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淨

Adam

唐代著名景教傳教士、主教和翻譯家;《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碑文撰寫人。

景淨,敘利亞人或波斯人,其名意為“景教之淨”,敘利亞文獻稱他為亞當(Adam)。其父伊斯是唐代著名景教領袖之一,在唐肅宗、代宗和德宗三朝效力朝廷,亦為景教之柱石。他曾擔任名將郭子儀的副使,在平定“安史之亂”中,戰功卓著;而且他在社會慈善和宗教文化事業方面,亦有相當的貢獻。因此景淨可能自幼生長在中國,接受過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

關於景淨在唐代景教中之身份,已故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朱謙之根據《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中的敘利亞文,認為景淨是“真正中國景教的最高領袖,……他是司鐸兼省主教並中國總監督。”

景淨居於唐朝都城長安(今西安),長期從事傳教和翻譯工作。他學識淵博,翻譯了敘利亞經書32卷,包括《敬禮常明皇樂經》、《宣元至本經》、《誌玄安樂經》、《天寶藏經》、《多惠聖王經》、《阿思瞿利容經》、《渾元經》、《通真經》、《寶明經》、《傳化經》、《述略經》、《三際經》、《寧思經》、《宣義經》、《師利海經》、《寶路法王經》、《三威贊經》、《牟世法王經》、《伊利耶法王經》等,以及祈禱書等有關禮拜的書籍,其中有幾卷後來在敦煌石室中被發現。景淨對佛教和道教也有深入的研究,曾參加佛經的翻譯工作。據《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記載,有大秦寺波斯僧景淨和北天竺迦畢試國法師般若三藏,合譯出佛經《六波羅密經》共七卷。

最為重要的是,景淨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並序”的撰寫者。現藏於西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簡稱“景教碑”)建立於唐德宗建中二年正月初七日(781年2月4日),是朝廷對景教、伊斯等景教徒效忠朝廷的一種褒獎。此碑由伊斯出資,由景淨撰文,呂秀岩鐫刻,最後豎立於大秦寺的院中。中國基督教學者江文漢在其專著中提到景教碑的建立和伊斯之子問題,如此寫道:“伊斯——敘利亞文Yazedbouzid”,“是景教徒僧米利斯(Milis)的兒子,景教碑文作者景淨的父親”;由父親出錢,兒子撰文,“建立起《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來紀念伊斯,並歌頌基督教聶派傳教士在唐朝傳教近一百五十年的經過。”

景教碑文中“清節達娑,未聞斯美,白衣景士,今見其人”一句,證明伊斯是景教的“白衣”教士,當景教碑建立時,他還活在世上。

景教碑碑文計1780個漢字。第一部分是“序”,第二部分是“頌”。序言開宗明義僅用450個字就扼要概述了景教的基本教義,其內容包涵了三位一體、創造世界、原罪、救恩、道成肉身、福音使命、新約聖經、教會和宗教生活等。然後解明“景教”名稱之義及由來:“真常之道,妙而難名,功用昭彰,強稱景教。” 接著敘述了景教自太宗貞觀九年(635年)到德宗建中二年(781年)140多年的歷史;再後面則記述了伊斯輔佐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的戰功及其個人的善行。最後的頌詞是對上述景教歷史的總結。整個內容文字簡練,充分顯示出景淨的中國文學功底和深厚修養。

碑底敘利亞刻文中有關部分是左邊的十三行,據穆爾《一五五○年前的中國基督教史》中譯本第48頁抄錄如下︰“希臘紀元1092年(公元781年),吐火羅(Tahuristan)巴爾赫城(Balkh)長老米利斯之子克姆丹(即長安)京都區主教耶質蒲吉(Yazdbozid)長老立此石碑。碑上所錄是教主之法和諸長老向秦尼(即中國)諸帝所講之道。鄉主教耶質蒲吉之子亞當牧師僧靈寶”(按“僧靈寶”三字為漢文)。這段敘利亞刻文明言建立此碑的是Yazdbozid,而伊斯即Yazdbozid的漢語音譯。漢文說他來自王舍之城,敘利亞文說他是吐火羅巴爾赫城(Balkh,又譯縛喝羅)人,與唐代人的記述亦合,因為唐時就視縛喝羅城為小王舍城。碑文又指伊斯是“白衣景士”,可知他是一個白衣教士,屬于世俗聖職人員,過世俗生活,或可稱為“在俗司鐸” (Secular Priests)。他本人是司鐸米利斯之子;而他自己亦有子,可見當日在中國之景教的在俗司鐸,可有家室。

景教碑碑文末後,在“大秦寺僧景淨”下面亦有敘利亞文一行,譯文為“秦尼斯坦(Chinestan,即中國)教父(Papas或Papash)、區主教(或譯省主教、鄉主教)兼司鐸亞當(Adam)”,從而可明確知道景淨之身份。

資料來源

  • 朱谦之著,《中国景教》,人民出版社,1993年。
  • 李寬淑著,《中國基督教史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 “從景教碑所鐫僧寺看中西交通和基督教在中國的傳佈”,《新疆哲學社會科學網》,2010年6月11日。
  • 其他網絡相關資料。

關於作者

李亞丁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