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tw)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主頁 主頁
Ralph ward

1882 — 1958

黃安素

系由美以美會1909年差派到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的傳教士,服事於中國美以美會/衛理公會約50年。被譽為香港、臺灣衛理公會的奠基人。

  美以美會

  福建 , 香港 , 上海 , 台灣

一、早年教育背景與經歷

1882年6月26日,黃安素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1903年,他獲得俄亥俄州衛斯理大學(Ohio Wesleyan University)學士學位;1906年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同年,通過半工半讀在波士頓神學院獲得神學學士學位(Bachelor of Sacred Theology)。1919年,他在俄勒岡州伯里亞市鮑德溫·華萊士學院(Baldwin-Wallace College, Berea, Oregon)獲得神學博士學位;1940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1946年又獲得神學博士學位。1906年,黃安素服事於美以美會教會(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1906-1908年,服事于麻薩諸塞州的牧師教堂(Pastor churches in Massachusetts)。

二、來華宣教經歷

1.第一次來華

1909年,美以美會差派黃安素到中國宣教。他首先來到福州,在那裡先學習福州話,一年後參與美以美會創立事工。在此期間,他一方面處理教務事宜,一方面繼續進修神學,以使自己有更廣闊的屬靈眼光。

1916年,黃安素返回美國的紐約,擔任美以美會海外傳教部的幹事。1919-1924年,他在美以美會主教座堂擔任華東地區常務委員會助理秘書(Associate secretary for Eastern China, Board Foreign Missions)。1921年,他還兼任美國中華學會常務秘書(Executive secretary China Society America)。

2.第二次與第三次來華傳教

1925年,黃安素再次來到中國,擔任福州鶴齡英華中學校長。該校原系美以美會於1881年創辦于福州倉前山的一所教會中學,原名為鶴齡英華書院或英華書院。這段經歷為他日後在臺灣東吳大學的復校打下了基礎。

1928年,黃安素回到美國述職。在此期間,他造訪很多教會為在華宣教尋求代禱與經濟支持,同時他還擔任世界服務機械工程教會的執行秘書(1928-1932,Executive secretary World Servic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hurch)。

1937年,黃安素入駐四川成都的華西議會,當選為會督。四年後他又改任為總會會督,管理江西、華中、華東三個議會,併入駐於上海。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正在上海主持年議會的黃安素,被日軍逮捕入獄。他最初被關押在上海,至戰爭結束前幾周又被轉到北京附近的集中營。隨著戰爭的結束,黃安素重獲自由。在他被關押的三年半時間裡,遭受到日軍許多的虐待與折磨。儘管如此,剛剛從死裡逃生出來的黃安素卻拒絕了回到美國調養的機會,決定依然留在中國。他拖著疲憊的身體,花費6個月的時間,去看望其管理的三個年議會,關心並安慰教會的領袖與信徒。

1946年,中國內戰爆發,黃安素與當時衛理公會的總幹事陳文淵一同發起了為期三年的基督教奮進運動。

1947年2月,與他一同歷經艱難的師母米爾德萊德(Mildred May Worley)因心臟病逝世於九江,這給他帶來了很大的打擊。1948年8月25日,他與一位宣教同工凱瑟琳·鮑耶(Katherine Boeye)小姐結婚。

1949年後,西方宣教士的教會工作無法在中國繼續進行。1950年,年已68歲的黃安素離開中國,返回美國退休。1951年秋天,他來到香港、臺灣,調查研究能否在兩地推展衛理公會的事工。

三、港臺宣教

1952年,剛剛退休的黃安素又受美國衛理公會總議會之命,來到香港、臺灣推展國語事工。他先後在臺北、台中、台南、香港北角等地建立衛理公會教堂,並在臺北致力於東吳大學的恢復工作。

黃安素創辦教會的過程充滿艱難,一方面僅有一位中國北方年議會的王維屏牧師(76歲)與他同工;另一方面,由於美國海外宣教部沒有預算,一切教會事工皆需他們自己募款。而他們所牧養的信徒來自于中國大陸,大多數人身無分文,在經濟上無法為教會提供支援。但黃安素沒有放棄心中的異象,仍然盡心竭力付出在教會事工上。

黃安素聰明勤奮,同時秉持衛理宗的敬虔和簡樸的生活態度。他將人生近50個春秋奉獻於中國衛理公會教會,晚年又在香港、臺灣兩地的衛理公會的建立上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1976年,黃安素病逝於香港,享年76歲。

資料來源

關於作者

楊春婷

作者系美國加州基督工人神學院道學碩士班學生,在李亞丁博士指導下撰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