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貽薌於1901年出生於浙江省奉化縣亭下村。早年求學於寧波戰船街北美浸禮會所辦之甬江女中(Ningbo Riverside Girls Academy)。該校前身爲崇德女校,是西方更正教會在中國最早開設 的一所女子學校。沈在校就讀期間,接受了基督教信仰,在西門真神堂受浸,成爲基督徒。她品學兼優,高中畢業後,入上海浸禮會滬江大學,修讀文科。1927年畢業,回母校任校長之職,成爲該校首任國人校長。
沈貽薌辦事幹練,事業心強,生活樸素,平易近人,上任後校務頗有新的氣象,深得中西教師及學生們的愛戴。1935年由校董會保送,去美國衛斯理學院深造,獲碩士學位。1937年回國,繼續擔任校長職務。抗日戰爭開始,寧波市區頻遭轟炸,學校被迫遷至奉化亭下,另設分部於鄞縣西郊接待寺。1941年寧波淪陷,鄉間土匪蜂起,學校無法繼續。除將部分學生保送至上海教會中學借讀外,沈貽薌帶領部分學生赴甯海,入鄞縣聯合中學就讀。抗戰期間,因甬江女中鄰近木器廠失火,火苗竄入校舍,致整座教學大樓付之一炬。後經合作教會——美國浸禮會、長老會及英國循道公會等差會撥款支持,得以重建。抗戰勝利後,甬江女中複校。
1951年春,在鎮壓反革命運動中,沈貽薌因歷史問題,進“思想改造學習班”接受改造。1956年,以“不起訴處分”回家。嗣去大西北,搞幼兒工作。她熱愛兒童,將外地親友寄給她難得有的糖果,分給兒童們,自己則舔食糖紙上的糖削,樂在其中。數年後,因健康不佳南返。由於家鄉亭下興建水庫,全部村民,必須外遷。沈貽薌被安置於溪口鎮後面的移民第一村居住。
溪口地方向無正式教堂。上世紀30年代,借蔣氏祠堂西廂房舉行主日聚會。解放後,信徒在武嶺門外租用民居數間,充作聚會場所。信徒們渴望有一所自己的教堂,不住爲此向神禱求。沈貽薌把建堂之事,放在心裏,作爲己任。她積極發動籌建事宜,終於在上世紀80年代,向當地政府申請,批得坐落在武嶺門外,剡溪旁的一塊土地。同時向多方募捐,集得資金,動工建造。新堂可容200人,旁有平屋四間(後升爲樓房),於1989年10月15日上午舉行落成感恩禮拜。下午舉行沈貽薌先生追思禮拜,因她已不幸於不久前去世。參禮者濟濟一堂,除當地信徒外,沈貽薌之親屬及胞妹萍薌女士及妹夫陳蓉生牧師等,均從上海前來參加。追思禮拜由寧波市基督教協會協會長范愛侍牧師證道,並以原甬江女中校董的名義致悼詞。內稱:“……在偏僻的山村裏,竟産生了一位留學美國的女性碩士,這在舊中國裏,堪稱‘破天荒’。教會培養了這位女才,這位女才又爲國家培育了衆多的巾幗新秀。甬江女中,名揚海內外,桃李遍及國內以及港、澳、台、歐美各地。沈先生畢生獻身于女子教育事業,一生未婚,嘔心瀝血,慘淡經營。既無意于名利追逐,又不計較榮辱得失。實因她心中滿懷對救主堅定的信,和對年輕一代無限的愛,值得後人敬仰與學習……。”
關於作者
作者係寧波教會名牧;前浙江神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