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雷於1885年8月14日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1909年畢業於多倫多聖經學院(Toronto Bible College),隨即加入中華內地會,投身於中國宣教。1911年12月7日李春雷偕妻抵達中國。先到安徽省安慶語言學校學習中文,然后被派往甘肅省宣教。1912年夏,他們在路上輾轉40天後,才到達甘肅省的秦州(今天水市),開始他們的宣教工作。
秦州是內地會在甘肅省的第一個宣教站,創建於1878年。當李春雷夫婦抵達時,主管該宣教站的是丁秉衡教士夫婦(Mr. & Mrs. Douglas A.G. Harding),其他宣教士還有李桂香姑娘(Miss Hilda E. Levermore)、柏本榮姑娘(Miss A. E. Brett)和衛守義教士(Mr. Harold A. Weller)。
1913年春,李春雷首次外出進行為期兩周的巡回佈道,北行第一站是秦安縣,隨後去了二十幾個城鎮和村莊。他講道時,雖常有成百上千人聚集,但多是來看“洋人”的。有時在講道後,被人擲以石塊。1914年,他除了在秦州街頭和福音堂佈道外,還到過南部的西和縣,和東部的馬跑泉等地。1917年,他在秦安縣開設了福音站,有一個青年信徒在秦安開了一家藥店,並樂意開放他的藥店來傳福音、作見證,漸漸開始有了主日崇拜。1919年設立了會堂。當時在信徒,甚至在長執中不乏有吸食鴉片者,但李春雷對此決不姑息遷就,在講道中嚴厲斥責此等行為,亦嚴格執行教會紀律,直到這等人悔改歸正為止。
1916年1月,金品三醫生(Dr. George E. King)從蘭州博德恩醫院來秦州醫療傳道兩周,同來的還有一位中國醫生,他們共診治了500多病人。李春雷和他們一起,邊治病邊向患者傳福音。同年12月,另一位博德恩醫院的醫生巴樂德(Dr. R. C. Parry)也來秦州,在他精心治療與引導下,一位病入膏肓的鴉片煙民不但得著痊愈,而且在宣教站戒毒所徹底戒掉鴉片後,全然悔過自新,回家後把自己家中的偶像全部打碎。并且他又開設了一個戒毒所,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作見證,勸導人們前來戒毒。內地會宣教事工因此得以拓展,教會在秦州和附近六、七個村鎮先後建立起來。1920年有31個人受洗,並新開了兩個福音堂。許多人前來問道,更有人離棄偶像歸主。同年12月中旬,正當李春雷一家準備回國述職時,甘肅省發生了大地震,許多房屋倒塌,居民傷亡甚重。宣教站的三座住宅和福音堂也都損毀,所幸李牧師一家都得以逃出,其他宣教士也無傷亡。
直到1921年6月,李春雷一家才得以回到加拿大溫哥華。在加、美一年半時間里,他們除休假和省親外,還到各地教會作見證。1923年1月中旬,他們一家五口返抵中國。這次,李春雷被派往秦州南部的徽縣開發新的工場。那一帶地廣人稀,高山幽谷,交通極為不便。有時找不到東西吃,有時甚至住在馬棚里。但他不為所阻,多次到那一帶播撒福音的種子,并且充滿喜樂地寫道:“雖然環境惡劣,有諸般的困難,但我真心喜歡這里的工作。能夠在這里傳福音,牧養主的羊,我感到十分榮幸!”
不久李春雷再次回到秦州主持工作,幫助當地教會自立。1924年秋,他們正式召開會議,成立了教區委員會,並在其中設立了傳道部、靈修部和教育部三個部門。傳道部成立布道團,到附近農村開荒佈道;靈修部制定每年查經課程,帶領信徒研讀聖經;教育部決定在秦州成立男、女小學。
在秦州建造一座福音堂,是李春雷多年的心愿。他述職歸來時,帶來一筆美國基督徒的奉獻款,他就用來購置木材磚瓦,為建堂做準備。1924年,在他的主持下,以及會眾共同參與下,一座可容納300多人的中式八角形的福音堂在秦州市中心落成,成為該市最為突出、最為漂亮的建筑物。此後,每天有成百上千人來聽福音,每天和每周三晚上都有活動。信徒們亦多參與教會事奉,福音事工日益興旺。
1925年,李春雷夫婦三個兒女皆已到入學年齡,按當時內地會規章,學齡兒童都要到山東煙臺芝罘學校讀書。由於甘肅到沿海的交通極為不便,與孩子們分別後三年才能見上一面,故李春雷夫婦親自陪送三個孩子到山東煙臺入學。剛到那里,兩個兒子即染上當時流行的麻疹,李師母只好留下陪伴照顧孩子,而李春雷則趕往上海總會述職。隨後,即在 1926年5月,李春雷帶領一批新來的宣教士赴甘肅就職。當時各地軍閥混戰,硝煙四起。他們途經山西、陜西、甘肅等地,因戰事處處受阻。直到6月中旬才到達陜西之隴州(今寶雞),到7月總算安抵秦州。1927年,因國共兩黨交惡,形勢更加混亂。為安全故,歐美各國使領館發出命令,叫各地外國僑民撤離。1927年夏,李春雷夫婦隨眾徹到山東煙臺,得有機會與三個子女團聚。他們一面待命,一面為重回甘肅宣教做準備。
除連綿戰禍外,1928至1930年間,在中國西北和華北還發生了特大饑荒。災區以陜西、甘肅兩省為中心,遍及山西、綏遠(今內蒙古)、河北、察哈爾(今分屬河北和內蒙古)、熱河(今分屬河北、內蒙古和遼寧)及河南等六省。在這場大饑荒中,餓殍將近一千萬。就甘肅一省而言,全省人口死亡近半數,成為當時西北的”活地獄”。
待時局稍緩,1928年10月,他們在煙臺和孩子們告別,經天津、北京,轉乘簡陋擁擠的火車;經山西大同、包頭,再轉乘貨運車到五原;接著再乘牛車,在天寒地凍的西北大荒漠,整整顛簸了十天,於12月7日才到達寧夏銀川。他們這次被分派到甘肅東北部和內蒙古接壤處的中衛(今寧夏中衛縣),去開荒建立一個新的宣教站。1929年1月他們去到中衛,那里無親無友,也沒有住處,只好暫住在一家回民客棧中。李春雷如此記述道:“我們到了中衛——孤伶伶的,沒有朋友,沒有助手,也沒有僕人,與秦州相比,真乃天壤之別!但這里實在非常需要我們來做開荒工作。” 在這陌生的地方,一對陌生的外國人,傳講陌生的福音,是多么不容易啊!一段時間後,他們在中衛租賃到正街一棟房子作為福音堂,每天與人談道、傳福音,并千方百計地幫助那些饑民。數月間,就已有200多人信主,並有了一個超過40人參加的慕道班。
李春雷一面奮不顧身地賑濟災民,一面不失時機地搶救人的靈魂。但就在這疫病流行的人群中,他不幸感染上了致命的傷寒。1929年6月26日,李春雷感到身體不適,但並沒有休息,一直堅持工作到28日,病情加重。師母給他服藥,補給營養,均不見好轉。當時中衛城里沒有醫生和和必需的醫療設備,外地醫生離此地最近的也要八天的路程。7月2日,李春雷全身生出疹子,證實染上了傷寒。師母只好趕到30英里之外的電信局,分別打電報給寧夏和蘭州求助。寧夏的師格非牧師(Rev. Ralph C. Scoville)和蘭州的安獻今教士(G. Gindlay Andrew)雖然日夜兼程趕來,並盡全力救護,但一切都太遲了。7月9日上午,李春雷牧師平靜、安詳地離世,留下師母和三個年幼的兒女。
中華內地會月刊《億萬華民》的編輯特地撰文記念他,稱他為“前線的尖兵”,“直攻撒旦的老巢,直搗黃龍的勇士”。
資料來源
- 黃錫培著,《捨命的愛——中國內地會宣教士小傳》,美國中信出版社,2006年。
- China’s Millions, China Inland Mission, North American Edition. 中華內地會月刊北美版《億萬華民》1913年第71、139頁;1914年第18、101-103頁;1915年第185頁;1916年第45頁;1917年第29、54、168頁;1918年第173頁;1919年第42-43、151-152頁;1920年第16頁;1921年第60-61頁;1923年第46、78頁;1924年第28、91頁;1925年第52-53頁;1926年第109頁;1927年第128-129、158-160頁;1929年第22-23、88-92、166-169頁。
- China’s Millions, 英國版(London Edition)1912年第114頁;1919年第82頁;1920年第141頁;1921年第43-45、110頁;1923年第78、189頁;1924年第11-12、63頁;1926年第110、140、143頁;1927年第41頁;1929年第12-13、168頁。
- The Register of CIM Missionaries and Associates 《內地會宣教士及夥伴宣教士名錄》。
- The China Mission Year Book, 1916.
- CIM List of Missionaries and Their Stations, 1910, 1931.
- Directo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 1924, 1927.
關於作者
作為世華中國研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李亞丁博士現擔任《華人基督教史人物辭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執行主任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