通”;而沙漠生活的磨練,也使她們成為名副其實的“女強人”。由於她們是最早穿越戈壁沙漠的西方婦女,故回到英國後,立刻被視為傳奇性的人物,各地演講邀請紛至沓來。因著她們的傳奇經歷和貢獻,她們先後獲得英國皇家地理學會頒發的“李文斯敦獎章”(the Livingstone Medal),和皇家中亞學會頒發的“阿拉伯的勞倫斯紀念獎章”(the Lawrence of Arabia Memorial Medal)。

“三女傑”最終退休定居在英國的多爾塞特(Dorset),馮貴珠晚年除了致力於福音和婦女事工之外,更多精力花在照顧她們所領養的聾啞孤兒愛蓮身上。1960年7月8日,馮貴珠在多爾塞特去世,享年91歲。

資料來源

  • Anderson, Gerald H., ed.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Grand Rapids: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 Broomhall, A.J. It Is Not Death to Die. Hudson Taylor & China’s Open Century. United Kingdom: Hodder & Stoughton and the Overseas Missionary Fellowship, 1989.
  • Griffiths, Valerie. Not Less Than Everything. Grand Rapids: Monarch Books, 2004.
  • 蓋群英、馮貴石合著,《不再一樣》(Something Happened)、《穿越玉門關與中亞》(Through Jade Gate and Central Asia)、《戈壁沙漠》。
  • 魏外揚,《中國教會的使徒行傳》,宇宙光出版社。

關於作者

李亞丁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