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  — 1972

林漢達

中國著名教育家、語言學家、翻譯家;杭州之江大學教務長兼教育系主任;中國教育部副部長。

林漢達,浙江省鎮海縣龍山鎮人(注:該鎮於1954年劃歸慈溪市)。因家境貧困,無力上學,獲免費就讀於教會學校。先後畢業於寧波長老會所設的崇信中學及杭州之江大學。期間,曾在本鄉觀城約翰小學教課,及杭州基督教青年會夜校教英語,以積攢學費。他的英語極好,大學畢業那年,參加由世界書局舉辦的全國大學生英語比賽,榮獲第一名,得到一枚金質獎章。畢業後,他回到寧波四明中學任英語教師。嗣去上海世界書局任英文編輯部主任。他才華出衆,編寫英語教材、英語詞典、及英語翻譯等,達20餘種之多,暢銷全國。1937年,他去美國深造,先後獲得碩士、博士學位。回國後,任之江大學英語教授、系主任、教務長。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之江大學內遷,林漢達留在上海任華東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抗戰勝利後,之江大學複校,林續返該校任教務長兼教育系主任。

1945年12月30日,林漢達與馬敘倫等人發起成立“中國民主促進會”,發表重要文件,提出立即還政於民、停止內戰、保障人民自由等政治主張。1946年參與發起並組織上海北火車站十萬群衆參加的“反內戰大會”,聲勢浩大。林漢達站在一輛敞篷卡車上,揮舞手臂,大聲疾呼。後遭到國民黨政府密令通緝,由共產黨上海地下黨秘密將他送往東北解放區。

新中國成立後,林漢達歷任燕京大學教授、教務長;中央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中央掃盲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副部長、《中國語文》雜誌副總編輯、總編輯;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副主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屆代表等。

1941年,林漢達的一部重要理論著作《向傳統教育挑戰》出版,在國內教育界産生了振聾發聵的巨大影響。他對語文改革的研究,旨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對此,他傾注畢生精力,創造了輝煌的業績。

他素來又對民衆讀物和拼音文字深感興趣,先後出版了多種讀物,爲中國推廣普通話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用拼音寫的第一部書是《東周列國志新編》。後來又將拼音改譯爲漢字。他力求自己達到三點:文字口語化,辭彙規範化,語法精密化。此書1948年出版,深受讀者歡迎。他編寫出版的歷史故事集還有很多,如《前後漢故事新編》、《春秋故事》、《春秋五霸》、《西漢故事》、《東漢故事》、《三國故事》和《上下五千年》等。

1956年6月,時任教育部副部長、全國人大代表的林漢達,回到故鄉林家村。在龍場小學召開了座談會,鼓勵教師們在做好學校工作的同時,積極爲本鄉掃除青壯年文盲,多作貢獻。當他聽到師生們反映一些實際困難時,他除責成慈溪縣將情況報告浙江省教育廳外,還當場表示,將他名下的房産,全部捐給學校,又將1200元稿費贈給學校。

此後,政治風雲變幻莫測。“文化大革命”期間,林漢達被關進“牛棚”,受到隔離審查。1970年被下放到寧夏勞動,身心受到極大摧殘。1972年6月,因病被送回北京。同年7月,他受周恩來總理委託,完成審閱《國際主義還是俄羅斯化》一書的翻譯稿。7月26日,他帶著病痛,帶著遺憾,永遠離開了人世。1979年7月23日,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爲他平反昭雪。

浙江鎮海縣人物中,被《辭海》收錄的有二人:一是上海“寧波幫”元老虞洽卿,一是林漢達。

關於作者

范愛侍

作者係寧波教會名牧;前浙江神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