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tw)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主頁 主頁
Shuck John Lewis

1812 — 1863

叔未士

美國浸信會首位來華宣教士,先後在澳門、香港、廣州和上海宣教16年之久,為美國浸信會在華宣教及建立教會之先驅。

  廣東 , 香港 , 澳門

叔未士(John Lewis Shuck)於1812年9月4日生於弗吉尼亞州的亞歷山大(Alexandria, Virginia)。年少時,在一次佈道大會上,叔未士受感決志,願意終生為主獻上自己。當時他把寫有“獻我一身”的紙條投入大會的奉獻箱裡,當大會工作人員詢問誰人所寫時,他從座位上站起身來,勇敢地回答道:“是我寫的。我沒有錢獻給教會,但我願意把我的身心獻給主。” 他說到做到,自那次佈道會上決志獻身後不久,他就進入美國弗吉尼亞州浸信會神學院(Virginia Baptist Seminary)讀書,接受裝備。畢業後,成為弗州雷蒙特城(Richmond)第一浸信會的宣教士。

1835年,叔未士與何顯理(Henrietta Hall)女士結婚。婚後不久,這對志同道合的年輕夫婦為美國浸聯會所差派,乘坐魯芙爾號船,從波士頓港口啟航,前往遙遠的中國拓荒佈道。當時叔未士年23歲,而何顯理年僅18歲。當時的交通工具十分簡陋,沒有飛機輪船,溝通地中海和紅海的蘇伊士運河尚未開鑿。這對年輕夫婦只能乘坐帆船經行南美,繞道南非好望角進入印度洋,經過七個多月在驚濤駭浪中的顛簸,至1836年4月,他們才到達亞洲的門戶新加坡。

因當時中國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他們一時無法入境,只好在新加坡逗留五個月,一邊學習中文,一邊等待時機。1836年8月29日,他們再次揚帆啟程,向中國進發。經過19天的航行,抵達中國澳門。那時澳門已經由葡萄牙人統治,當地人排外情緒甚烈,加之葡萄牙天主教也排拒基督教新教。所以他們的船雖抵達澳門灣,卻無法靠岸。後來在一個英國人的幫助下,他們才得以上岸,並受到其他宗派的宣教士的接待,得以在澳門居住。抵澳後不到十天,他就和馬禮遜(首位入華英國宣教士)之子馬儒翰同赴廣州考察,無奈時機未到,他只好返回澳門安下身來。這一住就是五年半的時間,在此期間,他們一面繼續學習中文,一面向當地人宣教。不久他們又在自己的居所裡辦學,教養中國兒童。這些學童多是孤苦無依的窮孩子,有的是流落街頭的孤兒,有的是忍飢挨餓,挨打受罵的婢女。叔未士夫婦不辭辛苦地教導他們,其中一個日後成為叔未士的得力助手,他就是楊慶牧師。

1842年,香港割讓給英國。叔未士夫婦遷往香港,於上環百步梯設宏藝書塾傳揚福音。由於經濟上的需要,叔未士只好邊傳道,邊兼任《中華友報》副編輯,並負有督印之責。翌年,他們在香港皇后大道上建立了首個教會,後稱為皇后大道浸信會;其後,相繼在長洲等地建立了三個佈道所和一所教士住宅,並開辦學校。叔未士先後帶領9人信主,成為浸信會在香港的早期會友,這在當時來說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叔未士之妻何顯理女士除了協助教會事工外,十分熱心於基督教教育。對於香港和中國教會來說,她可稱為基督教教育事業的先驅,今日香港的顯理中學就是為了紀念她而設立的。何顯理於1844年3月1日在香港首創一所膳宿學校,隨著入學學生人數逐漸增多,她又增設一所學校。正當教會蓬勃發展之際,何顯理因積勞成疾,不幸於1844年11月27日去世,年僅27歲,遺下兒女五人。死後葬於香港跑馬地墳場。叔師母在世年日雖短,且在港事奉的日子僅兩年多,但她卻是創下了四個第一:她是中國五口通商後首位到港的西婦;她是首位來港且受過神學訓練的女宣教士;她是在港創辦女校的先驅者;她是首位死在香港的宣教士。此後,叔未士除了繁忙的教會工作外,還有兼負父親和母親雙重責任,照顧教育兒女,其艱辛程度可想而知。

1844年冬,叔未士離開香港赴廣州宣教。他與美國浸信會宣教士羅孝全一起在廣州聯興街租了一所房子,設立佈道所。不久,他在澳門時帶領信主並為之施洗的楊慶也來到廣州,協助他傳福音。佈道所曾遭遇火災,但叔未士毫不氣餒,在斷壁殘垣上重新修建房屋,經過一年的努力,終於在中國境內建立起第一個浸信會教會,故稱之為“第一浸信會”。

1845年冬,叔未士偕楊慶去美國,安頓好自己的五個孩子,同時亦為修建新教堂籌款。期間,叔未士與薛士頓女士結婚。1848年,夫婦倆偕楊慶再度來中國。此番來華,他們受美南浸信會的差遣,去上海與晏馬太(Rev. Matthew Yates)夫婦和託弼(Rev. T. W. Tobey)夫婦一起拓荒佈道。當時在上海宣教比在廣州尤為艱難,這六位宣教士協同兩位從廣州帶來的中國助手,在上海老北門建立了第一浸信會。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才得到三位中國人信主,在住所前的池塘裡為他們施洗。1855年,一位姓葉的婦女受洗歸主,成為上海浸信會的第一位女會友。

1851年,叔未士第二任妻子薛士頓亦因病辭世;叔未士自己也因多年辛苦勞累,身體大不如前,只好返回美國。但他仍然心系華人,於1854年在加利福尼亞州的沙加緬度市首創了華僑教會。此後他在這個教會裡辛勤耕耘,帶領16位華人信主。其中有一位名叫黃梅的弟兄,後來繼承叔未士的遺願,回到廣州傳道,並成為一位頗負盛名的牧師。叔未士還創辦了《浸信會日報》,以文字傳揚福音,對旅美華僑貢獻甚大。

叔未士在華僑教會中辛勤工作七年,1861年因病回到故鄉亞歷山大休養。兩年後病情惡化,彌留之際,他對前來探望他的友人說:“我一生的快樂,完全得自於傳揚福音的工作。” 1863年,叔未士息勞歸主,享年51歲。

資料來源

  • 歐陽佐翔著,《前賢景行錄》。香港:浸信會出版社,1984年5月。
  • 網絡相關資料。

關於作者

李亞丁

作為世華中國研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李亞丁博士現擔任《華人基督教史人物辭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執行主任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