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5  — 1774

蒋友仁

P. Michael Benoist

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數學家。在華三十年之久,擔任乾隆皇帝的顧問和宮廷建築師及景觀設計師,參與圓明園的設計與建造,繪製地圖;亦翻譯過中國古籍,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巨大的貢獻。

蔣友仁(P. Michael Benoist),字德翊,1715年10月8日生於法國奧湯(Autun),年輕時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在第戎(Dijon)和巴黎的聖叙爾皮斯(Saint Sulpice)學習。在他出生的年代,正值歐洲向全世界擴張市場,宗教組織不斷向東方差派傳教士的時代。少年的蔣友仁不顧父親的堅決反對,於1737年3月18日加入了南西城(Nancy)的耶穌會院(Jesuit Novitate),並於1739年在特里爾(Trier)正式晉鐸成為耶穌會神父。在被批准赴中國傳教之後,蔣友仁前往巴黎做啟程的準備工作。當時,耶穌會組織已確定了學術傳教的策略,為蔣友仁擬定了周密的計劃。他們看到中國重視數學和天文學,便請法國科學院院士尼古拉-路易·德·拉凯(Nicolas-Louis de Lacaille)和路易·吉約姆·勒莫尼耶(Louis Guillaume Le Monnier)等學者專門輔導蔣友仁數學、天文學和物理學,為他在清朝宮廷的工作做準備。

蔣友仁到中國時正值乾隆統治時期。乾隆繼續執行康熙末年的禁教政策,天主教在中國被禁止傳播,但允許有技術的傳教士進入和留居中國,以科學技術為清廷服務是被接納的。1744年(乾隆九年),蔣友仁抵達澳門。第二年,被乾隆皇帝以數學家的名義召到北京,修治曆法。蔣友仁和早期入華的利瑪竇等耶穌會士一樣,以適應中國文化的方式傳教。他在京城一面奉乾隆皇帝之命編訂曆書,一面刻苦學中文,學書法,研究儒家經典,很快他便通曉中國語言。

蔣友仁在中國的三十年時間裡,為宮廷建造了多個建設項目,並在歐洲事務上擔任顧問。乾隆皇帝尊他为智慧的源泉,以及对欧洲启蒙思想的窗口。他向蔣友仁請教各種問題,诸如“西方科学、哲学、战争、地图绘制、航海和航行实践”等。

乾隆十二年(1747),蔣友仁因乾隆對西洋文化的興趣,在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F. Josephus Castiglione)的推薦下,承擔修造圓明園噴泉的任務。他十分努力地工作,當年秋天便製造出第一台噴水機。乾隆見後十分喜歡,並提議建築一組歐式宮殿,在殿內殿外均安裝噴泉。這組歐式建築就是著名的西洋樓,宮殿的噴泉全部由蔣友仁監督製造。在當時面臨的困難相當多的情況下,蔣友仁一邊進一步學習工程技術和知識難題,一邊與中國的工匠溝通,認真講解設計圖紙。在眾多噴泉建築中,最傑出的作品是在寧海樓前建造的一座“水鐘”。這座時鐘由一個噴泉池包圍,周圍有12尊中國十二生肖的動物雕像,每個生肖與地支系統所指示的12個中國時辰相關聯。利用蔣友仁設計的水力系統,每隻動物的嘴在連續的一小時內噴水,這是中國最早的噴泉系統之一。

蔣友仁於宮廷中的第二項突出貢獻是繪製世界地圖。乾隆二十一年(1756)、二十四年(1759)平定準噶爾和回部之後,蔣友仁根據清政府已存的何國宗等人及外國傳教士測量繪製的地圖,再結合自己來華時帶來的世界地圖,繪製出一幅長12.5尺,寬6.5尺,東西兩半球直徑各5尺的《增補坤與全圖》,圖的四周有說明文字和精美的附圖。蔣友仁在這幅圖的解說中,明確宣布日心地動說的正確性,並介紹開普勒三定律和歐洲天文學的新發展。

此外,蔣友仁還製作了銅版地圖,改進了當時中國人最常用的木版印刷。著名的《乾隆十三排地圖》,亦稱《乾隆內府地圖》便是蔣友仁所製。該圖西到西經90多度,北至北緯80度,全圖所及地域,北抵北冰洋,南至印度洋,西及波羅地海、地中海和紅海,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亞洲地圖。這幅圖的銅版於1925年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發現,由104塊小銅板組成,縱分為13排。銅版由誰刻版的說法不一,可能是蔣友仁委託巴黎製版商訂製,也有說法是蔣友仁本人研究成功後,招工在北京製作。在巴黎的訂單因路遠費時,實際未用。但無論何種方式,背後都有蔣友仁的巨大貢獻。

蔣友仁在來華的多年時間內,向西方介紹諸多中國文化。他將《尚書》譯成拉丁文,傳至國外。他向歐洲寄出大量書信、報告等文字材料,讓西方人了解中國。他還送中國天主教徒去法國留學,讓他們有機會與法國學者和官員直接來往,向他們介紹中國文化。

蔣友仁在乾隆皇帝的宮廷工作得到了高度認可,但他仍把傳教看得高於一切。那些令世人歎為觀止的成就也是受信仰的驅使。面對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國,蔣友仁採取的是耶穌會士的學術傳教策略,以西方的科學技術來取得中國人的好感。而他在原有學術研究基礎上更加努力進深,讓學到的知識在實踐方面經得起考驗,並且因地制宜地運用知識。建造噴泉和製作銅版這些工作原本是超出其所學範圍的,但因皇帝的興趣和要求,他也不遺餘力去學習和開拓。同時,他利用一切機會與王公官吏、宮監匠役交流,宣講教義,分發書籍。他還擔任過教堂的會長,利用自己的身份援救傳教士。

在蔣友仁為天主教傳教事業盡力奉獻之時,耶穌會的處境卻每況愈下。1762年,葡萄牙政府官員在澳門抓捕耶穌會士。1773年7月,教皇克萊孟十四世(Clemens PP. XIV)下諭正式解散耶穌會。這消息讓蔣友仁十分鬱悶。乾隆三十九年(1774),蔣友仁因猝然中風,與世長辭,終年59歲。乾隆特賜帑銀百兩助葬。這位棄家修道,航海來華,傾注一生在傳教事業上的傳教士,為中華這片巨大的福音土地松土、撒種、收割莊稼;也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先驅性的貢獻。

資料來源

  • Li, Lillian (2012). “The Garden of Perfect Brightness ll: The European Palaces and Pavilions of the Yuanmingyuan”(PDF)
  • 张捷夫主编。《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九卷。中华书局。
  • “蔣友仁與中西文化交流”,《文化雜誌》。2002。https://edocs.icm.gov.mo/rc/RC43C119.pdf
  • 蘇新紅。“耶穌會士筆下的乾隆皇帝”——以《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為中心。貴州社會科學Vol. 305, No.3. 2016. http://194.246.119.58/pdfs/cnkiImport/CJFD/GZSK201603020.pdf
  • Kevin Knight,New Advent.org,2023。 https://www.newadvent.org/cathen/02482a.htm
  • Joanna Waley-Cohen.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China and Western Technology in the Late Eighteenth Century. Vol.98, No.5 (Dec.,1993). 1525-1544. https://www.jstor.org/stable/2167065

關於作者

韓晴璐

作者係美國加州基督工人神學院碩士班學生,在李亞丁博士指導下撰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