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生平簡述
羅香林教授字元一,號乙堂,出生於廣東興寧縣寧新鎮,為客家人士。父親羅師揚,字幼山,晚號希山老人,於辦學和縣政甚有建樹,曾編撰《興寧東門羅氏族譜》,内中表明其子香林生於光緒三十年(即一九零四年)陰曆九月十一日,母鄧氏。香林先生有兄四位,姐妹各一。先生自幼至中學,均肄業於家鄉。一九二四年夏,負笈上海,一九二六年秋,考進北京清華大學,就讀史學系,兼讀社會人類學。一九三零年大學畢業後,升讀清華大學研究院,後兼肄業於燕京大學國學研究院。三二年一月,奉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之託,考察粤東人種。同年十月,應廣州中山大學之聘,任校長室秘書,兼廣東通志館纂修。
一九三三年底,先生的《客家研究導論》一書面世,大獲好評。翌年春,兼任中山大學副教授,講授方志研究。同年秋,香林先生前往南京的中央大學任教,為史學系講師,兼為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委員。一九三四年三月,先生與朱希祖教授(字逷先)女公子倓在南京結婚,旋兼上海國立暨南大學教授。一九三六年八月,先生應廣州市長之聘,改就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館長,旋兼任中山大學副教授。一九三八年秋,日軍南下,廣州緊急,先生與夫人將中山圖書館館藏善本與重要圖籍,舶運至廣西桂平。一九三九年春,中山大學遷往雲南澂江,先生在三月往就史學系教授。翌年八月,復隨大學遷回粤北。四一年冬,至重慶中央政府任事,兼任中央政治學校教授。抗日勝利後,四五年奉國民政府命令,出任廣東省政府委員,兼廣東省立文理學院校長。 四七年九月,先生辭去政府各職務,返中山大學專任教授。
一九四九年七月,先生辭去中山大學教授職務,挈家移居香港。初任教於數所私立大學,後於五二年九月受聘為香港大學中文系專任講師,六四年任中文系系主任,兼掌東方文化研究院(後改為亞洲研究中心),翌年升任中文系講座教授,一九六八年任满榮休,獲港大聘為終身職的榮譽教授。同年,先生獲珠海書院聘任,創辦中國文史研究所,並任所長,發展課程,努力不懈。
一九七七年五月初,夫人朱倓女士罹患中風,半身不遂,先生不久亦積勞成疾,肝臟硬化,至七八年四月中旬,昏迷不醒,進醫院後延至四月二十日不治逝世,遺下夫人、三子(文、武、康)、一女(瑜)。
乙 . 信耶稣經過
先生「香林」一名,源出佛教回向文,含超脱苦厄,普渡眾生的意思;可見他父親羅師楊傾向信奉佛教。再者,師楊公的喪禮採用傳統禮儀。這樣,是甚麽原因導致教授本人與妻子朱倓,偕同第三子羅康、女羅瑜,於一九五一年一月二十八日,在粉嶺崇謙堂接受洗禮,公開承認自己歸信基督,加入教會?
按羅康的回憶,教授提過早年上海航行遇險,船上的人跪地祈禱,啟發他傾向宗教的心。更讓教授無法忘懷的是,一九三八年春,由於日本飛機頻頻轟炸廣州,教授護送身懷六甲的夫人回家鄉東江興寧待產,自己不久返穗繼續執掌中山圖書館的館務。先生獨居廣州期間,五月十二日,日人以巨型炸彈炸毀先生寓所斜對面兩座洋樓,先生所居德政新街自八號至二十四號無家無損傷,唯先生無恙。事後先生追憶當天日機空襲經過,結論是:「余獨倖免,默默中殆有神護。」同樣,按夫人的見證,先生及家人後來於廣西桂平避難時,在日機任意掃射擲彈下,「若非上帝保護,吾等早日已成灰燼矣。」
當然,先生縱使相信冥冥中有神明保佑,結果不一定是信奉基督教;他之所以歸信耶稣,肯定還有其他因素,其一可能是他對來華宣教士的敬佩。早在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先生出版《客家研究導論》一書時,即曾推崇西人肯比爾(George Campbell)所著、由鍾鲁齋譯為中文的文章「客家源流與遷移」,以及宣教士Charles Rey和D. Maciver分别撰寫的《客法辭典》和《客英辭典》。一九五零年十二月,先生撰寫的《客家源流考》,更特别稱許肯比爾「曾在客人住的地方,傳教多年,見聞確切」。
另外,先生《客家研究導論》一書,也顯示他讚揚基督教移風易俗的影響,例如他論到太平天國革命的由來,其中第三大原因,乃為「西洋宗教自由平等思想的輸入」,内中不但言明洪秀全、楊秀清的革命與基督教的關係,而且簡述太平天國運動的長遠影響,以致「没太平運動,亦未必遽有民國的誕生。」
先生雖然對基督教人士及其信仰存有好感,但對儒佛道思想認識甚深,也有很獨到的見解。一九三九年春,先生赴雲南澂江復就中山大學教授一職,在長途汽車上反複思想,達到這樣的看法:「佛教破執,自謂解脱之門,而不知破執即執破執之執,以執破執,執亦無窮。」由此看來,先生至此似乎尚未找到人生問題的最終答案。
一九四九年七月先生一家從廣州遷到香港,當年冬,他曾率家人前往沙田的道風山基督教叢林,見講堂横額有「道風歌」,上面寫着:「道風,道風,永生的生命在其中。充满宇宙,萬物所宗。吹啊!道風。吹去人心的污穢,和虚榮。吹啊!道風。吹開蓮花朵朵,促進世界大同。」旁邊有長聯說:「道風其雄乎,吹遍歐洲、美洲、亞洲、澳洲,化育眾生成正覺。基督猶光也,被諸佛教、回教、儒教、道教,祛除私見證真如。」此叢林以感化佛教徒為主旨,香林先生當日認為道風歌詞義絕佳,可見他大概已領悟到,人心的罪孽須依靠神(道風)的介入,而基督教能统攝其他宗教,促進世界大同。當年十二月,先生闔家搬往粉嶺聯和墟。安頓不久,即按照他愛好實地考察的一貫治學作風,造訪鄰村崇真會屬下的客語教會崇謙堂,結識堂主任萬福新牧師。翌年春初起,每逢禮拜日,均赴崇謙堂聽道,久之認識基督教福音的真諦,並於一九五一年初在萬牧師主禮下領受洗禮,正式成為崇謙堂教友。
丙. 信耶穌後在家庭以外的事奉和見證
1. 崇真會内事奉
香林先生夫人領洗後,無論遷到何處,每逢主日或教會節期,例必趕赴崇謙堂參加禮拜,風雨不改,不以路遥跋涉為苦,準時參加。
從一九五四年起先生更歷任崇謙堂董事,並任董事會副主席。一九五五年十月被推舉為崇謙堂長老,與其他三位長老、牧師、董事們共同肩負牧養教會的責任。一九五七年三月起擔負崇謙幼稚園校監一職。
先生更曾任整個香港崇真會的教育部長,提倡教育,扶掖後進。一九七零年四月當選為崇真會副會長,一九七七年十二月更當選為會長。先生任副會長期間,一九七四年三月曾為《基督教香港崇真會史略》封面題字,並撰寫序文和「粉嶺崇謙堂簡史」。
2. 教會界的參與
香林先生任崇真會副會長期間,曾代表崇真會參與香港基督教協進會,與崇基神學院的多種義務職任。另外,他積極參與信義宗的教育事工,協助在香港興辦信義宗書院的籌備工作,也曾為香港基督教禮賢會的禮賢樓題字。
此外,一九七三年十月五日至八日,先生曾參加在台北舉行的全球基督徒大會,並在十月八日晚演講,特别指出東莞王氏祖先數代在香港對宗教和文化的推展,提及前著名外交部長王寵惠博士生長於基督徒世家。
3. 教會外的見證
香林先生歸信基督後,並没有終止他素來對國家、中華民族和歷史文化、宗族、客家的熱愛和忠誠。難怪他辭世後,治喪委員會包括127人,和五十四個團體;後者可粗略劃分如下:教育界、文化界、多個同鄉會(另有世界客屬總會)、宗親會、教會等。他的美好見證可想而知。
眾所週知,香林先生没有排斥他教,然而有時也會在言行間明確表達信仰。例如,一九五三年十一月,他在追悼吴鐵城先生的奠辭中,聲明引用了保羅的話(新约提摩太後書四章六至八節)。一九六四年六月,他曾撰五古長詩,送與剛從香港大學中文系退休即返英倫的林仰山教授,讚揚他「…篤事上帝。講學與宣教,在華歷年歲。…中西結其晶,耶儒合體系。…」。
在學術研究方面,香林先生專著已刊者凡六十餘種,發表論文近三百篇,包括頗多闡述多種宗教(包括儒家、佛教、道教、回教、真空教)歷史的作品。然而,他信主後在研究和寫作中,也注入了不少基督教的元素,表揚基督徒的貢獻,以下舉例稍作探討。先生以研究唐代史及近代史著稱,當中馳名國際的作品有《唐元二代之景教》。先生對國父孫中山家世源流及大學時代早有研究,稱譽學界,到香港後在六十年代則較多著墨於他跟基督教會的關係。先生《香港與中西文化之交流》一書,闡明西教士理雅各如何翻譯中國經典,其入基督教的華人助手王韜如何提倡洋務,接受基督教教育的容閎如何推進新教育計劃等。先生也不忘保存桑梓文化,編有《興寧先賢叢書》十册,其中包括了巴色會傳道人張祖基先生的作品「諺語格言韻編」。此外,先生所著的《中國民族史》,第八講為「各種宗教的傳播」,繼講述中國原始宗教、道教、佛教、回教後,對基督教的來源、信仰、傳入與演進,均準確描述,最後先生作結說:「基督教以愛為核心,所以他能有普遍於全世界人類的趨勢。…基督教在中國,一定還有更大的發展。」至於香林先生的《中國族譜研究》一書,則特闢一章,根據廣東五地六姓的族譜,略述各家族與基督教信義宗與公理宗的傳播,及其與中國文化發展的關係。
除了學術著作之外,先生對學生的諄諄教誨、多方指導,給莘莘學子留下不可磨滅的典範和影響。基督徒的門生中,後來有在大學任教或在中學當校長的,也有作教會牧師而兼顧歷史研究的。
先生不僅在學術上提携後進,與學者書信往來,在五十年代初,他更曾與友人取得一間美國教會的幫助,成立了中國知識份子救亡基金,資助了不少曾在大陸專上學院任教而後來落難香港的學人。
誠如上述,先生也熱愛桑梓,六十年代中葉,香港羅氏宗親會籌建豫章羅氏紀念會堂(宗祠),先生撰寫短文為此募捐。一九七一年,位於新界八鄉横台山羅屋村内的宗祠建成,先生特撰碑文。這間宗祠除了供奉羅氏宗親的神主牌位,以傳統儀式燒香拜祭之外,祠内另有一處側殿,牆上寫着「宗教堂」,其上有一個大十字架,下面祭桌上僅放花瓶以插鮮花,供基督徒緬懷先人之用。一九七二年五月九日,公祠舉行落成開幕典禮,香林先生以名義會董身份,主持「宗教堂」的開光儀式。後來,宗教堂内更寫上香林先生及家屬的名字。由此可見先生基督教信仰本色化的努力。
丁.對家人的服事和見證
香林先生逝世後,曾與先生在珠海文史研究院共事近十年的歷史學者李璜教授說:「概括言之,羅先生是一君子也。」對這評語,先生的家人是毫無異議的。
先生對上輩的孝道,充分而具體地表現於他為父親羅師揚編撰年譜,為父親和岳父眾多的論著分别彙集出版《希山叢書》、《朱希祖文集》。論到同輩,他與妻子結婚四十餘載,始終相敬如賓,感情彌篤。女士曾向女兒表示先生是好丈夫,而先生則曾私下稱讚女士的賢淑;當女士半身不遂後,家中雖有别人照顧她,先生仍經常協助料理。在先生因腳腫入醫院診治期間,問及家中夫人的狀況,竟潸然淚下(他在女兒面前另一次流淚是在知道他四兄秀林在家鄉興寧逝世時)。
一般來說,家中各事,以及對子女的照顧和督促,大都由夫人負責,信仰的栽培則倚重子女參加的教會,但在子女面臨升學、擇校、選科等重要關頭,先生都表達意見,甚至陪伴前往,但絕不會勉强子女依循他的看法來行事。課餘,先生也提供一些機會讓子女四人參與他的工作和研究,例如先後兼任他的秘書,替他翻譯文件或書信。三個兒子大學畢業後,各曾陪伴他在别地出席學術會議。除了關愛子女之外,先生也照顧從興寧移居香港的侄孫二人,夫人更經常給在中國大陸的羅家、朱家後人滙錢,寄米、糖、油、衣物、藥物,在大陸生活艱苦的年日,讓他們得以存活。
此外,先生也寓教育於閒談,在一家人圍桌吃飯時,他經常以笑話、史實、知識,灌輸和感化家人。每年農歷新年期間,子女們總要幫忙父母招呼川流不息的訪客—他們的學生和朋友、親戚,而先生總是談笑風生,善於應對。
先生好像從没有引述聖經來教導兒女,但他的信仰是真確的,除了參加教會的崇拜,他和夫人每年年終帶領兒女作家庭崇拜,數算神的恩典。他個人在吃飯前必定默默禱告,在午睡前也經常坐在床沿閉目喃喃祈禱。據他告訴家人,在他任港大中文系教授期間,往往要處理冗煩的事務,要作重要的決定,所以他便須學習把重擔交託給神。
一九七八年四月中,先生臨終前幾天,一直昏迷不醒。後來湯兆靈牧師在他榻前用客語大聲誦讀聖經,唸到「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神)與我同在」之時,先生唉哼了一聲並點頭,似乎是表示欣慰或同意。最後,當他離世的剎那,三子康與女瑜含淚禱告,女兒心裡和口中忽然湧出「安穏在耶穌手中」這首聖詩,與康兄一起頌唱,印證父親跑完了基督徒人生的路程後,蒙神悦納,安息主懷。
四月二十九日下午二時,羅香林教授的安息禮拜假香港九龍窩打老道信義會真理堂舉行,參加者逾 1200人,輓帳盈堂,禮堂前面擺放了嚴家淦總統題頒「績學貽徽」的輓屏。安息禮拜中,負責講述羅教授生平事略的,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永遠名譽院長容啟東博士。凡此現象,均顯示羅教授生平貢獻良多,德高望重。另一方面,安息禮拜中,負責其餘程序的多數是崇真會教會中人。此外,安息禮拜後,教授遺體即運往粉嶺崇謙堂墳場,以基督教儀式下葬。
有謂蓋棺論定,香林先生的三子羅康,在他逝世差不多一年時,可說是代表家人寫出心聲:「他所遺留下來的處世榜樣,治學精神,對家庭的愛護,對上帝的忠心,永遠在余兄妹四人,並媳婦女婿,甚至孫兒孫女心中,使余等可以跟隨。雖然不敢說他是完人,但他已經盡了一生的力量,去愛他的上帝、國家、家庭、朋友和學生。」
歸屬
Translators: James Lo and Esther Yue Lo Ng
資料來源
羅香林教授本人著作
-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初版,廣州:希山書藏,1933。再版,廣東興寧: 興寧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2003[興寧文史第27輯]。
- ________ : 《先考幼山府君年譜》。廣州:希山書藏,1936。
- ________ : <客家源流考> ,初版收於羅香林編:《崇正總會三十周年纪念特刊》,香港:崇正總會,1950。影印再版收於《興寧文史第27輯—羅香林專輯》,廣東興寧: 興寧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9 (頁12-116)。
- ________ :《國父與歐美之友好》。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1。
- ________ :《中國民族史》。初版,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4。增訂本(馬楚堅編校導讀),香港:中華書局, 2010。
- ________ : 《大地勝遊記》。香港:亞洲出版社,1959。
- ________ :《香港與中西文化之交流》。香港:中國學社,1961。
- ________ :《唐元二代之景教》。香港:中國學社,1966。
- ________ :《中國族譜研究》。香港:中國學社,1971。
- ________ :《乙堂文存續編》。香港:中國學社,1977。
其他人論述羅香林教授的著作
- 黃福鑾、蘇宗仁編:「羅香林教授略歷與著作年表」,刊於《壽羅香林教授論文集》。香港:壽羅香林教授論文集編輯委員會,香港大學中文系,1970(頁I-XVIII)。
- 余偉雄編:《羅香林教授紀念集》。香港:羅香林教授紀念集編輯委員會,1979。
- Lo, Winston. “The Professor Lo Hsiang-lin Memorial Collection and its Importance for Research: An Assessment.” HKLA Journal (No. 5, 1980): 35-39.
- 查時傑著:「羅香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教會史學家」,《中國基督教人物小傳》(上卷)。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83(頁341-47)。
- 林天蔚著:「羅香林」,刊於中央委員會檔史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名人傳》第一册。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4(頁697-705)。
- 羅敬之著: 《羅香林先生年譜》。《史學彙刊》第十五期(一九八七年七月):135-209。
-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編:《羅香林論學書扎》。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
- 「馬楚堅和譚元亨談羅香林>,《僑報》2011年一月十五日B6 版(今日廣東)。
- 呉羅瑜著:「回應何冠彪博士之『朱希祖擇羅香林為婿說獻疑』文」,刊於《九州學林》(2013):207-221。
- 呉羅瑜編:《羅香林教授夫人朱倓女士紀念集》。三藩市:2015。
關於作者
作者係羅香林的女兒,美國加州基督工人神學院教授,現已退休,仍任教於基督工人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