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生活
麥嘉締(Divie Bethune McCartee),又名“培端”。1820年1月13日出生於美國費城一個富裕的牧師家庭,家中兄妹十人中排行老大。儘管麥嘉締的家庭背景以及當時的社會和宗教環境深深地影響了他——父親是長老會的牧師,母親是一位虔誠的清教徒,而外祖父則是倫敦宣教會在美國的海外董事——而且他從小天資聰穎,尤其在語言上頗有天賦,但他在信仰之路上卻並非一帆風順,青少年時期對信仰之事並不認真,一直到21歲才正式受洗加入教會,此後在思想和情感上都經歷了巨大的轉變。
麥嘉締14歲就考入哥倫比亞學院,先學習現代語言和自然科學,后轉為醫學專業。畢業後經過短暫的實習,又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深造,並于1840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后麥嘉締即開始積極參加宣教和佈道的活動,1843年10月以醫療宣教士的身份從紐約出發奔赴中國宣教。值得一提的是他搭乘的商船“女獵手(HUNTRESS)號”是一艘頗有故事的“宣教士船”,至少有四十位以上的英美宣教士曾免費搭乘此船至中國,就連中國的“留學第一人”容閎去美國也是免費搭乘此船從香港到紐約的。此商船的主人奧立芬(David W. C. Olyphant)還支持了第一位來華宣教的美國新教宣教士裨治文(Elijah Bridgman),他本人也因為對在華宣教事業的支持而被譽為“中國宣教之父”。
醫療宣教
麥嘉締從美國出發后,在香港和澳門短暫停留,于1844年6月20日抵達寧波。此後一年,隨著袆理哲夫婦(Rev. R. Q. and Mrs. Way)、娄礼华(Rev. W. M. Lowrie)、克陛存夫妇(Rev. M. S. and Mrs. Culbertson)以及露密士夫妇(Rev. A. W. and Mrs Loomis)等多名宣教士的陸續抵達,美國長老會在寧波建立了長老會宣教站,將之作為在華總部。麥嘉締等人開始在寧波建立教堂,設立教會學校興辦教育,開辦診所和醫院進行醫療宣教活動。
因為當時寧波開埠尚不久,地方上從當局到百姓都對外國人不夠友好,所以麥嘉締經過不少周折才在1844年的12月,正式在宁波北门内佑圣观租到一間房子,在此定居下來并開辦了一家診所,就此開始了長達二十載的醫療宣教生涯。
美國長老會著名宣教士丁韙良(William A. P. Martin)在寧波與麥嘉締有過相當一段時間的共事,他在自己的《花甲憶記》一書中是這樣描述麥嘉締的:“他仁慈而富有才華,同中國人和外國人都相處的很好。他的醫術使他在中國人當中享有很高的聲望。他曾經給一位因白內障而失明的人做手術,那人重見光面的時候歡呼道:‘我從沒有想到外國人會長得像這樣!’這顯然是指麥嘉締醫生。他失明已經七年了,總是聽到人們談論‘紅毛’或者‘鬼子’。”
一位寧波當地的基督徒則如此評價麥嘉締:“麥嘉締博士是一位醫術非凡的醫生,他在美國的時候就因為醫術高超而名聲斐然。來到中國,他又熟悉了中醫藥療法。因此,不論是官宦、富紳還是平民百姓,人們都因著被他的成功醫治而愈發信任他的醫術。他的名聲傳遍了整個寧波地區,不論他何時去附近的村莊宣教,人們都會樂於接待他。他們不僅款待麥嘉締,還願意租房子給他設立小禮拜堂。因著麥嘉締的醫術和福音工作直接影響,不少人信了基督,並且他們中的一些人後來還成為了有用的傳道人和教師。”(出處?)
從這些較為客觀的第三方評價可以看出,麥嘉締在醫療方面的工作果效非常顯著,使他在當地人中贏得了很高的聲望,也使他在寧波的宣教工作取得了相當的成效。麥嘉締在寧波期間收養了一名女孩金雅妹(又稱金雅梅、金韻梅),并將其帶至日本和美國進行栽培。使金雅妹成為中國近代第一位女留學生、女醫生,為中國的女性醫療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有關金雅妹的更多信息請參閱本網站相關詞條。
麥嘉締來華的醫療宣教活動多在寧波進行,但在1862-1865年期間,他也受命在山東煙台開闢傳教區。雖然麥嘉締在煙台時間較短,宣教成果也不顯著,但他在煙台期間適逢當地瘟疫流行,他的醫者仁心和有效救治對於西方近代醫學在山東的傳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同時麥嘉締在煙台所作的基礎工作也為後來到達的宣教士開展事工做了很好的準備。
文字宣教
麥嘉締在華宣教期間,出版了約三十余種著作,包涵宗教、歷史、天文、地理等方面,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寧波期間出版。起初他因為中文水平有限,只是將米憐(William Milne)等前人的中文著作略加修改就進行出版。到1848年之後,他已經可以流利地運用寧波方言,因此就開始獨立撰寫一些福音單張和小冊子。這些小冊子數量比較多,傳播也很廣,其中比較出名的有《西士來意略論》和《真理易知》。後者還被長老會在日本的宣教士赫伯恩(Dr. Hepburn)翻譯為日文傳至日本,成為最早採用日文傳播新教教義的福音冊子。
1850年之後,麥嘉締開始修訂和出版篇幅較長的著作,如《新纂靈魂篇大全》、《萬國綱鑒》、《平安通書》、《初學編》等。其中《平安通書》從1850年到1853年,一年一冊每冊約340頁,共出了四冊。內容包括了當時比較先進的天文地理知識,比如太陽系介紹、日晷圖說、日月蝕圖說、四時節氣說、時刻論、潮汐圖說、西洋曆法緣起、鎮海潮汐時刻表等。並且此書的部分內容被魏源的《海國圖志》征引,在中日兩國知識界都有很大的影響。
外交貢獻
麥嘉締在華宣教期間,不僅在醫療和文字宣教上做出重大貢獻,還在中美外交事務上多有建樹。1844-1861年,他在寧波曾擔任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美國駐寧波代理領事,在任期間主要是處理一些與美國公民有關的小案件。1862-1865年在煙台從事宣教和醫療工作期間,擔任過一年左右的美國駐煙台領事,并處理了梅禮士教案。1872-1877年在上海先後擔任過美國總領事館翻譯官和美國駐上海副總領事。
此外,從1872至1890年的近20年間,麥嘉締還參與了中日之間從外交到戰爭的全過程,在當時的中美關係發展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早在1872年,時任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翻譯官的麥嘉締就跟隨中國特使陳福勛赴日,成功解救了秘魯船隻“瑪也西號”上中國苦力二百餘人。然後短暫留日任教數年,于1877年被清政府聘為首屆駐日使團洋員,擔任翻譯官和顧問。并在1879年,參與調停中日琉球爭端,向美國總統格蘭特提出“二分琉球”方案。
晚年
晚年的麥嘉締大部分時間都在日本從事教育和宣教事業,卻從未完全斷開與中國宣教的聯繫。他在1877-1880年一直擔任中國駐日使館的洋員和翻譯官;1882年曾經向夏威夷火奴魯魯(Honolulu)的華人傳教。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后,他還在東京和廣島等地向清軍俘虜傳教。直到1900年因為健康原因回到美國,同年7月,麥嘉締病逝于舊金山,歇了他一生佳美的宣教腳蹤。
歸屬
This article is reprinted from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copyright (c) 1998 Gerald H. Anderson, by permission of The Gale Group;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Grand Rapids, Michigan. All rights reserved.
資料來源
- McCartee, Divie Bethune, and Robert E. (Robert Elliott) Speer. A Missionary Pioneer in the Far East; a Memorial of Divie Bethune McCartee. New York, Chicago [etc.]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1922. Accessed February 16, 2018. http://archive.org/details/missionarypionee00mcca.
- 丁韙良著,沈弘譯,《花甲憶記》。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 吳義雄著,《開端與進展: 華南近代基督教史論集》。台北市: 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2006年。
- 田力,“長老會傳教士麥嘉締研究”。碩士論文,浙江大學,2009年。
關於作者
作者係美國加州基督工人神學院碩士班學生,在李亞丁博士指導下撰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