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  — 1970

邵鏡川

宣道會在華中地區首位接受按立的華人牧師;武昌聖經學院院長;中華基督教宣道會華中區主席。

邵鏡川(Shao Jingchuan)於1881年出生於湖南省常德縣雙橋坪邵家廟村的一個農民家庭,父親是基督徒。邵鏡川年少時入私塾讀書,十餘歲就輟學到常德城內當學徒,學習製作毛筆的手藝。出徒後,他成為為店員,常有機會到省內外各地經商。這期間他常到附近宣道會教會聽道,於民國初年決志信主,成為宣道會在湖南最早的信徒之一。由於他熱心學道,且為人誠實,史杜華牧師(Rev. Stewart)認為他是可造之材,就推薦他到武昌宣道會聖經學校接受造就,於1914年畢業。然後奉差遣到湖南漢壽,與西教士丘小姐(Miss Minie Hilty)同工,開荒佈道,建立教會。不久他自己出資興建漢壽教會禮拜堂。由於他忠心事奉主,熱心傳道,身體力行,因此漢壽教會發展迅速,成為宣道會在華最興旺的教會之一。1920年,邵鏡川被按立為牧師,成為宣道會在華中地區接受按立的首位華人牧師。隨後他奉調到湖北武昌主持聖經學院,既任院長,又當教師,治學嚴謹認真,專心為教會培養人才。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武漢淪陷期間,他仍堅持辦學。其聖經學院先後為各地宣道會培養了近百名人才,成為華中、川黔等地區福音事業的中堅力量。

1936年,邵鏡川被選為中華基督教宣道會華中區委辦長(即主席),負責江蘇、安徽、湖北、湖南四省,以及上海市的教會工作。1938-1941年間,抗日戰爭處於危急階段,各省教會幾乎全部處在日本侵佔的淪陷區內。邵鏡川不顧個人安危,經常往返於大後方和淪陷區之間,堅固同工與信徒的信心,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在他的辛勤奔波勞碌之下,宣道會教會在長江流域各宗派教會之中,是最為穩定、信徒失散最少的。

1941年冬,珍珠港事件之後,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差會的經濟支持幾乎斷絕,各省教會的處境更為艱難。即便在這種極為困難的情況下,為振興教會,培養青年傳道人,邵鏡川仍克服重重阻力,堅持把聖經學院遷往漢壽縣,恢復辦學。消息傳出後,隨即有近二十名青年基督徒入學。此後三年期間,雖日軍多次進犯洞庭湖地區,並發生了聞名中外的“常德大會戰”。雖然聖經學院的師生,多次被迫逃難,輾轉流亡,但聖經學校的師生們仍然堅持學習,直到日本侵略者佔領整個洞庭湖地區,並長驅直入廣西、貴州,學院才被迫停辦。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傳來後,舉國歡騰。邵鏡川立刻回到常德城內,開始教會的重建和恢復工作。抗戰期間,常德教會的西差會住宅及女子學校等均被夷為平地,禮拜堂雖幸免於難,但後面的房舍卻被炸毀。邵鏡川在恢復信徒的聚會的同時,亦重新修建各處房舍,使遭受最嚴重破壞的常德教會很快便恢復生機。

1946年,邵鏡川赴香港參加恢復宣道會在華工作的會議。積數十年的經驗,他深知傳道人的培養,是興旺福音事工的重要基礎。況且抗戰勝利後,教會百廢待興,人才需要是當務之急,因此他在會上力主恢復武昌聖經學院,獲得一致通過。1947年,他著手籌備聖經學院夏季課程,當即有蘇、皖、湘、鄂等省數十位青年報名入學,獻身於傳道事工。當時在學院任教的有沙毅牧師(宣道會全國委員會主席)、樊希光牧師和谷賢民牧師等。

1949年,邵牧師被公推為全國宣道會執行委辦會成員之一。1949年5月,武漢市解放。在新政權下,聖經學校照常開課培訓傳道人。但到1952年,形勢發展對教會愈加不利。由於中美交惡,差會經濟來源中斷,在中國的宣教活動也受到限制。局勢所迫,聖經學院終告停辦。這所聖經學院在邵鏡川主持下前後歷三十年之久,功績卓著,為宣道會教會培養了不少宣教人才。

1952年之後,教會活動雖然繼續進行,但卻困難重重,步履維艱。1957年“反右運動”後,教牧人員屢遭批判,許多人被判監禁或勞動改造,教會的房產被沒收、佔用或拆毀。在這種情況下,邵鏡川被迫離開原來居住的糧道街教會,寄住在幼女家,靠子女的接濟生活。但他仍舊持守信仰,保持一個主的僕人的忠心與節操。1964年9月,邵鏡川突患腦溢血,中風失語,此後癱瘓臥牀達六年之久,最後於1970年5月歸回天家,在世享年89歲。邵鏡川牧師雖然離開人世,但他對主的忠心,對教會和神學事業的貢獻,以及他高尚的品德和終生不渝的信仰,為後人所記念。

資料來源

  • 羅腓力編著,《宣道與中華——宣道會早期在華宣教史略》,1997年。

關於作者

李亞丁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