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  — 1972

劉福群

Willian Newbern

美國傳教士,著名的佈道家和教育家,有“宣教先鋒”和“香港建道之父”的美譽。他在香港創立建道神學院並擔任院長;《青年聖詩》的編輯者。

劉福群(Willian Newbern)於1900年2月24 日出生在美國新澤西州格洛斯特縣的格拉斯伯勒。父母親是William E. Newburn和Emma E. Crawford,父親在他五歲時去世,為了幫助母親負擔家庭開支,劉福群很小就出去賺錢了。他的母親是宣道會的會友,在信仰上對劉福群影響很大,在青少年時期就跟著母親加入了宣道會。教會為了培養和訓練他,17歲時,他被送入尼亞克學院讀書,在那裡結識了他的未婚妻白如雪(Miss Eva Aber)。19歲時,他回應上帝呼召進入神學院接受造就,預備自己成為一名傳教士去中國宣教。1922年畢業後,劉福群奉派去到廣西梧州,在那裡被按立為牧師。當時“非基督教運動”開始不久,他在生活和宣教上歷經了千辛萬苦。他曾如此描述說:“傳教士每天要走三十裡路,睡的是木板床,不時要經過土匪出沒的荒區,有時甚至目睹兇殺死亡。坦白說,我當初剛任傳教士時,根本就沒有準備要過這樣危險的生活。”這是他宣教處境的真實寫照。

劉福群和白雪如於1923年6月18日在香港結婚。由於中國政局動盪,他們回到美國緬因州的波特蘭牧養教會將近三年。在此期間,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了。雖然之前在中國的宣教經歷曾一度讓他感到恐懼,卻沒有攔阻他去中國為主宣教的心,因為他深知中國福音工場的需要。1929年,他放下美國的牧養工作,再次踏上充滿艱辛與危險的中國宣教之途。在1929年和1933年,劉福群在廣西百色起義時期曾經被軟禁;還有一次在香港到梧州,再去南寧的船上遇到沉船事件,但這兩次的危機都在主的保守下平安度過。此等經歷並沒有使他退縮,反而促使他更加堅定的留下來為主作工。他在廣西梧州的聖經學校任教,期間他們的第二個孩子出生。

1936-1944年間,劉福群擔任建道神學院院長。時處抗日戰爭時期,到處戰火紛飛,到處都是悲苦的難民。此時學院也被迫關閉,劉福群帶領30名神學生和教職員工到龍州復興村和靖西躲避,但他們仍然堅持上課。他們所到之處,福音也隨之傳開。抗戰勝利以後,建道神學院亦於1946年複校,劉福群仍然擔任院長。

不幸的是,抗戰過後,國共兩黨又爆發了內戰。1949年,由於政權的改變,共產黨統治了中國,廣西的宣教士全部撤離到香港,這時劉福群被派到越南西貢開展華人事工。在此期間,劉牧師一直心系梧州聖經學院,在他不懈地努力之下,終於把梧州聖經學院遷到香港長洲,改校名為“建道神學院”(Alliance Bible Seminary),恢復上課,培養出來的神學生遍佈在東南亞各地,服侍神和眾教會。

劉福群也是一位出色的聖樂家,一位名副其實的音樂宣教士。他早就有個心願,就是要出版一本不分宗派的中英文版本的詩歌本。於是他與一些同工一起開始從事翻譯出版《青年聖詩》的工作,他們搜集了六百多首聖詩的資料,可惜在《青年聖詩》第十集出版的時候,劉牧師就息了世上的勞苦,歸回天家。其後,宣道書局韋德仁牧師(Rev. Cliff M. Westergren)和許朝英社長繼續他未竟的事工,用了六年的時間,最終完成了《青年聖詩》的編纂與出版。

在香港建道神學院任院長期間,劉福群為學院做出了很多的貢獻,在擴建校舍、增強師資力量以及籌款等方面都付出了辛勞。建道訓練出數以千計的宣教士,在世界各國開展福音事工,事奉於東南亞各地教會。劉福群將其人生三十五年的時間都奉獻給了神學院,他後來被惠敦大學頒發榮譽神學博士學位,以表彰他為神學教育方面忠心、勤懇的楷模。

從劉福群的生命見證,可以看到他一生為福音事業的堅忍,在其宣教生涯中,曾遇到過無數次的死亡威脅,但是他從未放棄從上帝而來的福音使命,堅強、沉著地度過一次次的難關,而每次的難關,都充滿了他的汗水、淚水和血水。他也曾經歷過生命的脆弱,同時也經歷了上帝的恩典與大能。他每一次所經歷的,都成為其日後事奉的寶貴資源,也成為後來人的激勵。劉福群的著作《十架與冠冕》記載了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一些宣教士為主的福音所經歷的生與死的感人事蹟。

1968年,建道神學院院長由霍敦牧師接任,劉福群被院董事會任命為榮譽院長。他的個人生活非常節儉和樸素,退休後定居在美國的居所,只是一個用鐵皮建成的拖車屋。1972年9月,這位為主勞碌一生的忠心僕人在洛杉磯家中安然離世,享年73歲。

資料來源

  1. 劉福群著,《十架與冠冕》,宣道書局,1967年。
  2. 梁家麟著,《建道神學院百年史》,建道神學院,1999年。
  3. 梁家麟著,《華人宣道會百年史》,建道神學院,1998年。
  4. 羅腓力著,《宣道與中華-宣道會早期在華宣教史略》,宣道出版社,1997年。

關於作者

王星光

作者系美國加州基督工人神學院碩士班學生,在李亞丁博士指導下撰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