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  — 1914

何啟

Ho Kai

清末民初香港著名基督徒醫生、律師、政治家、企業家和慈善家;是香港首位獲封爵士榮銜的華人。

何啟,字迪之,號沃生,祖籍廣東南海。何啟於1859年3月21日生於香港,其父何福堂(何進善)是中國基督教第二位被按立的華人牧師(第一位是梁發)。何福堂是中國最早期基督徒之一,年少時進入由倫敦會傳教士米憐博士(Dr. William Milne)在馬六甲開設的英華書院攻讀英文和神學。畢業後,隨倫敦會傳教士理雅各到香港傳道。

何福堂共有七子六女,在兒子中,何啟排行第五。他自幼勤奋好学,長於數學,英文尤佳。何啟早年就讀於香港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1872年,赴英國留學,幾年後進入阿伯丁大學(Aberdeen University)攻讀醫科,完成醫學學士學位後,遵照貴族出身的未婚妻雅麗氏(Alice Walkden)的建議,進入林肯法學院(Lincoln’s Inn)攻讀法律,最後取得大律師資格。畢業後,何啟與雅麗氏在倫敦結婚。

1882年,何啟偕新婚妻子雅麗氏返回香港,初以行醫為業,為香港首位華人執業醫生。後從事律師工作,不久被港府委任為“太平紳士”(Justice of the Peace)。1890年,何啟又被港督委任為立法局議員。那時,他不僅是醫生、律師和政界名人,而且是一個聞名的企業家和慈善家。

不幸的是,何啟夫人雅麗氏於婚後三年死於傷寒,遺下一個女兒。在喪偶之痛下,何啟決定興建一所醫院以紀念愛妻。除此原因外,何啟亦早有在華人中間發展西醫事業的理想。早在雅麗氏逝世之前,在香港的倫敦會醫療傳教士已有意在香港設立一所西醫醫院。何啟因本身家世有倫敦會的背景,自己又是倫敦會華人自立會的會友,故在雅麗氏亡故後,捐出妻子的遺產,與倫敦會合建醫院。何啟決意將這所醫院辦成一所宣教醫院,由倫敦會管理,院長必須是倫敦會派來的醫療傳教士。醫院於1887年2月正式投入服務,命名為“雅麗氏紀念醫院”(Alice Memorial Hospital),中文取“以利益救濟人”之義,命名為“雅麗氏利濟醫院”。院內的西醫學院(香港大學前身)於1887年10月正式成立,由史釗活(Frederick Stewart)任院長,有“熱帶醫學之父”之稱的萬巴德醫生 (Dr Patrick Manson)任教務長,康德黎(James Cantlie)任秘書。該醫院由此成為香港首家為貧苦華人提供西醫治療的醫院。雅麗氏利濟醫院既是一所具有宣教性質的醫院,自然注重傳福音工作,這方面的事工主要由華人自立會(即後來的道濟會堂)的王煜初牧師和黎福池宣教師負責。西醫書院亦有志於改革中國。

孫中山於1887年由廣州博濟書院轉往香港西醫書院讀書,成為該書院的第一批學生(共九人),其中有七位是基督徒。他們成立了主日查經班,查考路加福音,因為路加是一位“人所愛戴的醫生”。到1891年,即孫中山畢業的前一年,該書院所有的同學都歸信了耶穌基督,而且他們畢業後多能活出基督的愛心,奉教會之差派到各處服務。孫中山除行醫外,亦很注重賑濟貧病的工作,四處贈醫施藥。他後來更進一步將福音精神和救國理想結合起來,由醫療工作轉而從事革命事業。

孫中山在西醫書院讀書期間,與前教務長萬巴德,後教務長康德黎,還有何啟、王煜初和譚臣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為未來興中會的革命事業準備了支持者。當孫中山在1896年“倫敦蒙難”時,即經康德黎和萬巴德多方營救方得脫險。何啟當時是法醫科教授,既是孫中山的老師,也是孫中山在道濟會堂的親密教友。他也是一位基督徒改革者、革命家,曾與中央書院的友人胡禮恒合撰《新政論議》、《新政安衡》和《革命新論》等書,批判中國傳統禮法和舊學,提出西法救世的主張,高舉民權,倡議清廷變法及改革官僚制度。他的西法和民權思想以基督教的上帝為基礎,因他肯定基督教對中國的改革與發展大有裨益,故建議在教育方面要像西方那樣加上“天學”,即基督教神學。孫中山在西醫書院時,十分喜歡何啟的著作,“深受何啟主張學習西方科技,提倡新政,革除舊弊的思想影響。”

孫中山進行革命活動後,何啟給予堅定的支持,掩護興中會在香港設立的據點,並參與籌劃興中會的廣州起義,負責起草對外宣言。1900年義和團運動時,何啟又聯同香港總督卜力(Henry Blake),草拟《平治章程》,密謀孫中山和興中會與李鴻章合作,成立獨立政府,後因李鴻章應詔北上而告流產。

何啟對香港的發展做出過重大的貢獻。1904年,何啟又創立了雅麗氏紀念產科醫院(Alice Memorial Maternity Hospital),是香港第一所產科醫院,也是中國最早的產科醫院之一。1906年,由於雅麗氏醫院和那打素醫院合併後,病床仍顯不足,於是何啟之胞姐何妙齡捐款興建了新醫院,命名為“何妙齡醫院”(Ho Miu Ling Hospital)。何妙齡之夫,即清末民初著名外交家伍廷芳。至1954年,雅麗氏紀念產科醫院、那打素醫院、及何妙齡醫院合併成為“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後來遷至香港大埔現址。

1909年何啟出任香港大學助捐董事會主席,1913年将其所辦的西醫書院併入香港大學。1910年何啟榮獲英國政府頒授的爵士勳銜,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華人。何啟也是廣華醫院倡建者之一。該醫院最終於1911年成立後,何啟曾擔任其董事會主席。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邀請何啟返回廣東,擔任廣東省都督胡漢民的外交顧問。除公職外,他還投資地產,晚年與區德,曹允善等人合作,設立啟德地產公司,向政府投得九龍灣,自行填海,建筑民宅。1929年,港府在該地投資興建機場,取名為“啟德機場”。

何啟於1914年7月21日病逝於香港,享年55歲,葬於跑馬地墳場。

資料來源

  • 梁壽華著,《革命先驅——基督徒與晚清中國革命的起源》。香港:宣道出版社,2007年。
  • 相關網絡資料。

關於作者

李亞丁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