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生於1838年1月12日出生於福建廈門。父親李德聲和母親林氏共養育一女四男,在男孩中,李春生排行第四。
1852年(15歲)隨父親接受基督教長老會洗禮。1857年(20歲)擔任廈門英商怡記洋行(Elles & Co.)掌櫃,從事洋貨及茶葉貿易。1875年(38歲)開始參加大稻埕教會的聚會(今大龍峒禮拜堂)。1897年(60歲)捐三百坪土地及日幣二千圓,於台北西門街外建設濟南街禮拜堂(今濟南教會)。1901年(64歲)任大稻埕長老教會,大橋教會長老。1904年(67歲)代表大稻埕教會,參加台灣基督教長老會第一屆“台北長老中會”,首議教會需用漢字、白話字記事,摒除羅馬拼音記事法。1915年(78歲)在甘州街40號現址,獨資興建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禮拜堂,為當時台灣最美麗宏偉之教堂,係李氏仿故鄉廈門禮拜堂設計。
1901年(日本明治三十四年),李春生出任大龍峒教會(今台北市大橋長老教會)長老一職。除了自己的教會之外,對於其他教會的各項硬體建設、宣教工作,更是不遺餘力地加以支持,現今坐落於台北市甘州街的長老教會禮拜堂,就是他一手奉獻的,而在中山南路的濟南長老教會,李春生也是主要的奉獻者之一。現在在甘州街附近的貴德街有一座李春生紀念長老教會禮拜堂,是子孫輩與其信徒為紀念李春生而特別興建的。
李春生於1924年10月5日去世,享年88歲。一生橫跨三個政權:清末、日本據台時期、民國時期。
李春生之思想 台灣大學歷史系黃俊傑教授稱李氏為台灣第一位思想家,其思想混合著漢人的意識型態、西方的思維模式、企業理念,以及基督教的精神。他幼年信主,自修有成,經商致富。一生橫跨三個政權,都曾積極參與,在言論上鼓吹變法,行動上支持台灣建設。1896年赴日訪問歸台後,鮮少過問政壇事,專心著述,晚年致力於基督教思想的詮釋與宣揚。除對宗教問題提出獨到見解之外,李氏也關懷各種社會、文化現象。當時西方文化的勢力強大,多數知識份子主張全面西化,全盤否定傳統文化。李氏對此提出反駁,認為“文化不是全盤都不好,將好的精神保留,不好的現象斬除,而不是為反對而反對,將它們連根拔起”。
李氏嚴厲批判演化論,認為物競天擇、強存弱亡的主張將使人違反道德,並且不符合是聖經中“各從其類”的啟示。在他的價值觀中,基督教較易受到演化論挑戰,遠比中國受帝國主義侵襲更根本;後者是特殊性個案,屬一特定族群存亡問題;前者則是普遍性,是價值系統崩潰的問題。黃俊傑分析李氏對於演化論的各項批判,提出三個面向:一、宗教與科學的對抗;二、傳統以“存有”為中心的世界觀,與近代以“變遷”為中心的世界觀的抗衡;三、價值滲透與價值中立兩種態度的對壘。而李氏站在宗教的、傳統的、價值滲透的立場,以宗教為基礎,歸結到“無形之神”的最高信仰。“無形之學”是李氏對演化論批判的論說基礎。他認為宇宙萬物源自於“無”,“無”是指著“無形之神”,而“無形”位階高於“有形”,所以具有優先性,又在一切無形之中,上帝為最高的“無形之神”,是一切有形之物的創造者。李氏反對競爭而崇尚合作,認為世界大同的基礎在於協同,而不是競爭。
李氏堅持以宗教作為道德的基礎,這是需假借外力的他律道德,與自律道德為主的儒家系統、康德系統有本質上的分歧。他的思想緊密連結在對基督信仰的堅持與相信,除了認為聖經所言句句屬實之外,也對聖經經文與現世的影響有著絕對的信心,深信照著上帝的話語必得其應許。
資料來源
李春生的著作與專論
- 李春生,《主津新集》,台灣日日新報,1894年。
- ______,《東游六十四日隨筆》,福州華美書局,1896年。
- ______,《主津後集》,台灣日日新報,1898年。
- ______,《民教冤獄解》,福州華美書局,1903年。
- ______,《民教冤獄解續篇》,福州華美書局,1903年。
- ______,《民教冤獄解續篇補遺》,福州華美書局,1906年。
- ______,《耶穌教聖典闡釋備考》,福州華美書局,1906年。
- ______,《天演論書後》,福州華美書局,1907年。
- ______,《東西哲衡》,福州華美書局,1908年。
- ______,《宗教五德備考》,台灣日日新報,1910年。
- ______,《哲衡續篇》,福州華美書局,1911年。
- ______,《聖經闡要講義》,台灣日日新報,1914年。
- ______, 一生評論時事95篇。
- ______,「公事」七篇(1874年)。
- ______,「家憲」八章45條。
與李春生相關之論著
- 中西牛郎,《秦東哲學家李公小傳》,台北,1908年。
- 杜聰明,「台省茶葉之父李春生的生平」 講稿。
- 林藜,「思想先進——李春生」,《台灣名人傳》,台北:新亞,1976年,496-504頁。
- 馮作民編著,「天演論書後的作者——李春生列傳」,《台灣先賢列傳》上冊,325-335頁。
- 楊雲萍,《台灣史上的人物》,台北:成文,282-283頁。
- 吳文星,「白手起家的稻江巨商李春生」,張炎憲等編,《台灣近代名人志》(二),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11-25頁。
- 廖仁義,「台灣哲學的歷史構造」,《當代》(28期,1988年8月),27-28頁。
- 陳俊宏編著,《長春源流》,台北:南海,1990年再版。
- 李明輝編,《李春生的思想與時代》台北:正中,1995年。
- 洪碧霞,「李春生中國文化基督教思想之架構及其意義」,中正大學歷史系研究所論文,1993 年。
- 劉紀蕙,「一與多之間:李春生問題」,中正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