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黎諾里(Giovanni dei Marignolli)大約於1290年生於意大利佛羅倫薩,年輕時加入天主教聖方濟各會。1336年(元順帝至元二年),元順帝妥歡貼木兒派遣在中國的拂朗人(Frank,元人對歐洲人的稱呼)安德烈·威廉,和阿速人(又稱阿蘭人,今克裏米亞人之古稱)脫孩等十五人為使,攜帶其致羅馬教宗之書信,出使歐洲。據教會史籍記載,元帝致教宗的書信內容除表示友好,並要求教宗“告天祝壽”外,主要是證明這些阿速族使者皆系皇帝之臣仆,尊奉基督,敬請教皇接待;同時還請求幫助購買良馬和珍寶等物帶回中國。元朝大都阿速族顯貴、知樞密院事福定,同知樞密院事者燕不花,以及左阿速衛都指揮使香山等人也代表在華天主教徒上書教皇,謂自教宗使者孟德高維諾(Giovanni da Montecorvino)來華後,深受其教導,皆崇信正教。隨之報告汗八里(北京)總主教孟德高維諾已經去世八年,大都(北京)已無主教,特請求教宗速派才高德隆的繼任者前來主持中國天主教教務。
元順帝之使團於1338年抵達當時教宗的駐地、法國南部的阿維尼翁(Avignon,又譯亞威農)。教宗本篤十二世(Benedict XII)隆重款待元朝使者,使他們遊歷歐洲各地。最後決定派遣意大利方濟各會的會士馬黎諾里等人為特使,率領一個五十人的龐大使團,攜帶致元朝皇帝的國書和禮物,出使元代中國。
馬黎諾里一行於1338年(元順帝至元四年)底從阿維尼翁出發至意大利那頗利港,會齊元朝來使,先到欽察汗國(金帳汗國)的都城薩萊(今俄羅斯伏爾加格勒附近),謁見月即別汗;然後繼續沿商道東行,至玉龍傑赤,又經察合臺汗國都城阿力麻里、哈密力等地,終於在1342年 (至正二年)七月抵達元大都,謁見元順帝,並進呈教宗復函並敬獻駿馬一匹。馬黎諾里在其《遊記》中,首先記述了他奉教宗之命赴華,以及對華之印象:“一千三百三十八年(元順帝至元四年)教宗本篤十二世命余與數人攜國書與禮物,贈送韃靼大汗。其國在東方,威權所達,幾有東方世界之半。兵馬強盛,國庫充實,城邑相連,管轄眾國,難於勝數。各民族之在其境內者,不知凡幾,皆各自有語言文字,若一一言之,將駭人聽聞也。……過沙山乃至東方帝國都城汗八里。其城之大,戶口之眾,軍威之盛,吾將不復贅言矣。” 接著他又描述了覲見大汗之盛況:“大汗見大馬、教皇禮物、國書、羅伯塔王書劄及其余印,大喜。見吾等後,更為歡悅,恩遇極為優渥。覲見時,皆衣禮服。余之前,有精致之十字架先行,香燭輝煌。至宮殿內,賦《天主惟一》之章。賦詩畢,余為大汗祈禱,回福於彼,大汗亦低首受之。” 對於其敬獻“天馬”之事,他更是不惜筆墨記下此舉。此事在《元史》卷四《順帝本紀》中也有記載,可以相互印證:“至正二年,秋,七月,佛郎國貢異質馬,長一丈一尺三寸,高六尺四寸,身純黑,後二蹄皆白。” “拂朗國進天馬”一事成為當時哄動一時的大事,文人士子競相以“天馬贊”、“天馬賦”為題賦詩作畫,成為元末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元順帝命宮廷畫師周朗所作的《天馬圖》,藏於內府,歷代相傳。清初耶穌會士宋君榮還在清朝宮中見過。嘉慶二十年(1815年)的內府藏畫目中亦還有此畫,其後就下落不明了。
馬黎諾里等三十二人留居汗八里差不多四年之久,期間受到極高的禮遇,甚至其日常所需食宿費用均由大汗供給。他如此記述道:“退朝至館舍。舍裝飾美麗,大汗命親王二人,侍從吾輩。所需皆如願而償。不獨飲食諸物,供給吾輩,即燈籠所需之紙,皆由公家供給。侍候下人,皆由宮廷派出。其寬待遠人之惠,感人深矣。居留汗八里大都,幾達四年之久,恩眷無少衰。吾等衣服、館舍、器具皆贈給上品。來此同事,共有三十二人,總計大汗供給費用,達四千余馬克。” 從中可見元朝朝廷與羅馬教廷之間的親密關系。
1346年,馬黎諾里等人請求返國,獲準。行前元順帝親自設宴歡送他們,並賞賜物品、三年費用和良馬200匹。馬黎諾里一行乘驛經杭州、寧波至剌桐(泉州),由海道西返。馬黎諾里在其《遊記》裏,對泉州以及方濟各會的發展狀況作了如此描述:“刺桐城,這是一個令人神往的海港,也是一座令人驚奇的城市。方濟各會修士在該城有三座非常華麗的教堂,教堂十分富足,有一浴室,一棧房,這是商人儲貨之處。還有幾尊極其精美的鐘,其中二鐘是我命鑄造的,在鑄成懸掛時,舉行了隆重儀式。其中之一,即較大者,我們決定命之為約翰尼納,另一命之為安頓尼納,皆置於薩拉森人居住地中心。我們於聖斯提凡祭日離開刺桐。”《馬黎諾里遊記》對研究元代方濟各會在泉州的歷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馬黎諾里一行人從泉州搭船啟航,經印度、錫蘭、霍爾木茲、巴格達、耶路撒冷和塞浦路斯等地,最終於1353年返抵阿維尼翁,覲見教宗英諾森六世(Innocent VI),並進呈了元順帝致其之國書和禮物。
1354年,馬黎諾里應日耳曼皇帝查理四世(Charles IV)之召,前往布拉格,負責編修波希米亞編年史,他遂將自己奉派出使東方的回憶錄插敘於書中,內中不少內容是關於他在元代都城汗八里的珍貴史料。馬黎諾里晚年所編著的《波希米亞史》共三卷,最後一卷即他出使中國之見聞。1820年,德國人梅納特將這一部分輯出,題為《馬黎諾里奉使東方錄》,刊於波希米亞科學學會會報,始為世人所知。該書被翻譯成中文後為《馬黎諾里遊記》,實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部名著。
歸屬
This article is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from A Dictionary of Asian Christianity, copyright © 2001 by Scott W. Sunquist,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Grand Rapids, Michigan. All rights reserved.
資料來源
- 歐陽哲生,“歐洲與中國文明對話的新開端——以西人在元大都‘汗八里’的經驗為中心的考察”,《北京大學學報》第5期,2013年。
- 張星烺編註、朱傑勤校訂,《中西交通史料匯編》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 方豪著,《中西交通史》下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 何高濟譯,《海屯行紀、鄂多立克東遊錄、沙哈魯遣使中國紀》,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 顧道森撰、呂浦譯,《出使蒙古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 孫尚揚、鐘鳴旦,《一八四○年以前的中國基督教》,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 勒內·格魯塞著、藍琪譯,《草原帝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關於作者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