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高,字炎若,祖籍江蘇蘇州吳縣。1895年8月出生於上海一書香門第,自幼天資聰穎,嗜好讀書。1914年,19歲時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文科,獲文學士學位。繼攻讀神學,1917年,從聖約翰大學神科畢業,獲神學士學位。畢業后赴南京下關工作,任中華聖公會南京道勝堂牧師。為教化民心,改革社會,他創辦了益智小學(1919年更名為道勝小學,今南京市第十二中學),并擔任校長。在道勝堂工作期間,他曾赴英國牛津大學及劍橋大學進修神學。1934年,又從聖約翰大學獲得神學博士學位。
1934年4月,沈子高被中華聖公會第八屆總議會兩院(主教院和聖品院)選為陜西傳道區主教,6月10日在上海諸聖堂為他舉行了主教祝聖禮,此為華人擔任教區主教之始。9月下旬,由中華聖公會傳道部部長陳宗良陪送,赴西安履職。隨同他前往陜西任職的還有前福建教區的彭鴻恩牧師。不久,又有原華北教區的楊陰亭牧師赴陜襄助他工作。沈子高在彭、楊等人的配合下,陜西傳道區的工作得以迅速拓展,先后開辟了魏家寨教會、斗門教會、和興隆村教會等,并在各地建立了布道所、學校和主日學,各地信徒人數也持續增長。據1937年統計,陜西傳道區計有教堂一座,布道所7所,學校3所,主日學6班。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共產黨人周恩來、葉劍英等人趕赴西安,以促進事變和平解決。為了向國內外表明中國共產黨的立場,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周恩來通過時任陜西省禁煙專員的聖公會牧師鐘可托(沈子高大學同學)與沈子高聯系,請他出面安排一次與宗教界人士的見面會。沈子高欣然答應,遂邀請在西安的以外國傳教士為主的基督教界人士到其家中與周恩來會面。周恩來向與會人士介紹了中國共產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及解放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周的講話很快通過與會外國傳教士,并借助於上海的一些外文報紙和通訊,得以傳播出去。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為支援抗戰,沈子高組織陜西聖公會信徒縫制棉衣和救護袋支援前線,建立難民所收容從淪陷區逃出來的難民。由於聖公會會所離省政府所在地很近,日寇飛機在狂轟濫炸時,聖公會的院子先后被炸13次,中彈23枚。
抗戰期間,沈子高與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簡稱“八辦”)的林伯渠交往頗多。當時許多愛國青年到延安去,西安是必經之路。他們中有許多人到西安后,都先住在聖公會,再經沈子高介紹與“八辦”聯系,轉而前往延安。沈也曾協助一些支持抗日的傳教士經西安轉赴延安。例如加拿大醫師包德志,此人原系中華聖公會河南教區商丘圣保羅醫院院長,為了支援抗戰,辭去教會職務,前去延安參加醫務工作。途經西安時,受到沈子高熱情接待和協助。由於時值嚴冬季節,沈將自己手上的皮手套送給了包德志。后來,包氏經西安回國時,受到“八辦”的盛情款待。當時朱德總司令在西安蓮湖公園設宴為包德志送行,特邀沈子高作陪。
為培養教牧人員和各方面教會人才,沈子高於1942年在西安創辦了景風神學院,并親任院長,親執教鞭。惜正當教務發展之際,日軍入侵陜西,戰亂迫使神學院停辦。
1944年,沈子高在西安基督教青年會做了一次題為“基督教與民主”的演講,由於抨擊了國民黨,而受到國民黨的警告。因此,經過中華聖公會主教院同意,他前往成都的華西神學院任教,直到1946年,此間他依然兼管陜西傳道區之教務。
1944年,沈子高當選為中華聖公會總議會主教院書記。1946年,奉中華聖公會調遣,離開四川回到上海,出任中華聖公會中央神學院院長。1952年,中央神學院聯合到金陵協和神學院,他又隨校遷往南京,擔任該院教授。
沈子高學貫中西,在神學上有很高造詣,一生譯著甚多。他在基督教音樂和藝術方面亦有很大的成就。他倡導神學本色化,主張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相結合。當他創辦景風神學院之時,就將這樣的理念貫穿於教學之中。他以“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中的“景風”一詞,為神學院命名,表達出他對基督教本色化的愿望。他的這一理念也體現在他對藝術及圣樂的追求上。早在1926年,他在南京創辦了圣路加工作室(St. Luke’s Studio),旨在鼓勵中國信徒進行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創作,用國畫及其他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手法描繪基督的聖跡。1930年,他出席了在英國倫敦舉辦的國際基督教藝術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基督徒的藝術作品。
1931年,由中華基督教會倡導,中華聖公會、華北美以美會、華北公理會、華東浸禮會和監理會共同參與,著手編輯統一的聖歌集,名為《普天頌贊》。沈子高被聘為“聯合聖歌編輯委員會”的主要編輯委員,并親自翻譯、修訂了13首聖詩。在該聖歌集512首詩歌中,有72首中國曲調的贊美詩歌。
建國后,沈子高主要從事神學教育工作,曾任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委員,和中國基督教協會委員。1958年,從金陵協和神學院退休后,居於上海。1982年10月辭世,享年87歲。
沈子高夫婦共育有三女一子。兒沈以藩曾擔任中國基督教協會總干事、會長、主教。
歸屬
This article is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from A Dictionary of Asian Christianity, copyright © 2001 by Scott W. Sunquist,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Grand Rapids, Michigan. All rights reserved.
資料來源
- 沈子高,《陜西傳道區概述》,上海:中華聖公會書籍委員會,1938年6月。
- 葛晉卿,“沈子高主教在陜西”,載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安市新城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新城文史資料》第七輯。
- 葛晉卿,“基督教中華聖公會陜西教區史要”,載於《宗教》,1989年第1期(總第十五期),南京大學宗教研究所。
- 沈以藩,“回憶我父親沈子高主教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后的一些事跡”,載於《宗教界在抗日救亡運動中——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四十周年》(《宗教研究通訊》增刊),上海市宗教學會編印,1985年9月。
- 李世崢,“沈子高主教在陜西紀事”,載於《陜西基督教》,2006年第4期(總第14期)。
關於作者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