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孟德高維諾(Giovanni da Montecorvino,又譯若望·孟德高維諾)於1247年生於意大利南部的薩萊諾(Salerno)。他自幼天資聰慧,勤奮好學,熱心向道,並立志修道。大約19歲時發願加入天主教方濟各會,很快晉升為司鐸(神父)。1280年,孟德高維諾奉派前往中東地區宣教,先後在亞美尼亞、波斯等地傳教近14載,成績斐然,經他帶領歸主者甚眾。1289年,亞美尼亞國王海頓二世委派孟德高維諾為代表,拜見教宗尼古拉四世(Nicolas IV)。
由於蒙古鐵騎西征,擴張遠至歐洲,東西方聯系也日益緊密起來,羅馬教廷與蒙古宮廷之間時有使者往來。尼古拉四世聽聞中國人口眾多,卻鮮有聽信福音者;又聞元代中國皇帝對基督教持開放態度,優待西方教士,遂物色合適之傳教士,赴中國傳福音,開創傳教事業。由於孟德高維諾信德才幹俱佳,又具有多年在東方國家傳教的經驗,因此他成為赴華傳教的最佳人選。1289年,尼古拉四世任命孟德高維諾為教廷使節前往中國,並致函沿途所經各國君主,敦請他們善待孟德高維諾,以使其能安抵中國。
孟德高維諾隨即於1289年7月,與本會唯一同伴尼古拉會士一道啟程東進,先沿陸路經東歐、西亞到波斯,再取海路到印度西海岸登陸。他們先到印度南方的梅里亞波,朝拜了聖多馬之墓,並在那裏留居13個月。該城又名聖多馬城,是因耶穌十二使徒之一多馬在此設立教會而得名。其時該城已建有一座聖堂,名曰聖多馬堂,孟氏二人就住在這裏。期間,尼古拉不幸病逝於此,遂被安葬於聖多馬堂中。次年,孟德高維諾從印度乘船啟航,幾經輾轉,並長時間海上顛簸,穿過馬六甲海峽,於1293年抵達福建泉州上岸。遂又繼續北上,最後於1294年初方抵元朝大都——北京,時稱汗八里(突厥語,意為“可汗之城”)。
孟德高維諾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接見,他隨即呈上教宗璽書,書中大意是謝其保護聖教之恩,並勸他盡快奉教之語。時已年近八旬的忽必烈覽畢,只說一句:“各教都好,不別據守一教。” 孟德高維諾遂向皇帝提出傳教要求,得蒙允準,並照舊予教士教友以優待。
1294年2月18日,元世祖忽必烈崩逝。因太子真舍早亡,由皇孫鐵穆爾繼承皇位,稱元成宗。成宗在位13年,謹遵列祖舊法,繼續對宗教施行開明政策,各種宗教兼容並蓄。孟德高維諾因此得以留居汗八里,開創拓展基督教宣教事業。
孟德高維諾在傳教策略上采取精英路線,希冀先使中國的皇帝、貴族、官僚和知識分子信主,然後再帶動全民歸主。因此他首先在蒙古貴族中間傳福音,不到一年時間,他就使原本信仰景教的汪古部高唐王闊里吉思及其屬下部族改信了天主教。他在1305年1月寫給其他教長的信中寫道:“他(闊里吉思)將其人民中的大部分人都引向了天主教的真正信仰,為崇拜我們的上帝、神聖的三位一體……,而建造了一座具有那種皇家榮耀的漂亮教堂,稱之為‘羅馬教堂’。”
在同一封信中,孟德高維諾談到他當初在北京傳教之艱難,並景教徒對他的嫉恨與幹擾:“我初來中國,居住北京,大遭聶斯托利教的嫉妒。他們在皇帝面前說我是敵國的偵探,並非教皇使臣。又說我在印度時,劫殺了某國進貢使者,並搶奪其所有財物。因此事關重大,恐難取信於人。又賄買數人作證,異口同聲,都罪證確鑿,勢欲將我陷害。朝廷屢屢提審,幾遭不測之禍。五年之後,蒙天主保佑,仇敵一人,自認誣告之罪,於是洗清沉冤,才得完全昭雪。皇帝即將為首的妄告者,連妻兒一齊發配充軍。自此以後,方得自由傳教。我建起兩座大教堂,堂有兩鐘樓,內懸三鐘。至今領洗者以有六千之多。若不是異教人千方幹擾,受洗人數至少也有三萬。我還建起一所學堂,一所修院。”
孟德高維諾在北京孤身奮戰了10年之久,先後於1299年和1305年建成兩座大教堂,後一座教堂離皇宮很近,那裏的人早晚都能聽到教堂裏的歌頌聲。他還興建了學堂和修院各一所,並發展信徒6000余人。隨著教會增長和教務的需要,孟德高維諾急需同工。他先後於1305和1306年,兩次致函教宗格萊孟五世(Klement V),除報告在華傳教情況外,再三請求派遣“德性高尚、精通教義”的傳教士來華。1307年7月,教宗特意祝聖了7位方濟各會修士為主教前往中國,同時任命孟德高維諾為汗八里大主教,統管全國7位主教,3萬教友;同時兼管東方教務。那時在大都、甘州、寧夏、杭州和西安等地均設立了主教駐節堂。
遺憾的是,7人中有1人因病未能啟行;3人於途中病逝於印度,只有阿布意尼的傑拉爾(Gerard of Albuini,又譯日辣爾)、卡斯特洛的裴萊格林(Peregrine of Castello,又譯伯肋格林)和佩魯賈的安德烈(Andrew of Perugia,又譯安德肋)於1308年抵達元大都。
1313年,孟德高維諾在刺桐(Zayton,今泉州)建立了中國第二個主教區,任命傑拉爾為首任主教,管理中國東南教務。教區建立後不久,即得到當地信徒的大力支持。據安德烈稱:“在大洋海岸有一相當大城市,波斯語稱之為刺桐。城內有一富有亞美尼亞婦人,建一十分雄偉華麗的教堂,後來總主教將此教堂作為總教堂。此婦人生前自願將此教堂交於傑拉爾主教及其同伴修士。”
傑拉爾去世後,裴萊格林接任主教。1323年7月,裴萊格林逝後,安德烈成為第三任主教。1326年1月,安德烈致信佩魯賈修道院沃登神父寫道:“我抵達刺桐時,裴萊格林修士還在世。在距城四分之一英里的小樹林中,我建造一所舒適而 華麗的教堂,堂內有各種辦公室,足夠二十位同工使用,另有四室,可供任何高級教士享用。……此教堂就其華麗舒適而言,全省的教堂寺院無出其右者。此後,隨 他方便,有時住自建教堂,有時住總教堂。” 由此可見,泉州教務得到發展,安德烈又修建了一座教堂。安德烈在任期間,得到元朝政府的大力支持,不僅有豐厚的資金,更可以自由傳教。他還興建了兩座方濟各會修院,並將在印度殉道的方濟各會士遺骸遷來,埋葬在泉州的方濟各會院內。此時的泉州教區與北京教區成為元代天主教在中國的兩個重要基地。
孟德高維諾在中國生活和傳教34年,期間他為30000多人施洗;他還與高唐王闊里吉斯合作,將《新約全書》及《舊約·詩篇》譯為蒙文,又將《拉丁文日課經》全部譯出,正式將羅馬天主教教義介紹給中國,堪為中國天主教事業的奠基人。據《孟德高維諾遺劄》記載,闊里吉斯是中國天主教歷史上第一位領受小品神職的中國人,也是第一位從事文字傳教者。他曾出資在西京(今大同)建造起一座天主教堂,是為山西省最早的天主教堂。
孟德高維諾於1305年建造的能夠容納200多人的教堂緊傍王宮,每日唱經奏樂,音達紫宸。元成宗曾率領文武百官前來聖堂恭瞻聖禮,可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參與天主教彌撒聖事的中國皇帝。孟德高維諾所創學堂和修院,先後收養孩童150名,向他們傳授拉丁文、聖樂和教會禮儀。
1322年來華的意大利方濟各會士和德理(Odoric de Pordenone),曾在北京協助年事已高的孟德高維諾三年,在其日後所撰《和德理遊記》一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我在中國多年,見皇帝如何崇信教士,大有開教之望。宮廷內特設款待教士之館。皇帝有事出京,必求教士祝福,而其欽敬十字聖架,尤其令人欣慰之極,一日皇帝(泰定帝)自京都外出,總主教孟德高維諾和我及其他會士二人出迎,行近鑾車,我等即高舉十字聖架,齊唱伏求聖神降臨之經,皇上聽見經聲,問左右說,此何人也?左右回答:泰西修士。即傳旨命我四人近前,一見十字架,即免冠起身敬拜,又用口親,以示敬慕之意。我又以蘋果一盤奉上,皇上欣然賞收,和藹熱情,絕無小看之意。皇上的近臣侍衛中,亦多奉教之人……。” 天主教會與元代皇帝之間的關系,由此可見一斑。
1328年,孟德高維諾在北京去世,享年81歲。當時在華天主教徒已達數萬之眾。據史料稱,孟德高維諾去世後,大都民眾同聲哀慟,出殯之日許多非天主教友都前來為他送葬,並爭著收藏他的遺物以作紀念。他的墓地後來亦成為民眾虔敬瞻仰之處。有人如此評價說:“總主教勸化了很多人信奉天主教。他為人正直熱心,深得信教和不信教的人們愛戴,皇帝本人也對他非常敬重。” 當時駐波斯的總主教阿拉,在其撰寫的《大可汗國記》裏,亦贊揚孟氏說:“收得耶穌信徒甚多,為人正直坦白,人神喜悅,尤見寵於大皇帝。如果沒有聶派教徒之阻礙,則全國必改奉天主正教了。” 由於孟德高維諾在華傳教功績卓著,故有“中國宗徒”之稱;逝後亦被羅馬教廷列入了真福品。
歸屬
This article is reprinted from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copyright (c) 1998 Gerald H. Anderson, by permission of The Gale Group;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Grand Rapids, Michigan. All rights reserved.
資料來源
- 魯布魯克著,《蒙古帝國行紀》,克洛德(Claude)和勒內·卡普萊(Rene Kappler)譯註本。巴黎帕約書店,1985年出版。
- 穆爾著,《1550年之前的中國基督教》,倫敦基督教知識促進會,1930年出版。
- 李寬淑著,《中國基督教史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 沙百里著,耿昇、鄭德弟譯,《中國基督徒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 網絡相關資料。
關於作者
作為世華中國研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李亞丁博士現擔任《華人基督教史人物辭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執行主任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