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tw)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主頁 主頁
Lowrie Walter

1819 — 1847

婁理華

美國基督教北長老會最早差派來華的宣教士之一。先後在澳門、寧波等地宣教五年多,後在杭州灣遭遇海盜,不幸遇害,成為基督教(新教)來華宣教士中第一位殉道者。

  美國長老會

  上海 , 浙江

婁理華於1819年2月18日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巴特勒市(Butler),父親婁偉德(Walter Lowrie)是當地長老宗教會一位虔誠的基督徒,熱心於推動海外宣教工作。在婁理華8歲之前,父親因為工作關係,經常離家外出,所以教養婁理華的責任,主要落在他母親身上。婁母是一位既善良又愛主的基督徒,她對上帝的信靠,以及待人之真誠,都深深地刻在婁理華幼小的心靈中。1829年,父親當選為參議員,全家便遷往首都華盛頓居住。在履任之前,父親花費半年多的時間,以家教的方式督導婁理華學習,使他在數學、地理和歷史等學科,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故於日後在學校求學時,其各科成績經常名列前茅。

1837年,美國北長老會成立了專事海外宣教工作的海外傳道部,婁偉德便毅然辭去參議員的職位,出任海外傳道部首任執行委員。他尤其關愛中國人的靈魂,早在中國的門戶對外開放之前,他即已託人在法國巴黎預先鑄造好數千個中文字模,以備將來中國開放後,便可立即在中國設立一所印刷廠,藉文字工作來向中國人傳揚福音。1844年,美國北長老會所屬的“美華書館”在澳門成立,婁偉德的夢想得以實現。美華書館於次年遷往寧波;1860年又遷往上海,成為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印刷廠,僱有二百多位員工,主要承印基督教書籍。1896年,中國人自己經營的商務印書館成立,其創辦人中不少都曾在”美華書館”任過職,而且大都是基督徒。

自從婁家遷居華盛頓之後,婁母因氣候原因常感身體不適。最後聽從醫生勸告,常回賓州的老家居住。因此,在婁理華13歲的時候,隨母回到故鄉賓州,入讀杰弗遜學院(Jefferson College)。1832年11月,母親終因病重不治而辭世,年紀尚少的婁理華倍感憂傷。但母親在離世前所表現出來的安詳與平靜,以及對她的救主的信靠與交託,使婁理華內心大得安慰的同時,也深受觸動,從而促使他開始正視自己的信仰生活。1835年,婁理華決志信主,並開始參與教會的聚會和事奉。

父親婁偉德還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在自己的兒子中,能有人願意前往中國,直接向中國人傳揚上帝愛的福音。1837年3月,尚在學校讀書的婁理華寫信給父親,透露自己樂意成為一個宣教士的心願:“我的志願是向異教徒傳福音,無論是生是死,矢志不渝。從我決心成為宣教士至今已有兩個月的時間,在我的腦海中從未出現過後悔的念頭。我心中的重擔早已挪開了,現在我只會更熱衷於拓展救主國度的事工。親愛的父親,請為我禱告。” 同年9月,婁理華完成了他在杰弗遜學院的學習,隨即決定獻身海外宣教工作。

1838年5月,婁理華進入美國長老會在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神學院(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接受為期三年的神學和海外宣教課程訓練。在神學院最後一年時,他選定非洲西部作為自己未來的宣教工場。1840年12月,美國北長老會海外傳道部(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正式接納他為宣教士。1841年,由於中國的宣教工場急需宣教士,該差會就徵詢婁理華的意見,看他是否願意改變計劃,考慮前往中國宣教。

起初,婁理華對於差會的設想頗為掙扎,但經過禱告後,他終於順服差會的意願,並視之為“上帝給予他的呼召,要他前往那個廣大的葡萄園——屬於他救主的葡萄園去工作”。從婁理華稍後寫給父親的信中,我們可以窺見他從掙扎到順服的心路歷程。他如此寫道:“我原先不大願意接受他們要我前往其他國家的建議。然而,倘若他們真的認為中國的需要比非洲大,而且我在中國能夠發揮更大效用的話,我將會不作任何爭辯,歡歡喜喜地的順服他們的決定。若需要,我已準備好在今年秋天出發。”

在婁理華遠赴中國之前,差會特地安排他前往印第安人中間實習,操練佈道與講壇事奉工作。1841年11月9日,婁理華被按立為牧師。翌年1月19日,婁理華從紐約乘坐“女獵人號” (Huntress)船啟程前往中國。出發之前,差會特別為他舉行了一個歡送會,父親還在會中致詞,訓勉即將出征的兒子。

經過四個多月的海上航行,婁理華於1842年5月27日抵達中國。時值中英鴉片戰爭正酣之際,婁理華只好先在澳門登陸,再伺機而行。在澳門期間,婁理華一方面努力學習中文,一方面埋頭閱讀有關中國的書籍,藉此更多瞭解中國的情況。學習中文對婁理華實在是一大挑戰。在他看來,中文是“全世界最難學會的語文”之一,為此他曾灰心、失望過。從他1843年2月24日寫給繼母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內心的掙扎:“我曾站在成千上萬說不同語言的人群中,卻不能說出一句他們能夠聽的懂的話。……然而,上帝的愛藉著聖靈臨到我,基督的恩典也夠我用。我會回去嗎?我會後悔來到這裡嗎?絕不!雖然我時常感到孤單,也不時充滿愁苦,但是‘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打倒了,卻不至死亡。’ ……當我們走完了世界的旅程,我們的勞苦將會被記念。啊!這是何等真確的事情!” 為了不違背那從天上來的召命,靠著上帝的恩典,他堅持了下來。鴉片戰爭結束後,“南京條約”簽訂,中國對外開放五個通商口岸,期待已久的西教士們得以進入這五口城市宣教。1845年4月11日,婁理華被分派到寧波工作,與他同行的還有另外四位宣教士。

婁理華擅以文字宣教,早在澳門等待時期,他即已開始寫作。在1844年間,他多次在裨治文所創的《中國叢報》(The Chinese Repository)上發表文章,記敘西教士在中國的宣教經歷。其後,這些文章被編輯成書,在美國出版,名為《秦國之地》(The Land of Sinim)。1845年8月,一部帶有中文字模的印刷機從澳門運抵寧波,從此,婁理華開始其在寧波的文字宣教工作。在他能夠以流暢的寧波方言向人傳福音之前,借助文字宣教尤顯重要。婁理華在這一時期編印的福音性刊物計有:經過簡化的威敏斯特信條;《路加福音》、《使徒行傳》和《羅馬書》的註釋等。

1843年8,西方各基督教差會的代表在香港舉行宣教士譯經大會,商討出版一部“不僅為各差會共同認可,亦為中國人所接受的聖經譯本”,該譯本被稱為“委辦譯本”或“代表譯本”,由五個宣教區的宣教士分頭進行翻譯。婁理華是美國長老會宣教士中,唯一參加這項合作計劃的寧波宣教區代表,也是所有代表中最年輕的一位。他積極參與譯經會議和工作,多次撰文發表自己的譯經原則和觀點。婁理華對中國的宣教前景也充滿期待,巴不得千萬中國人離棄偶像崇拜,歸向真神信仰。他曾如此表白自己的心跡:“中國的本身,可以自成一個‘世界’。每當我穿越它那美麗的平原和那擁擠的街道時,我都會不期然的發出這樣的感嘆:‘何等的一個對基督教一無所知的國家!’ ……即使我說這裡的寺廟不比賓夕法尼亞的農舍少,這也不見得是誇張之語。我曾在寧波的街頭看見數以千計的人,聚集在一起敬拜一個被譽為‘一切神明’(All the gods)的偶像。除非這些拜假神的人有機會接受福音,否則他們的結局只會是永遠的沉淪。”

1847年8月19日,婁理華參加過譯經會議之後,從上海乘船返回寧波途中,不幸遭遇海盜劫持。在美國長老會派駐寧波的宣教士盧美仕(A. W. Loomis)寫給婁理華父親的信中,記述了出事的經過:“乘客們看見了海盜船,都感到非常恐懼,婁理華則力勸他們保持鎮定。當海盜船一步一步逼近時,婁理華向他們出示了一面美國國旗,但海盜船仍向他們開火,還強行登上他們的船只。除婁理華之外,每一位水手和體格較為強壯的乘客,都被海盜們毆打,以防止他們做出反抗。海盜們隨後逐一搜劫乘客們的財物。當他們準備撬開婁理華的行李箱時,他主動把鑰匙取出來交給他們說:‘不必撬了,鑰匙在這裡。’ 他們打開了婁理華的行李箱,卻不敢拿走任何物品。然而,他們不停的毆打他的老僕人以洩憤。婁理華雖曾多次央求他們停手,但他們全不理會。過了一段時間,海盜們開始商議要怎樣處理婁理華,因為他們擔心婁理華會在事後向官府報案。最後,他們決定把婁理華活生生的拋下海中。當海盜們把婁理華抬起準備拋下大海之際,他奮力將自己手中拿著的最珍愛的一部希伯來文、希臘文和英文對照的聖經擲到船上,以免書隨人亡。在水中掙扎的婁理華,雖曾多次試圖游近船只,但強盜們用船篙擊打他,使他無法靠近。不久以後,筋疲力盡的婁理華便沉入海中。” 這位熱愛中國的年輕宣教士,來華宣教僅僅五年零兩個月,就這樣葬身於洶湧的波濤中,死後連屍體都不知下落,當時他年僅28歲。

1847年9月13日,美國駐華公使正式致函中國兩廣總督,要求盡速緝捕兇徒歸案,並且嚴加懲處。兩廣總督回信表示將會全力緝兇。11月l5日,美國駐華公使接獲通知,表示其中一名海盜經已落網,並已供出其他海盜的名字和他們藏匿之處。1848年9月22日,公使再次接獲通知,犯案的九名海盜已先後落網,其中三人已被處死,其餘六人則被放逐到邊陲之地,終身服苦役。

婁理華慘死於兇狠海盜手中的消息,使各差會的宣教士都深感到震驚和惋惜,婁理華的父親更是悲痛欲絕。婁理華生前的同工兼摯友萊約翰牧師(Rev. John Lloyd),寫信安慰他,信中有這樣一段話感人肺腑:“親愛的婁老先生,我沒有打算為理華撰寫頌詞,但我實在感覺到,不論是你,是我,或是上帝的教會,都已承受了極大的損失。這損失所帶給您的感受,當然是最深切的。雖然我不能完全體會一個為人父親的喪子之痛,但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這不幸的消息在您心中造成的衝擊是何等的大!我要對您表達深摯的同情,我的心也在為您淌血。我感覺到自己不懂說安慰的話,因為您所受的打擊實在沉重,無論我說什麼,都難以彌補您心中的痛苦。我唯一能夠做的,只是與您一起哭泣。雖然我不能在這悲傷的時刻給您帶來安慰,但是有一位,祂不僅對您深表同情,祂也能安慰您,祂就是理華所愛的耶穌。祂知道您心靈深處的痛苦,祂也知道理華所遭遇的一切……。天父的兒女何等有福!”

為了紀念自己的愛子,婁偉德把婁理華在中國的講章編輯成書, 於1851年在美國出版。該講道集的最後一篇講章,是婁理華用寧波方言寫成的,足見他對寧波方言的熟練,以及他對宣教事業的獻身精神。

在美國長老會早期寧波墓園中,修有婁理華的墳墓,實為衣冠塚。墓前豎立一塊墓碑,記念這位中國基督教近代史上第一位在中國殉道的基督教(新教)宣教士。上面鐫刻碑文云:“耶穌聖教教師大美國士人婁禮華先生,生於嘉慶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卒於道光二十七年七月初九日。溯自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十八日始來中國之澳門;二十五年三月初五日至寧波宣揚聖教。詎知修短所限,僅享年二十九歲(虛歲,編者注),泛海被盜汨沒。凡屬仝人,莫不懷戚。爰為之立石,以識景慕之忱焉。耶穌一千八百四十七年。”

婁理華殉道七年後,1854年,他的弟弟,27歲的婁理瑞(Reuben Lowrie)亦踏著哥哥的足跡,帶著新婚的妻子,也帶著對中國人的愛,踏上中國的土地,繼承哥哥未竟的事業,到上海傳揚基督福音。因過度勞累,積勞成疾,於1860年病逝於上海,葬在美國長老會上海墓園中。

資料來源

  • 趙維本著,《佳蹤重尋》。新加波:新加坡神學院,2007年出版。
  • 魏外揚著,《中國教會的使徒行傳》。台灣:宇宙光文字部,2006年出版。
  • 相關網絡資料。

關於作者

李亞丁

作為世華中國研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李亞丁博士現擔任《華人基督教史人物辭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執行主任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