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發,字濟南,1789年(清高宗乾隆54年)出生于廣東省肇慶府高明縣古勞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11歲時才得以進入學堂讀書,4年後又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被迫離鄉背井到廣州謀生。剛開始學習制筆,後改學刻字印刷。
1810年(嘉慶15年),梁發受雇於一家印刷所,在那裏遇到基督教新教第一個來華傳教士——英國倫敦宣道會的馬禮遜牧師(Rev. Robert Morrison)。當時,馬禮遜將其所譯的新約《使徒行傳》,以及後來他與其助手米憐(William Milne)合譯的聖經其他書卷交由梁發所在之印刷所承印,這些聖經中文版本的雕刻與印刷多出自梁發之手。在與馬禮遜和米憐的交往過程中,梁發開始接觸和瞭解基督教信仰。
1815年,由於米憐得不到清政府的居住許可,而不得不離開廣州到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在華僑中間繼續傳教事業。梁發作爲他的雇員也來到了馬六甲。在米憐的影響下,梁發接受了基督教信仰,並於1816年的11月3日受洗成爲基督徒,時年37歲。此後七年裏,梁發一直協助米憐出版和印刷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以文字傳播基督教信仰,這有可能是世界上第一種中文期刊。1819年4月,梁發回到家鄉,與黎氏結婚,次年爲妻子施洗。因爲散發福音小冊子,梁發被捕入獄,遭受嚴刑拷打,後因爲馬禮遜的出面干預才得以釋放。隨後他又回到了馬六甲。
1822年米憐去世後,梁發又回到中國,在馬禮遜身邊從事傳教工作。1823年,他幫助出版了馬禮遜和米憐翻譯的首部完整版中文聖經(《新舊約全書》)。同年在澳門,梁發由馬禮遜按立成爲牧師,屬倫敦傳道會。隨後他回到廣州傳道,把自己的家作爲基督徒聚會的地方。與此同時,梁發也開始撰寫書籍和小冊子,向人介紹基督教信仰。最爲著名的當屬1832年出版的《勸世良言》,是專門寫給那些到廣州參加科舉考試的秀才們看的。在他的努力下,有些學者接受了基督教信仰並成爲他的傳道夥伴。洪秀全,這位科舉考試失敗的年輕秀才因研讀《勸世良言》而形成了自己的人生理念,從而創立了“拜上帝會”,並於1851年發起了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梁發還撰寫了許多闡釋聖經和基督教信仰的書籍和小冊子。他還經常往來與廣東、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傳道,分發了數以萬計的聖經和基督教書冊。
在19世紀的中國,做基督徒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當時清廷禁教,皇帝頒詔禁止中國人信仰基督教,並且嚴禁印刷和分發基督教書籍。1834年,當局逮捕了梁發身邊的幾位同工,其中一人遭到毒打,另有一人被殺害。爲了躲避追捕,梁發曾數次逃亡,最後逃到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儘管遭受如此的迫害,梁發還是這樣寫道:“我知道傳揚我主耶穌基督福音的人必然要經受逼迫,儘管我不能與保羅和約伯相比,但我卻願意效法先聖,讓我的內心常存平安。” 1839年,梁發再次回到中國,屆時正值鴉片戰爭前夕。他反對戰爭,認爲如果英國派兵入侵中國,中國人就很難相信聖經和英國傳教士了。
鴉片戰爭之後,梁發繼續在廣州和香港一帶傳教。1848年,他在廣州協助建立了一所醫院,並牧養一個小教會。1855年,梁發在廣州去世,時年66歲,被安葬在鳳凰岡。
資料來源
- 查時傑:《中國基督教人物小傳》,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83年。
- 麥占恩著,胡簪雲譯:《中國最早的佈道者——梁發傳》,上海廣學會,1931年。香港輔僑,1955年,1859年。
- 簡又文:《中國基督教的開山事業》,香港輔僑,1969年。
- 梁發:《勸世良言》,臺北學生書局影印本,1965年。
- Medhurst, Walter H., China: Its State and Prospects, 1838.
- Wylie, Alexander, Memorials of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in China, 1867.
- Lovett, Richard, The History of 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1795-1895, Vol. 2, 1899.
- Harrison, Brian, Waiting for China, 1979.
- Kenneth Scott Latourette, 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 1929.
- Eliza A. Morrison, Memoirs of the Life and Labors of Robert Morrison, Vol. 2, 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