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tw)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主頁 主頁
Rao

1868 — 1900

饒姑娘

英國“中國內地會”女醫療宣教士。甲午戰爭期間來華,參與救治中國陸海傷兵;後赴山西隰州宣教,殉道於“庚子教難”。

  中國內地會

  山西

早年背景

饒姑娘(Miss Edith Isabel Dobson)生長於英國南端海濱之城東波恩鎮(Eastbourne, England),1889年,21歲的她在醫院當實習護士時受洗歸主,成為浸禮會教會的會友。她在醫院所接受的多方面的培訓,成為她日後去中國宣教的最佳裝備。因著她工作努力、勤奮,深得賞識,當她離開醫院踏上宣教工場時,已經做了兩年的護士長。

因受海外宣教運動的激勵與影響,也因應海外宣教工場的需要,早在1890年,饒姑娘便向差會申請前往印度宣教,但因當時沒有護士工作的空缺而被婉拒。不久在教會的一個聚會上,一位從中國回來的宣教士述及她在中國的生活,以及在語言上所遇到的艱辛和困難,饒姑娘深受感動和鼓舞,但也心裡擔心:“假若我去海外宣教的話,絕不會選擇這樣的地方。”然而她並未因此退縮,仍然熱心參與基督教女青年會各樣事工,後來得悉中國急需更多海外宣教士時,她便立志奉獻自己到中國宣教。

1894年,當饒姑娘申請加入中國內地會獲准後,便進入內地會普蘭路宣教訓練所(Pyrland Road Training Home)接受一系列的宣教培訓。在那裡她認識了聶鳳英姑娘(Miss F. E. Nathan),她的生命和言行對饒姑娘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使她的靈命得到很大的幫助。培訓結束後,饒姑娘便於1894年11月22日離英赴華。

甲午戰地的“南丁格爾”

饒姑娘於1895年1月5 日抵達上海,時年27歲。按內地會的規定,凡來華宣教士在奔赴宣教工場之前,都要先到揚州語言學校學習中文,初級語言課程及格後,才被分配到各地。但因煙台內地會體仁醫院急需護士之故,饒姑娘只在上海停留了一兩天,便趕往山東煙台。體仁醫院為內地會醫療宣教士稻惟德(D. A. W. Douthwaite)所創,他以其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深受社會各界所稱道。稻醫生在救治病人的同時,也向病人傳揚基督福音。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夕,在駐守芝罘(煙台)的清軍提督孫金彪(Suen Kin-piao)的支持下,稻惟德又創立了紅十字會醫院,該醫院在甲午戰爭中,收治了從威海衛戰場上下來的大量傷兵和難民。稻惟德如此描述道:“當威海衛受到猛烈的攻擊下,中國傷兵源源不絕來到芝罘,許多都是傷勢極重的,不少還在途中便不治而死去。滿地都是積雪,冬天像北極一樣的嚴寒。可憐的將士,流著血,耗盡體力,還找不到任何一處避難所。有些以為安全,逃回家鄉,卻又被同袍拉回去,也有因為力盡筋疲,淹死海中。大約有200名傷者,身上軍服仍染滿血,蹣跚而行抵達醫院,全都是惡劣的症狀。一位軍人身上中了七粒子彈,另一位膝部受傷,扶著拐杖行了40哩來到醫院。”

饒姑娘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護士,她一到煙台,就協助稻惟德院長救死扶傷,夜以繼日地投入到傷兵救護工作中去。他們在冰天雪地中搶救了200多位在戰場上受傷的中國海陸軍人。戰爭結束後,他們無私救治傷兵的事蹟被上報清廷,稻惟德和其他10名宣教士被光緒皇帝授予最高榮譽“雙龍勳章”(Imperial Order of the Double Dragon)。提督孫金彪特別送給稻惟德醫生一塊匾額,上書“西國扁盧”四個大字,懸掛在體仁醫院的牆上,以表謝忱。饒姑娘雖然沒有獲得勳章,但她在醫院裡救護傷兵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也是她學到的第一句中文便是“謝謝你!”這是對她最好的褒獎,她是不應該被中國人遺忘的戰地“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

此後饒姑娘繼續留在體仁醫院,協助護理工作,照顧患病來院就醫的宣教士和當地百姓;也在療養院(Sanatorium)中照料那些前來養病的宣教士。同時她還在內地會所辦的芝罘男、女學校擔任學校護士之職,照顧患病之男女學生。

據內地會的記錄,稻惟德之夫人於1896年2月生下幼兒亞法(Anhur Henry)之後,不幸在3月因產後熱病而離世,年僅29歲。稻醫生除了這初生幼兒外,還有4歲的長子君士坦丁(Constance M.)和2歲的次女伊莎貝拉(Isabella Alice)。1897年 3月下旬,稻惟德帶著三個幼兒離華返英,饒姑娘做了三個沒有母親的孩子的褓姆,一路陪伴隨行。就在他們離開醫院前,忽聞軍樂齊鳴,旋見一整齊隊伍在提督帶領下操步而來。原來這是由一群已經復元的官兵組成的儀仗隊,特地趕來為稻醫生他們送行。當提督表明來意後,儀仗隊便操列在稻醫生、饒姑娘和孩子們面前。他們再不是傷痕累累的傷兵,而是回復朝氣蓬勃、氣概激昂的軍士了。一位軍士簡短致謝辭後,便一聲號令,全體官兵立刻齊刷刷地跪下,使稻惟德和饒姑娘一行人大為震驚,隨即真誠地感激他們的深情厚意。這一場面在饒姑娘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也倍受告慰,他們救護傷兵的善舉,畢竟被傷兵們銘記在心。這實在是中國歷史中不應被人遺忘的一幕。

山西隰州宣教

饒姑娘在英國幫助稻醫生一家安頓好後,於1897年10月乘船離英返華;11月27日重返煙台,繼續在醫院和療養院中工作。因她沒有忘記她來華的目的是直接投身宣教,故大約半年後,當醫院有足夠的護理人員後,她便被轉往山西隰州宣教。1898年3月,索行仁教士夫婦(Mr.& Mrs. A. R. Saunders)一家五口,從英國述職完畢後返回上海,經煙台回山西平遙宣教,饒姑娘便與他們結伴進入山西,經平遙再轉抵隰州。稍事安頓後,她寫信給其故鄉的基督教女青年會說道:“想不到我工作的市鎮,正是那位在我教會中,講及她在中國生活及語言上遇到極大困難的宣教士所去的地方。當日令我非常喪氣,但如今面對這些艱苦和困難,卻被莫大的喜樂所掩蓋,真非筆墨所能形容。”上帝的安排實在奇妙!

然而不久,因為與她相熟的聶鳳英姑娘在山西大寧染上傷寒症,饒姑娘便兼程前往救護她。在她悉心的照料下,聶姑娘漸漸恢復健康。回到隰州後,除了語言學習外,她便協助戒煙局和學校的工作,並且在1899年開辦了一間診療所,救助了很多病人。待初步掌握語言後,她很快就到周邊農村去探訪佈道。她首先接觸的對象就是那些曾經接受過她治療的人,向他們傳福音,勸他們離棄偶像,戒除鴉片。她在百姓家炕上和婦女們吃飯、聊天、講聖經故事或教她們唱讚美詩;還特別幫助那些纏足的女孩子放開雙足,回歸本真。這些福音工作雖然很辛苦,但饒姑娘每日樂此不疲。

在隰州宣教站與饒姑娘同工的還有英國宣教士胡秀英姑娘(Miss Emma Georgiana Hurn)和白守貞牧士夫婦(Rev. William Grahame Peat & Mrs. Helen Mac. Peat),他們同屬戴德生(Hudson Taylor)所創的“中國內地會”。胡秀英姑娘於1898年2月來華,在揚州語言學校受訓及格後,即被派往隰州。白牧師夫婦皆為蘇格蘭人,白牧師於1887年來華,先在平遙宣教,1891年到隰州。白師母於1888年來華,初在江西宣教,後隨白牧師來到隰州。

殉道

1900年7月,義和團運動興起,在隰州知州的縱容下,義和拳民進入隰州城設壇練武,焚燒教堂,追殺洋人。饒姑娘、胡秀英和白牧師夫婦偕兩個幼女不得不倉皇出逃,連日躲避於荒郊野外,有時逃到山上土窯中躲藏。他們忍飢挨餓,夜間還要忍受蚊蟲叮咬,最可怕的是拳匪的搜索和追捕如影隨形地跟著她們。身處險境,面對死亡的威脅,饒姑娘在其最後的來信中如此寫道:“我們的一切都掌握在主手中,深信沒有祂的許可,禍害不會臨到我們身上的。所以我們不用為此操心。我本性不怕身體上受損傷,但我卻相信假若我身體遭到傷害的話,祂的恩典夠我用的。”

饒姑娘、胡秀英、白牧師夫婦和兩個孩子在山上藏匿了20多天後,不幸被拳匪發現而被捕,解往隰州。正當拳匪要將他們殺害時,隰州縣長聞訊趕來,制止了他們。遂命人把饒姑娘她們關在牢裡數天,再押解往平陽府,轉往曲沃。從曲沃啟程前往聞喜縣之前,她們向曲沃縣長借了十兩銀子,因為他們在逃亡的路上已經身無分文。隨後,他們在八名官兵押解下繼續前行,行至聞喜縣交界處時,被孫汶漳為首的幾個拳匪追上,將他們全部殺害。他們遇害的日期是1900年8月30日,殉道時,饒姑娘和胡秀英均為32歲;白守貞牧師35歲,白根秀貞師母(Helen Peat)47歲;長女馬格麗塔(Margaretta Peat)7歲零9個月,次女馬麗(Mary Peat)3歲零9個月。

饒姑娘來華從事醫療宣教5年多,救治了許多病人。未料竟慘死於拳匪刀下,令人扼腕嘆息!

腳注

李亞丁根據《回首百年殉道血——1900年義和團事件殉道宣教士的生命故事》一書有關饒姑娘的生平事蹟資料整理編寫。

資料來源

  • 黃錫培編著,《回首百年殉道血——1900年義和團事件殉道宣教士的生命故事》。美國中信出版社,2010年1月。
  • 《殉道血》,13-18頁;483-495頁。

關於作者

李亞丁

作為世華中國研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李亞丁博士現擔任《華人基督教史人物辭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執行主任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