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紹曾於1929年8月12日生於中國河南開封宋門關,是中國內地會創辦人戴德生的第四代曾孫;戴永冕與戴永和夫婦的長子。父親戴永冕牧師(Rev. James Hudson Taylor II)是戴存仁牧師(Rev. Herbert Taylor)九個孩子中唯一成為中國的宣教士。母親戴永和(Alice Elisabeth Hayes)出身於循理會基督教家庭背景,父母皆有極強的教導恩賜,分別在中國(開封和西北等地)和台灣創立了聖經書院。妻子戴賴恩(Leone Tjepkema)也是循道會背景,對華人宣教事工很有負擔。戴紹曾夫婦共育有二女戴美琳(Amelia Sue Taylor Jackson)和戴美溪(Signe Jean Taylor Alsin);一男戴繼宗(James Hudson Taylor IV)。在台灣從兒子得的孫子女分別為戴承約、戴承書、戴承亞。女兒們的子女加上領養的共有六位,故戴家第六代人總共有九位。
1936年,小紹曾就讀於山東煙台內地會子弟學校。他從小頑皮、叛逆,因少與中國孩子接觸而有民族優越感。又因父母經常外出奔波而少與孩子談心,所以他對中國人和上帝隱含著敵意。1939-1945年八年抗戰期間,紹曾又被迫與父母分離,和爺爺、姊姊、弟弟和妹妹被囚禁在日軍集中營達三年半之久。幼年時期的艱辛和苦情使紹曾立下絕不當傳道人的心志——即使做了,也絕不到中國!
1945年戰爭結束,戴紹曾與其手足在九月11日回到陝西鳳翔父母身邊。在一次勉強和父親前往安徽佈道的聚會中,看見一位中國青年痛哭流涕地跪在台前悔改,聖靈責備他:戰亂中有多少人失喪生命,而你原是該死的,是神保守了你的性命!這個光照使他意識到自己對中國人的仇恨其實是針對上帝的,並且醒悟自己原來活在民族優越感中,同時亦領悟神之愛是何等地深,隨即在那次聚會中悔改認罪,生命得到更新。
1946年,17歲的戴紹曾以新造的生命赴美求學,先於Spring Arbor College 就讀、後於Greenville College主修哲學與宗教。這段期間,他靈裡火熱,所以每逢週六就去露天佈道,暑期還自組佈道團,主領夏令會。1951年,戴紹曾在Spring Arbor College與有華人事奉負擔的獻身宣教士賴恩喜結連理(當時賴恩還有一年才畢業)。婚後續在Asbury Theological Seminary讀書,1954年取得神學道學士(B.D.)學位,並在美國肯德基州(Free Methodist Church, Scottsville, Kentucky)牧會一年。一年後面臨是否回中國的重大抉擇,後藉著妻子的印證,清楚神的旨意,遂於1955年6月26日,懷著緊張與興奮的心情踏上台灣的土地,成為中華循理會宣教士。
到台灣後,戴紹曾努力事奉與勤學不輟。1956至1960年協助父母聖光聖經學院的教書工作。同時每年主領青年夏令查經班,從事山地佈道工作,設立霧台教會。1960至1970年成為聖光聖經學院院長。1961至1963年於耶魯研究院主修中國歷史與文學,獲得文學碩士(M.A.)學位;1966年被選為循理會會長。1968至1969年再度赴耶魯主修新約神學,獲神學碩士(S.T.M)學位。1969返台後又進入台大歷史研究所博士班,1978榮獲榮譽神學博士。1980至1990年擔任中華福音神學院(簡稱“華神”)院長;1980至1991年擔任新加坡海外基督使團總主任一職;1991年轉至香港海外基督使團華人事工部工場主任。1994年在香港創辦“國際專業服務機構”(MSI),在中國內地開展頗具創意的專業服務,2004年卸任後仍擔任該會榮譽總裁。成長和事奉的歷練使戴紹曾通曉英語、河南話、普通話和廣東話等多種語言。
戴紹曾創辦“華神”是承繼先祖戴德生“福音本色化”的思考,這也是推動他創辦跨文化高等神學教育中心——“華神”的關鍵。“華神”專門招收清楚蒙召的大學畢業生,以“靈命、學識、事奉”三者並重為培訓原則。1970年5月“華神”董事會正式成立,首任董事會主席為吳勇長老,副主席為張明哲弟兄,院長即為戴紹曾。另有秘書兼總務主任蘇文隆、代教務主任趙天恩、代理訓導主任兼實習主任陳濟民、教授兼常務董事與院務委員會委員寇世遠、副教授兼常務董事與院務委員會委員沈介山、以及助理秘書蔡忠梅等人,而戴賴恩女士則擔任圖書館主任。由於她在Arbor時曾在圖書館工作過兩年,到台灣後,她先在聖光的圖書館擔任十五年的館長,後創辦“華神”的圖書館並在那里服事七年。無論是英文圖書的分類編目,圖書館的行政工作,還是聯合全台灣神學圖書館間的合作,她的資深圖書館工作經驗使“華神”圖書館自一開始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華神”草創時期(1970年10月至1971年9月)租用士林福林路浸禮聖經會。第二屆開學之後,原來向行道會租用的士林幸福街宿舍改為課室。在“華神”創校第二年所發表的“中國人,您在哪裡?”一文中,戴紹曾表達了他對創建“華神”及擔任院長的用意:
“我的心渴望見中國教會成長,渴望‘華神’有中國院長 ……。今天我之成為‘華神’院長,是神用我作個過渡的橋樑,真正的主人是中國人。憑了神賜的名份,我盡了最大的努力。時間如飛而過,時間的巨輪不斷往前邁進,中國教會能否早日在神福音的大前提下,不再存成見派別,集中為前面的道路齊心努力呢?‘華神’是應運而生的,不是某人辦出來了,今天‘華神’同學在各位面前就是見證。他們是中國教會前途的象徵,也是對中國教會前途的一個答覆。差會的錯誤,宣教士的缺陷,正待中國人自己來糾正,來彌補。伏案深思,不禁又要問:‘中國人,您在哪裡?’”
1979年6月,汀州路校舍獻堂,又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早在1978年1月29日的《基督教論壇報》上,戴紹曾牧師在“中國神學教育的遠景”一文中就講到“華神”新校舍之功能和期許:
“中華福音神學院鑑於基督教來華一百七十年仍未在文化中生根,準備在遷居新校舍之後成立‘中國教會歷史研究中心’,圖書館的四分之一開闢為研究室,先從擴充圖書設備開始,繼而網羅並培育研究人才,從事中國教會歷史的長期研究計畫。福音為其能夠在中國文化中生根方能長久……。新校舍落成之後,不只有研究中心(包括傳道人的進修和中國教會歷史的研究),還有教導中心以及宣教中心。深願這些中心能夠為中國教會訓練栽培出合用的時代工人,使中國神學教育的未來呈現一片光明的遠景。”
從戴德生的父親戴雅各開始,即自1776年至今230多年間,戴氏家族的經文是約書亞記24章15節:“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 而其中戴紹曾牧師對“華神”教育的影響及其對信徒生命的榜樣無遠弗屆。“華神”兩本圖書詳載了戴紹曾牧師的生平和講道。一為《愛的挑戰:1970-1980戴紹曾院長華神十年講章集》;另一為《愛的挑戰:戴紹曾牧師講道輯》。
戴紹曾牧師於2009年3月20日凌晨病逝於香港,享年80歲。
歸屬
This article is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of OMF International. OMF International (March 20, 2009). James Hudson Taylor III With Christ. Press release. Retrieved on 2009-4-5.
腳注
- God's Grace to Nine Generations, OMF Publishing (Singapore 1999) p.22
- Chefoo School had been founded by the China Inland Mission for its own children, but extended an invitation to children of other missions and to the children of westerners in secular professions.
- Op. cit. p.18
- James: Greek, Bible courses, Church history; Leone: music, English, library
- Published by OMF HK, ISBN: 978-962-8402-13-7
- For details see www.omf.org
資料來源
- 金明瑋,“克紹曾祖志業的戴紹曾”。《宇宙光》第七卷,第八期(1980年八月號)42-46頁。
- 林淑清,“戴家在台灣”。中華福音神學院神碩科個別指導報告,2004年4月28日。
- 徐欣嫻,《全然奉獻為中國的戴家:從戴德生到戴繼宗》。台北:宇宙光,2006年。
- 陳濟民、賴建國等著,“五代的根——中國。《聖靈古今論:從聖經、歷史、神學看神的同在》。許宏度主編。台北:華神,1999年。
- 張祖望,“過去, 現在, 未來——訪戴紹曾院長, 談海外宣道”。《校園》第十七卷,第十二期(1975年四月號)首頁-4頁。
- 華神編著,《愛的挑戰:1970-1980戴紹曾院長華神十年講章集》。台北:華神,1980年。
- 編輯室,“專訪前院長戴紹曾博士”。《中華福音神學院院訊》第433期(2006年十一月號)4-5頁。
- 編輯室,“戴紹曾院長訪問記”。《抉擇》。第11期(1977年十一月號)4-6頁。
- 戴紹曾,《愛的挑戰:戴紹曾牧師講道輯》。台北:華神,2003年。
關於作者
作者係台灣中華福音神學院研究生,在蔡麗貞教授指導下撰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