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  — 1913

羅德存

Cecil Frederick Robertson

英國浸禮會醫務宣教士。成為英國浸禮會第一位死於陝西的醫務宣教士。

1884年9月4日,羅德存(Cecil Frederick Robertson)出生於英國倫敦南郊克萊漢姆(Clapham)的一個富裕家庭。他的父親服務于金融界,同時也熱心於教會的工作,也一直希望子女中至少有一人能去遠方的異邦宣教。羅德存是家中的第三個孩子,天資聰明、活潑開朗、情商很高,學習時勤奮刻苦,成績優異。

1901年,羅德存通過倫敦大學的預科考試,並在同年獲得了100英鎊的獎學金。他被一名英國教會同工推薦給了在中國陝西的英國浸禮會宣教士邵滌源(Arthur Gostick Shorrock),隨後他與父母商量,希望能夠成為一個醫療宣教士。同年9月,羅德存進入米德爾塞克斯郡醫院(The Middlesex Hospital)開始學醫學和實習,獲得了驕人的成績和榮譽。畢業時他獲得了總督獎(Governors Prize)、自由人獎學金(Freeman Scholarship)和布羅德里普優異獎學金(Senior Broderip Scholarship)。在醫院實習時,他不僅擔任了6個月內科住院醫師,而且還擔任了6個月外科住院醫師。

1907年,羅德存成為皇家醫師學會會員(M. R. C. S.),獲得皇家醫師學會執業資格(L. R. C. P.),醫學學士學位(M. B.)和理學學士學位(B. S.)。25歲時(1909年)他已經擁有英國皇家外科院士(Fellow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資歷, 同時擔任英國皇家醫學院的研究人員。

儘管羅德存在醫學領域如此出色,但他依然認真對待他的信仰生活。他注重靈修、讀經、禱告並熱心投入聖工。根據他的同學泰克曼(Gottfried O. Teichmann)醫生回憶,通過他的熱情、努力和每日的禱告,使死氣沉沉的基督徒聯合會(The Christian Union)變成了一個真正對人有幫助的聯合會。他立志去海外宣教,甘心放下那令人羡慕的無限前途。他在學醫的同時還參加了漢語課程的學習,良好的漢語基礎使他能夠在日後用中文寫個人的信件和處方,為去中國醫務宣教做好了準備。

1909年10月12日,羅德存從南漢姆普頓(Southampton)啟航前往中國。經過一個多月的航程,於11月25日抵達上海。在上海停留了一周左右的時間,當時在華宣教的著名宣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請羅德存一行去他家裡進行了一次長談,並一起參加晚禱,在西安宣教的莫安仁(Evan Morgan)夫婦也與他一同用餐。12月4日,羅德存一行乘船離開上海轉往西安,於12月24日到達,受到姜感恩(Stanley Jenkins)、榮安居(Andrew Young)、邵滌源夫婦等宣教士的歡迎與接待。

1910年1月,剛剛安頓好的羅德存即開始學習漢語,同時也開始熟悉西安的民俗和宣教士作工的環境。當時教他漢語的老師不是基督徒,而且吸食鴉片成癮,為此羅德存開始將幫助中國人戒除鴉片作為自己重要的宣教使命之一。

羅德存7月份時就可以用漢語作晚禱了,並且也能夠對《聖經》的章節進行短評。在9月份舉行的傳教士漢語考試上,羅德存取得很好的成績,被傳教委員會評為成績優異者。

1910年9月,羅德存正式開始了醫療宣教的工作,當天他在門診用4小時看了大約30名病人。他在日記中寫下了他當時的喜樂心情:“經過大約9年時間的預備,我現在終於開始了實際的宣教工作,這種感覺實在是太棒了!”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依然大部分時間學習漢語,並且每週有一天在醫院門診出診。此外,他還會去東關城的男童學校協助管理。

到1911年5月中旬,因著姜感恩一家返回英國休假,羅德存就擔負起醫院大部分的工作,每天早上都要診治住院病人;每週五時他需要在門診,週六要做手術;週二和週六他還會帶領住院的病人做禱告。最令他快慰的是,到同年7月30日,他已經幫助3名中國人戒掉鴉片,並且其中有兩個人願意加入教會,也開始參加教會的禱告會。他的漢語老師也在9月受洗歸入了基督。

1911年2月18日,羅德存從西安啟程,騎馬去陝北延安巡診。這段路程十分艱苦,單程天氣好時也需要10天才可到達。儘管路途艱難,途中他還完成了第一次漢語講道。雖然他來中國才10個月左右,但他清晰的發音,豐富的語彙,正確的引用成語,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延安當時吸食鴉片十分普遍,而吸食鴉片成癮者又十分痛苦,一般的宣教士又沒簡易可行的方法幫助他們戒除,因此,羅德存作為浸禮會第一位去延安巡診的醫療宣教士很受眾人期盼。因此羅德存在巡診期間裡,主治吸食鴉片的煙癮患者,同時也診治其他疾病如傷寒、霍亂、天花、白喉等等。他四處探訪病人,有時還要騎馬出城去診病。短短六周的巡診,羅大夫就贏得了延安百姓的愛戴,而且地方官員也對他十分敬重,並與他建立了緊密的聯繫。這極大地促進了延安浸禮會的宣教工作。當他返回西安的時候,延安人還準備安排一場隆重的歡送遊行,但為人謙遜的羅大夫婉言謝絕了,最後只好以簡單的儀式代之。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此時姜感恩已經返回英國休假,承接各項工作的羅德存、榮安居和賈爾德(G. A. Charter)本來已經在超負荷的工作,現在他們又要面對一場全新的考驗。革命剛剛開始,延安城就已經一片混亂,城中數千的滿人被屠殺,盜匪猖獗,甚至住在南郊的幾位宣教士和子女也不幸遇難。此前羅德存在東關城出診,隨著城門的關閉,他就無法再進入城中。但羅大夫不懼艱險,勇氣十足,在革命軍的護送下,翻過城牆又投入到救治工作中。羅德存所在的英華醫院雖然其規模、設施、環境等與英國的大醫院無法相比,但醫務宣教士們醫術高超,並且醫院採用先進的科學管理方式,在辛亥革命爆發之時就承擔起了革命軍總醫院的角色。醫院救助傷者的重要原則之一就是不以是否革命物件來區分病患,無論滿漢,是傷兵還是百姓都能得到醫生們的診治。英華醫院當時僅有羅大夫和賈爾德兩位醫生,後從陝北營救回榮安居及其夫人,都算在一起也只有4名醫生,他們要面對的是數千的病人與傷患,他們的勞累辛苦可想而知。

1911年11月19日,羅德存離開西安城,前往潼關,籌劃設立東線站地醫院,但因醫療用品和藥品的耗盡,為了保證傷患的生命安全與可以得到及時的救治,12月24日羅大夫帶領醫療分隊冒著各種危險運送傷患返回西安。正因著他們源于基督的愛心和熱心,使從社會底層、傷兵到當時的領導,心中都油然升起對他的感激之情。

隨著戰爭結束,和平的來臨,英華醫院救治的傷患逐漸減少,醫務宣教士們終於可以有機會回國休假,調整身心,以便重新返回陝西繼續工作。1912年9月下旬,羅德存休假回來後,重新投入到英華醫院繁忙的工作中。1913年2月中旬,一名來自甘肅的宣教士小兒子得了天花需求救治,羅大夫連夜趕路,四天的路程他只走了兩天。可惜由於路上錯過沒有遇見,羅大夫恐其得不到及時治療,又急忙返回西安。由於他之前已經生病有兩周時間,如此來回折騰,使他染上了傷寒,從3月5日起他就開始高燒不退,直到3月16日,年僅28歲的羅德存大夫就長眠在西安這片土地上,成為英國浸禮會第一位葬在此地的醫務宣教士。

羅德存的去世,使西安城的居民感到極其的傷心難過,前來送行的人群站滿了街道兩側,跟隨在棺木後的送葬隊伍長達一裡,情景感人至深。時為大都督的張鳳翽在葬禮上也發表了講話,他飽含真情盛讚羅德存大夫在陝西的工作和生活。

羅大夫去世的消息傳到英國後,在倫敦等地也先後多次舉行紀念儀式,緬懷這位為上帝盡忠的僕人。海內外許多宣教士,紛紛給他的家人寄去信件,以示他們的慰問與敬意。他們眼中的羅德存大夫“年紀輕輕,卻碩果累累”, “充滿勇氣,保持信念,熱心宣教,救死扶傷”,“謙恭有禮,溫和親切,對耶穌忠誠”,這些構成了羅德存完美的一生。

資料來源

  • Meyer, F. B. Memorials of Cecil Robertson of Sianfu: Medical Missionary. London: The Carey Press, 1916.
  • 史紅帥編,《西方人眼中的辛亥革命》。民國叢書。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年。
  • 魏外揚著,《中國教會的使徒行傳》。臺北:宇宙光,2006年。

關於作者

張震

作者係美國加州基督工人神學院道學碩士班學生,在李亞丁博士指導下撰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