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  — 1931

季理斐

MacGillivray, Donald

十九世紀加拿大長老會來華傳教士,著名漢學家。早期在中國河南宣教,後期抵達上海,歷任廣學會總幹事,《萬國公報》代理主編等職。在中國宣教生涯長達40餘年,多從事基督教文字出版工作。除翻譯《聖經》外,還編寫和翻譯辭書、年鑒和科學書籍,為東西方文化和科學交流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一、早年生涯

季理斐(Donald MacGilfivray)於1862年3月13日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布魯斯縣(Bruce County),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有兩個姐姐和三個哥哥。其父母都是虔誠的英國長老會教會信徒,于1843年由蘇格蘭的穆爾島移居加拿大。1871年,季理斐隨同父母移居戈德里奇鎮(Goderich),進入當地的中心學校讀書。在校期間,季理斐酷愛閱讀,展現出很強的語言能力。16歲時季理斐到多倫多市參加大學入學考試,成為戈德里奇鎮第一個考入大學的學生。大學四年期間,季理斐主攻拉丁文和希臘文,畢業時榮獲金牌獎,之後三年在一高級中學擔任古典文學課教師。1885年秋季,季理斐辭職進入多倫多諾克斯神學院(Knox College, Toronto)學習。在校期間,季理斐為人正直,處事謙虛謹慎,深受大家的喜愛。三年後,季理斐完成學業,獲神學學士學位。

二、在中國河南北部傳教

季理斐在諾克斯神學院期間,受回國休假的美國長老會在山東煙臺的傳教士亨特·科比特(Henry Corbett)的影響,希望到中國河南北部宣教。1888年初,其同學、好友古約翰(Jonathan Goforth)和女王大學醫學院(Medical College of Queen’s University)的學生史美德(James Frazer Smith)出發去中國之舉,更令他心急如焚,故毅然向當時缺乏經費的長老會提出單身一人去中國,進行為期一年只領取500加元低薪的試驗。1888年10月11日,季理斐被按立為牧師,幾天後便啟程來華。

1888年11月,季理斐乘船抵達上海,旋即去山東煙臺學習漢語,年底抵達山東臨清縣龐莊鎮與先行到達的古約翰會合。12月5日,古約翰根據加拿大長老會的授權正式組建了豫北差會,並擔任第一任主席,季理斐也加入其中。豫北差會根據調查的結果把彰德府(今安陽市)和衛輝府(今衛輝市)作為最初的目的地。

1890年2月,加拿大長老會豫北差會正式進入河南傳教。季理斐與史美德醫生為一隊,帶領三名華人助手乘船進入河南,然後向彰德府方向進發。一路上史美德為百姓看病,季理斐則向他們傳福音。雖然最初效果並不明顯,但之後發展順利。此次行程持續47天,涉足彰德府城郊、水治、湯陰、五陵和內黃五個城鎮,最後返回臨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銷售的聖經數量是前一年的三倍。1890年,季理斐和古約翰代表豫北差會到上海參加第二屆基督教在華傳教士大會,與英國內地會領袖戴德生(Hudson Taylor)就河南傳教事宜進行了溝通與商討,以保證豫北差會的傳教工作順利進行。

1890年10月,季理斐在彰德府內黃縣楚旺鎮購得一個帶有3個院子20間房屋的處所,成為豫北差會在河南的第一個立足點。到1892年,季理斐已經和其他傳教士在衛輝府境內的新鎮建立了教堂和診所。除了佈道外,季理斐還組建查經班,到1894年12月,已有14人參加楚旺的查經班,24人參加新鎮的查經班,並且還有14人成為基督徒,此外還有不少慕道友。為了消除文盲,季理斐於1895年開辦識字班,教授兒童讀書識字。1894年10月,季理斐在彰德府北關城外租得兩畝宅地,使豫北差會在河南的大城市有了立足點。至1900年,加拿大長老會在河南北部的傳教士達到26人,建立了3個傳教站,信徒增至82人。

季理斐極具語言天賦,抵達中國後很快就能用流暢的漢語講道,在豫北的聽眾中頗有影響。在為豫北差會租住房屋和一些糾紛的處理過程中,都是季理斐代表差會與房主,與官府和當事人進行交涉談判。

宣教之余,季理斐還修訂了喬治·卡特·斯登特(George Carter Stent)編輯的《北京方言漢英詞彙》(Chinese and English Vocabulary in Dialect)一書,於1898年交由上海美華書館出版。該修訂版刪除了許多陳舊語彙,補充了新的詞組,總字數超過了原版。1911年,又對該辭典進行了第三次修訂,改名為《英華成語合璧字集》(A Mandarin-Romanized Dictionary of Chinese)。詞典簡明扼要,使用方便,深受人們的歡迎。從1898年至1930年,該辭典經過了9次修訂,第9次的修訂版共1183頁,後面還附有中國農曆和西曆的時間對照表、中國歷代紀元表和各省的名稱和簡稱等。該詞典的編纂,奠定了季理斐在漢語研究中的地位,使之成為少數精通漢語的傳教士之一。更重要的是,他的語言天賦和文字能力得到了界內同行的首肯,從而改變了他在華宣教的工作性質。

三、進入廣學會工作

1899年,季理斐從加拿大度假返回中國,途經上海時,與廣學會總幹事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會面。季理斐對廣學會深有耳聞,在河南時他就曾將廣學會出版的花之安(Ernst Faber)的《自西徂東》一書推介給彰德府的一些官員。兩人會面時,中國戊戌變法運動剛剛失敗,李提摩太讓季理斐相信,變法運動的失敗並不意味著改革運動的終止,廣學會仍有發揮作用的餘地,條件是必須擁有更多的富有才能的傳教士,這是他邀請季理斐加入廣學會的主要原因。而季理斐關心的是如何加速基督教的傳播,他估量了廣學會取得的成就及其出版工作的前景,為了加快基督教的傳播,他決定接受廣學會的工作,並且得到加拿大長老會海外傳教總部的同意。1899年10月,季理斐抵達上海正式加盟廣學會。

1. 翻譯編輯基督教著作

季理斐到達上海後,兩天內就為《中西教會報》(Chinese and Western Churches)寫了兩篇文章,隨即著手進行聖經翻譯工作。除翻譯聖經之外,季理斐還編譯了安德魯·穆雷(Andrew Murray)講解基督教基本教義的《耶穌之靈》(Spirit of Jesus)一書,1901年出版文言文版本,1902年出版了白話文版本。1900年,季理斐翻譯了加拿大女王大學校長喬治·蒙羅·格蘭特(George Munro Grant)介紹回教、儒教、印度教和佛教歷史,以及根據基督教的觀點評判它們的優劣的《四教考略》(The World’s Great Religions);接著又將其中的兩章以《回教考略》(Islamism)為名出版了單行本。1901年,季理斐翻譯出版了美國華雷斯·布林耐爾(Juarez Burrnal)的《基督聖德傳》(Character of Jesus),傳揚耶穌的道德“聖潔和神妙”。此外,季理斐還翻譯、編寫了《真道喻言》(Sacred Allegory)、《天國釋義》(Kingdom of God)、《真道結實證》(Divine Origin of Christianity)、《住在基督裡》(Abide in Christ)等傳播基督教信仰的書籍。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季理斐於1901年編寫了長達328頁的《庚子教會受難記》,翻譯了弗德里克·W.法勒所著羅馬帝國尼祿王迫害基督徒的歷史《晦極明生》(Darkness and Down);1902年編寫了《古聖徒殉難記》,用來鼓勵在患難中的基督徒。義和團運動期間,季理斐還編輯了很多有關查經方法和靈修的書籍,比如安德魯·穆雷的《禱告月課》(Helps to Inter Cession),西德尼·L·奎勒克的《天國振興圖考》(The Growth of the Kingdom of God)等。季理斐翻譯和編寫的與傳播基督教有關的書籍構成他在廣學會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

2.翻譯編輯介紹西方國家及科學的書籍

清政府下令推廣西式教育後,要求所有學校設置西學課程,並責成各總督和巡撫選拔人才去外國留學。為此季理斐在1901年花了一年的時間翻譯了詹姆士·懷特(James Wright)所寫的長達676頁敘述基督教在世界上傳播歷史的《泰西十八周攬要》(Eighteen Christian Centuries),幾個月內就銷售一千冊。1902年出版了介紹加拿大國家歷史的《振新金鑒》,強調中國應從加拿大的發展中汲取經驗,瞭解它如何開發資源,改革政府和保障宗教自由。1903年編輯了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所寫西方14位著名人物的《泰西名人事略》(Noble Lives)。1907年與他人合作翻譯了介紹英國19世紀科技與文化的《大英十九周新學攬要》(Life of a Century 1800-1900)。

季理斐也注重向中國傳播西方科學,1902年翻譯了波克所寫介紹天文地理等知識的《觀物博異》(Universe),又編寫了《日月蝕節要》(The Story of the Eclips),解釋日蝕和月蝕發生的原因。同年出版了《實學衍義補》(Fifty Years of Science),介紹50年來西方科學的發展狀況。1910年出版了介紹達爾文進化論的《天演宗教合論》(Evolution and Religion)。

3.統計和編輯雜誌

從1901年開始,季理斐負責兩年一次的中國基督教書刊分類目錄的編纂工作。1907年,他編輯的目錄統計出一萬多種書刊。1909年又開始主編介紹哲學、教育、宗教、農業和動植物等的《中西教會報》。

為迎接“基督教在華傳教百年大會”的召開,季理斐對基督教各差會在華的工作進行一次總結,將資料彙編成書,於1907年完成《基督教在華傳教百年史》(A Century of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in China 1807-1907),這本書正文677頁,統計了一百多個在華新教差會組織及所屬學校和醫院的情況,附錄一百多頁,列有1807-1906年在華死亡的傳教士名單、傳教士傳記書目和中國百年大事記,可謂一部資料大全。1907年召開的“百年傳教大會”對此書給予很高的評價。該書在中國基督教界影響很大,季理斐的名字也因此為各差會所熟悉。

“基督教在華傳教百年大會”結束後,季理斐開始主編《中國基督教差會年鑒》。1910年《年鑒》出版,正文共31章431頁,附錄41頁,通訊錄74頁。該書受到各國海外傳教總部的歡迎,此後年鑒每年一版,影響不僅限於中國,還為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許多圖書館所收藏,使西方國家瞭解到它們的傳教士在華活動的情況。

4.佈道工作

季理斐除了從事上述三個方面的工作外,還從事佈道等其他活動。1901年,季理斐成為倫敦聖教公會上海分會的成員和中國聖教書會的成員,之後時不時去上海以及周邊的一些教堂講道,參與地方教會的組建工作。1900年8月3日季理斐和倫敦會傳教士伊莉莎白·A·鮑維結婚,婚後一年就有了第一個女兒。季理斐夫人從事對上海婦女的傳教工作並負責編輯兒童雜誌。

為了建設“殉道傳教士紀念館”,季理斐利用回國度假的機會去英國等地募捐,紀念館落成後,季理斐的名字越來越為眾教會和差會所熟悉。1909年初,季理斐母校諾克斯神學院授予他名譽神學博士學位。1911年秋,季理斐參加了清政府在南京舉行的全國博覽會,期間進行了11次講演,最後一次更是被邀請在展覽大廳裡進行。

為了應對許多留日學生歸來所帶來的一些非基督教的激進觀點,季理斐於1915年赴河南開封講演了三場。在講演中,他避免提及政治事件,而是以基督教在歐洲廣泛傳播的事例以及從中國教會中尋找到的證據來證明基督教的力量。此後,季理斐又到衛輝,以“基督教與民族主義、社會進步和個人生活的關係”為題進行三次講演,吸引了學生、軍政要人和商人等大量聽眾。在整個河南佈道過程中,他用漢語講演了33次,用英語講演1次。從河南回來後,他又去了杭州、漢口和蘇州等地進行演講。

5.中華民國成立後的工作

中華民國成立後,季理斐將前一時期翻譯的主要書籍改寫成白話文,以便於文化程度不高的人閱讀,又翻譯和編寫了一些小冊子,闡釋基督教的倫理道德觀,比如1912年翻譯了涉及福音與仁義、罪惡與改悔、效法基督、愛上帝、愛人和愛家庭等內容的詹姆斯·斯道科的《基督倫理標準》(The Ethic of Jesus);1913年翻譯了供青年人閱讀的亞瑟·史密斯的《青年興國准範》(Uplift of China);1913至1914年,季理斐又編寫了一套詳細論述基督教具有促進教育、尊重人權和女權、移風易俗和利國利民等功效的叢書小冊子。

在《聖經》和靈修方面,季理斐編輯了《真道叢刊》叢書,還在1914年翻譯了羅伯特·斯比爾的《基督大綱》(Principle of Jesus);1917年翻譯了J.H.布魯克的《妙哉受苦》(The Mystery of Suffering);1918年翻譯了馬漢的《出暗入光》(Spiritual Autobiography)、J.斯道科的《論耶穌死而復活》(Trial and Death of Jesus)和W.J.邁克耐特的《理想之民國》(The Ideal Republic)等書籍。

在民國時期出版的新書中,最為重要的是季理斐與他人合譯的《聖經辭典》(Bible Dictionary)。為了中國教會的發展,他把英國海斯丁(Hasting)編寫的《聖經辭典》結合中國實際進行了翻譯,使之更為容易為中國人所理解。經過三年的努力,這部長達一千多頁的辭典終於在1916年問世。該辭典刪除了令人混亂的思想,加進了許多中國古代祭祀、佛教、儒教、道教、回教、基督教與社會主義、基督教與國家等與中國有關的條目。辭典的出版受到中國基督教各教會的熱烈歡迎,在出版之前就已經收到四千冊的預定,出版後第二年又重印數千冊。

四、出任廣學會總幹事後的工作

1919年,57歲的季理斐升任為廣學會總幹事,隨即對廣學會進行了多項改革。首先為適應五四運動後中國出現的白話文運動,季理斐決定將廣學會的新書全部以白話文出版,並要求注意使用清末以來在漢語中出現的新詞彙;其次將出版對象從文人和官員轉向在校學生;最後面對五四運動後科學在中國的日益普及,季理斐提出出版有關科學的書籍,以擴大廣學會的影響。為了擴大發行量,季理斐將新書免費贈送各地一些官員,通過他們擴大新書影響,還將一些圖書借給各地的牧師閱讀。至三十年代初期,廣學會又與其他教會出版機構建立了聯合銷售網,在書店裡同時出售自己和對方的出版物。

同時,季理斐對廣學會人員進行了調整,第一個年季理斐就任命了3個華人擔任副董事長, 11個華人擔任董事,使廣學會董事會的中外成員在人數上相等。到1923年,華人董事會成員達到了30人,超過了外國人。同年,廣學會出版了第一個中文年報。到1929年季理斐辭去總幹事時,又任命華人牧師謝頌羔(Z.K.Zia)和阿爾伯·J.嘎尼(Alber J.Garnie)兩人同為廣學會總幹事,自己則擔任名譽總幹事和行政委員會主席。

在任廣學會總幹事期間,季理斐還擔任了公共租界教育委員會的主席,每年訪問一些學校。他還擔任工部局公共圖書館館長和道德健康委員會成員,參加基督教在華傳教士1922年大會的籌備工作。1920年,因其赴河南救濟災民而獲得救災委員會頒發的“傑出貢獻勳章”。1930年,季理斐在公共租界地購置地皮並籌建辦公大樓,使廣學會的總部遷至市中心;1932年又建成了廣學會新辦公大樓。

五、生命的尾聲

1930年春天,季理斐攜妻子取道英國回國度假,在倫敦小住一年。次年正當他準備去加拿大時,突患中風,住院治療無效,於1931年5月25日去世,享年67歲。英國有關教會為季理斐舉行了非常簡單的葬禮。溫哥華市長老會、加拿大聯合教會海外傳教總部、廣學會董事會均對其離世或發表頌詞或刊登文章予以紀念。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