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  — 1926

潘美顧

Mabel Pantin

潘美顧系英國聖公會醫療傳教士,先後在福建古田、屏南、湖南湘潭等地從事醫療宣教逾二十載。特別在屏南棠口村留下了潘美顧教會醫院、學校和教堂建築群。

1867年12月6日,潘美顧(Mabel Pantin)出生於英國倫敦市上霍洛威(Upper Holloway)的一個基督徒家庭,年少時在布萊克希思(Blackheath)高中就讀;後在英國皇家自由醫院(Royal Free Hospital)接受培訓,取得了藥劑師協會的內科、外科醫學執照。

1881年,潘美顧的姐姐Ethel Pantin受英國聖公會女傳道會差派,前往印度宣教。1895年8月1日,在中國福建古田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古田教案”,當地的齋教暴徒闖入聖公會傳教士史犖伯牧師(Robert Warren Stewart)家中,向在場聚會的傳教士大開殺戒,當場有11人被殺,5人受傷,史犖伯夫婦慘死于亂刀之下。消息傳到英國,舉國震驚。潘美顧深受震撼之同時,也為傳教士獻身精神以及他們對中國人的基督之大愛所感動,遂毅然決定獻身前往中國宣教。

1899年,32歲的潘美顧接受英國聖公會女傳道會的差遣,與另外五名女傳教士一起,遠渡重洋,前往中國。她是該會當年派出的唯一一位醫療傳教士。同年12月6日,恰好在她生日那天晚上,潘美顧一行抵達福建古田,入住在為主殉道的史犖伯牧師為女傳教士修建的寓所裡。不久她接手柴牧師夫人1898年開辦的小診所。1900年6月,因義和團運動之影響,診所暫停9個月。1901年,義和團運動平息後,潘美顧被調往古田縣城醫院工作。

1902年3月20日,35歲的潘美顧和蕭愛美等三位傳教士來到鄉村教會發達的屏南縣棠口村。在那裡,她們開始籌備資金,修築醫院和教堂等。最初的醫院名為“婦幼醫館”,是由舊茶廠修葺而成的,專門收治婦孺。1905年3月,棠口醫院僅有1名幫工,3間醫護室,18張床位。1909年,女傳教士住所“姑娘厝”落成;1910年又建成了新的棠口婦幼醫館。1913年,淑華女校建造完工。潘美顧幾乎全靠一己之力,募集資金並監督建築設計和施工,建成了壯觀的西式醫院和女子學校。這些連綴成片的教會建築群,成為今之所稱“棠口西洋建築群”。

棠口醫院(後改名為“潘美顧紀念醫院”)是英國聖公會在屏南創辦的第一個西醫院,位於棠口村的龍身崗,占地面積為3.1畝,建築面積1192平方米,院內設有內科、外科、手術室、檢驗室、門診、婦產房、太平間、門房等。鐵架病床60多張,護士10多人,醫生3人。首任院長即潘美顧醫生。建築群內有寬廣的操場,四周綠樹成蔭,環境清幽,空氣清新宜人,醫院的主體建築和周圍環境佈局皆為典型的歐洲風格。該醫院造福一方黎民百姓,當時靠近屏南的鄉村,鄰縣建甌、政和、周寧和古田等地的百姓都前來棠口醫院就診。潘美顧在醫院辛勤工作,給當地和周邊地區的人民,特別是婦女和兒童帶來實實在在的幫助與希望。

1914年11月,潘美顧不幸染上痢疾,後轉變為一種口炎性腹瀉的熱帶疾病。至1915年夏,病情不斷反復加重,她不得不離開棠口前往上海救治。經過數月的調理休養,1916年2月,潘美顧回到棠口繼續工作。

1916年12月,因舊病復發,潘美顧前往蘇州治療,此後再也沒能回到棠口。在蘇州一年後,她先後轉往馬尼拉、南非等地救治,但病情依舊嚴重。1919年2月,疲憊的潘美顧回到英國,在英國又多次輾轉幾家醫院,病情才得以緩解,體重稍有恢復。1922年6月,身體尚虛的潘美顧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心心念念的中國,在湖南湘潭從事單純的宣教工作。

1923年,舊疾復發的潘美顧再次赴上海醫治,雖然病情得到控制,但她虛弱得只能坐在輪椅上。1924年5月,潘美顧不得不離開上海,回到英國療養。不久她的病情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好轉,於是她開始撰寫回憶錄。最後在1926年1月,其回憶錄《在華生活的浮光掠影》(Flashlights on Chinese life)在英國出版發行,全書詳細記載了她先後在福建、湖南等地的生活、行醫和宣教生涯。

1926年1月21日,潘美顧在英國安然離世,享年59歲。1926年4月3日,中國最早的英文週刊《北華捷報》刊載了潘美顧醫生離世的消息。棠口醫院為了紀念這位醫療宣教的先驅,遂將醫院改名為“潘美顧紀念醫院”,以表達對她的崇高敬意和誠摯的紀念。

“棠口西洋建築群”屹立至今已逾百年,曾經一度被荒廢擱置。2017年,由收藏家馬惠東先生投資,原樣修建保護這些珍貴的西式教會建築。該建築群現被用作藝術文化中心。

資料來源

根據“尋訪傳教士足跡工作室:潘美顧|中國鄉村裡的英國女醫生”,以及相關網絡資料編輯整理。

關於作者

李亞丁

作為世華中國研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李亞丁博士現擔任《華人基督教史人物辭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執行主任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