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德(Francis Julius Fitzwilliam)於1902年6月16日生於美國伊利諾州的原野市(Champaign, Illinois),18歲時歸信耶穌基督。不久,他立志做個宣教士到海外宣教,故進入芝加哥慕迪聖經學院深造。畢業後,於1926年3月加入中華內地會,不久接受差派到中國宣教。離家前,家鄉教會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典禮,特請資深宣教士高樂弼醫生(Dr. Robert H. Glover)按立他為福音使者。同年9月30日李崇德乘船從三藩市啟程,於10月16日抵達上海。同行的七位宣教士當中,包括後來在雲南與他同工的張師道(J. Harold Casto)和楊志英(John B. Kuhn)。他們隨即被送入安徽安慶語言學校學習中文。
當時中國正處於軍閥混戰,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期。1927年3月又發生了“南京事件”。外國駐華機構,包括教堂、教會學校和醫院等均大受影響。為保護外國僑民安全,英、美等國政府下令撤僑。在中國內地的西方宣教士亦紛紛撤至沿海城市。中華內地會原有937個宣教站,在1927年也銳減300個左右。在這種情況下,年輕並充滿宣教熱情的李崇德雖感一時受挫,但也就在等待期間,他驚喜地遇見昔日神學院的同學康榮喜姑娘(Miss Jennie E. Kingston)。康榮喜於1903年4月出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的紐伯利(Newberry);1926年1月加入內地會,同年9月到達中國。他鄉遇故知,又同為宣教士,二人遂墜入愛河。1927年10月,他們在上海舉行了婚禮。康榮喜同船好友安榮德姑娘(Miss A. Marguerite Naughton)也於同月與張師道教士成婚。婚後,這兩對新人一起被差往雲南省西部的騰越(今騰衝),到少數民族中間宣教。
1928年,內地會雲南省監督富能仁(James O. Fraser)和資深宣教士韓粹中(William J. Hanna)帶著他們到雲南府(今昆明市)。因戰禍交通受阻,他們於6月繞道緬甸,經仰光(Rangoon)到八莫(Bhamo),才得以進入騰越。安頓下來再經過一段語言訓練後,他們就深入到傈僳族(Lisu)、拉祜族(Lahu))、佤族(Wa)、撣族(Shan),及其他少數民族中間宣教。當時在滇西、中緬邊境一帶,已有四位內地會宣教士:東有楊思慧教士(Allyn B. Cooke)夫婦,以福音山(Gospel Mountain)為據點;西有高漫教士( Carl G. Gowman)夫婦,以守護山(Stockade Hill)為中心。自1919年以來,在早期宣教士的努力下,在該區之少數民族中間,已有800戶家庭信主,共有2,000多人受洗成為基督徒。
1929年6月,李崇德夫婦的兒子Francis John誕生。 不久,李崇德即離開家,到新池(New Pool)宣教。1930年1月,高漫教士到新池,幫助李崇德為該地區各村寨舉辦查經班。正當各項事工蓬勃開展之時,高漫卻不幸染病,於8月5日遽然去世。此後守護山地區的宣教責任便由李崇德承擔起來。
1930年聖誕節期間,李崇德夫婦帶領傈僳族教會信徒在木城坡慶祝豐收節,許多信徒要走二、三天的路程趕來參加。雖然他們大多很窮,但卻樂於奉獻支持教會事工,他們所奉獻的多是些玉米、稻谷、豬、和牛羊等。聚會首日有早、午、晚三堂聚會,次日是聖誕節,唱詩班到各家去報佳音,李師母還拿出留聲機來播放聖誕節歌曲供他們欣賞。中午聚會後舉行了洗禮;夜晚大家圍著篝火聚會,各村寨信徒輪流頌唱聖誕詩歌,共沐主恩。
李崇德非常注重培訓當地傈僳族傳道人和義工,除彌補宣教工作人手之不足外,更要幫助傈僳族教會自立和自養。根據他1932年所寫的宣教報告可知,在守護山已有一位傳道人摩西全力從事聖經翻譯工作;另一位傈僳族傳道人協助他照顧整個宣教區,並且有15位義工經常外出傳道,守護山教會人數已超過一千人,信徒奉獻的金錢和五谷比過去多,教會已經可以自立自養了。李崇德還幫助傈僳族教會選出三位女傳道人,加以栽培,然後讓他們去教導、照顧女信徒。考慮到自己不久要回國述職,李崇德進一步指導傈僳教會選出一位聖靈充滿、有好名聲,且滿有恩賜的監督。看到傈僳族教會健康成長和自立,李崇德倍感欣慰。
正當此時,李崇德開始關注對其它少數民族的宣教工作,並向富能仁監督提議,準許他到景頗族、撣族等少數民族村寨傳福音和建立教會。1934年4月,李崇德返國述職,1935年6月再次回到雲南後,即離開守護山,西移到崙垂(Lungchui),建立起一個景頗新宣教站。當地傈僳族和景頗族基督徒合力用竹子蓋起一座茅屋,作為李氏夫婦的居所,由是開始了對景頗族的宣教工作。因水土不服,李師母罹患痢疾,瀉肚不止,本地又無醫療條件,只好送往緬甸靠近瓦城(Mandalay)的一家醫院救治。在此期間,李崇德與其它差會和景頗族基督徒合作,翻譯出《馬可福音》景頗文譯本,同時還完成《真理信仰問答》一書的翻譯。
1937年秋,李崇德帶著一位會講景頗話的傈僳基督徒,從崙垂西行,向200平方哩范圍內的24個景頗村寨的村民傳福音。整個行程為期一個月,除宣教外,也進一步熟悉這一帶少數民族的分佈情況。同年11月至1938年1月,李崇德先後在好良蒿(Holiangho),木城坡和崙垂等地為傈僳族和景頗族基督徒舉辦聖經班,以提高信徒的信仰素質。1938年聖誕節,李崇德在山邊一條清溪旁,為四位景頗族信徒施洗。這是第一批經過信仰問答合格,受洗歸主的景頗人。雖然經過許多勞苦,才有很少的人接受福音,但李崇德絕不輕易為人施洗。比如有些人聽信福音後,仍一時戒不掉鴉片;有些人一時改不掉好勇鬥狠的性情,李崇德就不讓他們參加洗禮,而寧愿等他們生命發生改變之後,才為他們施洗。
1939年底,李崇德連續為傈僳族和景頗族信徒開辦三屆聖經班,以漢文、傈僳文和景頗文三種語言授課,每天上課六小時。報名參加者非常踴躍,在第二班就有110多人參加。主日需舉行三次崇拜聚會,因為光領受主餐的人數就已近300人之多。
1940年初農閒季節,有兩位來自香港的漢族青年傳道人來到滇西,學習如何向少數民族宣教。他們跟隨李崇德到各村寨探訪、佈道或帶領查經。2月中旬,李崇德夫婦和這兩位幫手分別到不同村寨傳福音,約定周五返回。但到了約定日晚上,獨不見李崇德回來。眾人在焦急中直等到次日早上,才見傈僳族信徒抬著李崇德回來。原來他已瀉肚多日,但仍堅持聚會、講道,直到最後一天,才身體不支暈倒在地。事實上,李崇德患上了致命的傷寒(Typhus Fever),而當地又無醫生、醫藥可以施救。這樣在昏迷中直到主日凌晨,他才安然離世歸回天家。那天是1940年2月25日,李崇德年齡尚未滿38歲,遺下妻子和未滿11歲的兒子。那兩位青年傳道人將他安葬在院子里,並在墓前立了一個木製十字架,以紀念這位為主擺上、為中國獻上生命的宣教士。
這兩位漢族青年傳道人,其中一位名叫沈保羅(Paul Shen)。多年以後,他成為華人基督徒中的名牧,曾多次在各種福音大會上,如此作見證說:“我站在這位西方宣教士墓旁舉目仰望,似乎在靈里我已經身在天庭,面對面對父神說‘父啊! 一個白人弟兄,遠渡重洋萬里來到中國,為我們的同胞而死。我是中國人,父啊,雖然我已奉獻過,但我願意第二次再奉獻給天父……。只求你使用我去傳福音,不敢離開你的呼召,不敢怠慢!’” 沈保羅牧師如今已年過95歲,仍然站在教會的講臺上,為主傳福音、作見證。
據內地會的記錄,李崇德逝世後,李師母繼續在雲南服事少數民族教會,直到1943年9月才離開中國。
資料來源
- 黃錫培著,《捨命的愛——中國內地會宣教士小傳》,美國中信出版社,2006年。
- China’s Millions (London Edition, by China Inland Missions) 中國內地會月刊英國版《億萬華民》1928年第6,41,80,94頁;1931年第143頁;1934年第112-113頁;1936年第176,193,211頁;1937年第144-145頁;1938年第174,176頁;1939年107頁;1940年第60頁。
- 同上北美版(North American Edition)1926年第170-174頁;1927年第110,130,230頁;1928年第46,78,93,110,125-126頁;1929年第6-8,24-26,141,158,174頁;1930年第134-136頁;1931年第187-188頁;1932年第118-119頁;1933年第7-8頁;1934年第10-11,70-71頁;1936年第122-123頁;1937年第59,135頁;1938年第7-8,76-77,175頁;1939年第106頁;1940年第59頁。
- The Register of CIM Missionaries and Associates《內地會宣教士及夥伴宣教士名錄》。
- CIM List of Missionaries and Their Stations,1931,1935.
- Stauffer, Milton T., The Christian Occupation of China (1918-1921)《中華歸主》,Shanghai,1922.
- Stanford, Edward, Atlas of the Chinese Empire for CIM, 1908.
- Directo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 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