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tw)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主頁 主頁
Su enpei

1937 — 1982

蘇恩佩

燃燒生命的文字宣教士,「突破運動」的發起者之一,亦是突破機構的創辦人之一。曾任台灣《校園》雜誌主編,並創辦新加坡《前哨》雜誌,也是《突破》及《突破少年》雜誌的重要創辦者。一生著作豐碩。

  香港 , 台灣

蘇恩佩的一生可分為三個主要時期:香港與美國求學時期 (1937-1966);台灣《校園》及新加坡《前哨》編輯時期 (1966-1973),以及在香港創辦《突破》並面向學生和青少年文字佈道時期 (1973-1982)。

一、香港與美國求學時期 (1937-1966)

蘇恩佩中學就讀於香港英華女校 ,對中西文學興趣濃厚,飽讀世界名著,打下文學根基。也在這期間接觸並接受基督信仰,校長蕭覺真 (Miss V.D.A Silcocks) 和幾位倫敦差會的老師對她信主有頗深的影響。之後考入香港大學卻放棄學位,於羅富國師範學院進修一年,隨後前往荃灣公立小學任教師達6年之久。其後,蘇恩佩因甲狀腺癌發作,被迫停止教學,病情穩定後於1963年赴美國芝加哥慕迪神學院進修。進修期間,她參與當地Missionary Union的東亞小組,負責香港學生福音工作的報導,又擔任當地唐人街的中國教會中級少女團工作。也正是在此期間,她決心獻身亞洲的宣教工作。

1964年,蘇恩佩轉讀美國惠頓學院 (Wheaton College),主修英美文學,並修讀關於聖經與希臘文的科目。同時,她與200多名中國學生和7000多名來自北美及其他國家的大學生參與由國際學生福音團契 (IFES) 所舉辦的宣教大會。

儘管在美國留學,蘇恩佩對自己的國家、民族和文化卻始終保持著熱愛。她說:「到台灣去的感動是來美以後才積成的。在芝加哥我認識許多從台灣來的青年,……開始明白從台灣留美的中國青年知識分子,百分之九十九都要留下來。……我又發現:基督徒的數目還不少,可是真正理解及實行奉獻生活的如鳳毛麟角,漸漸地從友誼和認識中我對台灣有了負擔。」

二、台灣《校園》及新加坡《前哨》編輯時期 (1966-1973)

1966年蘇恩佩在完成美國學業之後抵達台灣,第一件工作是在政大團契的退修會上作一名宣教士的翻譯,之後她參加政大團契,並擔任台灣《校園》雜誌的主編,主要面向台灣的中學生和大學生。她在主編工作之外,也積極參與校園團契的聚會,向學生佈道。

而另一方面,她有感於基督教文字工作的荒涼,故致力於文字事工的發展。她在擔任台灣中原理工學院大學一年級的英文教職之外,還參與政大團契的退修會,擔任學生團契寫作訓練班的導師,培養基督教文字創作人才。這一段時期,在蘇恩佩的努力下,台灣《校園》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革新。當時人認為基督教文字工作只是用來宣傳福音,或局限於教會刊物的寫作,蘇恩佩用她給《校園》寫的數篇文章(包括「廉價的恩典」、「歷史家筆下的基督」、「基督教神學思想簡介」、譯文「若」等),向人展示了文字的力量,吸引了更多年輕的讀者,也使《校園》成為有份量的基督徒知識分子刊物。她還帶出了一批台灣基督徒文字工作的精英,如蘇文峰、吳鯤生、劉良淑、彭懷冰等人。

1970年,因著長期繁重的工作,蘇恩佩積勞成疾,經歷了一段她稱之為「大崩潰」的時期。在這段時期中,她曾有瀕臨死亡的體驗,後經過仔細檢查,證實是甲狀腺癌復發。她在與疾病鬥爭中,仍然不減對生命和信仰的熱誠,期間寫下「只有祝福」與「仍是祝福」兩篇文章。同年年底,在身體康復後,她當即遠赴新加坡神學院旁聽和研讀神學課程,並接受在當地門徒訓練中心的神學訓練。

1972年,她與南洋大學學生萌生創立雜誌之念,《前哨》雜誌遂於該年8月在新加坡創辦發行。《前哨》雜誌專為大專生所設,討論學生對校園、社會和事奉的看法。在創刊號上她寫道:「我們有著沉重的使命感——對我們的時代、我們的社會。我們了解人類心靈最大的需要,是一個方向、一個奉獻的祭壇、一個使他們付上一切而不惜的目標。……在這裡,我們怯怯地、卻是無限懇切地,嘗試著指出生命的定義,詮釋理想和信仰。……我們大膽地承擔起前哨的責任:我們佇立在守望樓,一刻也不容鬆懈;我們站在前線,準備隨時作必要的犧牲。」雖然因著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前哨》雜誌在新加坡未能充分發揮原有的理想,但她在新加坡的經歷和學習使她對於「先知的使命」有了更深的體會,成為她日後在香港工作的動力與方向。

三、香港創辦《突破》並面向學生和青少年文字佈道時期 (1973-1982)

1972年底,因著健康狀態再度惡化,蘇恩佩再次定居香港。那個時代的香港金融與旅遊業蓬勃發展,卻也產生了諸多社會問題,青年一代在急劇變化的社會中迷失和沉淪。在先知使命感的催逼下,蘇恩佩產生出對香港青少年及整個城市的強烈負擔。回港後她當即在新加坡的《前哨》雜誌中發表文章「我能為這個城市做什麼?」,道出她對年輕人的關切和痛心。也正是這樣的負擔與呼召,促成了「突破福音運動」和《突破》雜誌的誕生。

1973年7月,蘇恩佩與簡悅明、陳喜謙、詹維明、錢北斗、蔡元雲夫婦等正式開展籌辦「突破運動」的工作,並受轄於「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 (FES)」的管理之下。此運動的出現,象征著基督徒對社會的關注與承擔。該運動亦強調福音傳播必須深入到社會各個層面,從而打破教會與群眾脫離的局面。蘇恩佩因著對文字的特別負擔而選擇用紙筆作為傳福音給社會的方式,遂有《突破》雜誌的創刊。

1974年第一期《突破》正式出版,創始之初為雙月刊,後因反響熱烈而改為月刊出版。蘇恩佩在創刊號的「突破雋言」中寫道:「突破罪性的枷鎖、現實環境的醜惡、沒有理想的黑暗,還有——物質主義的壓力和誘惑!」傳達了《突破》的信念與精神。這本雜誌創辦的目的,是以文字工作為媒介來關注香港青少年的成長,故而語言不帶任何宗教色彩,並以日常生活為主要題材,引導讀者反省自己的生命狀態,也從中表達對他們的關懷。同時,《突破》雜誌也為青少年提供一個寫作的空間,後期設立寫作訓練班、徵文比賽和創作專欄,培養和發掘文學寫作人才。

《突破》雜誌出版後獲得了相當熱烈的反響,不僅收到讀者和電台的積極反應,也得到了其他媒體的大力支持。於是在1975年開始了商業電台的空中節目,起名為「空中突破」,從而打破了《突破》僅為純文字工作的局限。同時,機構更設立「突破輔導中心」,為青少年提供輔導服務,並擴展影音方面的工作,從各個方面來實現對青少年的關注。諷刺的是,因著與教會傳統宣揚福音方式的不同,許多基督徒對《突破》頗有成見,雜誌的支持者反而多為非信徒。蘇恩佩心中明白,卻也只能感慨。

1977年,蘇恩佩被檢查出患有自律神經系統疾病,被迫放棄《突破》的大部分工作,只負責行政與財務。1978年,她開始關心大學畢業生基督徒的委身問題,因為這些大學生在面對現實壓力時,真正能夠全然向神奉獻者少而又少。蘇恩佩認為大學生們要有效法的對象、有為理想獻身的榜樣,才能在重視物質的社會中立定委身的心志。因此開辦「全職事奉」的聚會,以求幫助畢業生渡過在事奉上遇到困難的時期。

1979年,在《突破》創辦5週年之時,第一期《突破少年》出版,針對15歲以下的青少年,這是出於蘇恩佩對少年的負擔,但當時銷售狀況不盡理想。此時蘇恩佩的病情再度生變,只能轉任為《突破》的顧問編輯,之後擔任出版部工作和發行書籍的監督工作。同年底,她因養病而赴美國紐約與伯萊克修養一個月,期間在當地聯合神學院 (Graduate Theological Union) 與柏克萊太平洋宗教學院 (Pacific School of Religion) 進修和旁聽課程。另外,她為了加深對基督教倫理的認識,造訪不同的神學院,並與數位雜誌主編與出版社發行人交流,藉以了解美國福音派知識分子的心態;她還奔赴吉隆坡的馬來西亞大學參加當地的文字工作研討會,以更有效地實踐她在文字工作上的理念。

80年代蘇恩佩在柏克萊休假時領悟到「簡樸生活」的價值,指出「簡樸生活是我們唯一的出路,我們再沒有別的選擇」,並將這一理念引入當時崇尚物質文明卻心靈空虛的香港社會。這段時期蘇恩佩的身體每況愈下,卻更努力和積極地參與文字工作。1981年7月,她的半自傳體小書《死亡,別狂傲》正式定稿,闡述她的生死觀。

1982年,就在她逝世前三個月,蘇恩佩看到香港教會對社會狀況的麻木與冷漠,也感歎基督徒在世界的潮流中迷失,她迫切地期望教會能夠興起,對這個社會有所擔當。為此她亦想過特別創辦一本雜誌,並言:「假如我還有體力,真希望能為教會辦一份雜誌,就信徒當前所面對的各種切身問題,提供指引、支持和鼓勵;但我實在感到自己時間無多了……。」雖然她的理想未能在有生之年實現,但她在身體狀況極端惡劣之時,仍然筆耕不輟,對社會問題表達關切,其中也包含關於婦女解放等議題。1982年4月11日,蘇恩佩在香港瑪麗醫院因心臟衰竭而離世,年僅45歲。

四、思想和貢獻

蘇恩佩受德國神學家潘霍華影響很深,從她1967年為潘霍華的書《追隨基督》而作「廉價的恩典」一文中可看出,她對潘霍華的信仰闡述深有共鳴。「廉價的恩典是教會的死敵,今天我們必須力爭昂貴的恩典」一語激勵蘇恩佩委身於神的工作,不惜放棄在美國的愛情而奔赴台灣。而在1980年她參與中國當地的門徒訓練後,她亦看到「今日作一個中國女孩子基督徒,是要付上很重的代價」,這也反映出她認定委身基督信仰是需要付上代價的。她的宗教觀受潘霍華的殉道精神影響頗深。

蘇恩佩的宣教方法偏向於間接宣教法,尤其關注將福音帶入社會。她一生提倡普及神學,並指正華人教會所存在的階級問題和信仰與社會脫節的問題,是首位在70年代的香港提出將福音帶入社會的基督徒。她深信可以透過文化來作預工,使福音更深地進入社會。她對於基督教文字的推廣,不僅讓人認識到了文字事工的必要性,也透過著述向許許多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作了美好的見證。她與病痛多年抗爭卻從不放棄的精神,以及她一生事奉主的熱誠,對很多基督徒乃至非信徒的人生觀都產生了影響。她曾說「死,是不難的,活下去才不容易」;「我的生命操管在神的手中,我活到今天,是神讓我多活了,所以我必須用盡我的今天去為神工作」。她這樣對待生命和事奉的態度影響與激勵了許多人。

而蘇恩佩的《突破》雜誌不僅推動了香港的基督教文字創作,也打開了基督教雜誌在非信徒群體中的發展,打破了香港的基督教雜誌只為教會人士而設的局面,她也自言創辦《突破》是她一生中最大的貢獻。她的工作不僅影響了基督教文壇,也對中國青少年的佈道事工有推動作用。

蘇恩佩的一生也促成了之後其他深入社會和關注青少年的福音運動與雜誌,如1983年由蔡元雲和余達心等人創辦的《吶喊》雜誌,就是在蘇恩佩的影響下產生的。而她逝世後所成立的「蘇恩佩基金」,也幫助了不少文字創作和社會福音的工作。

資料來源

  1. 黃倩蘊,《蘇恩佩生平之研究》,香港浸會大學文學士畢業論文,2001年。
  2. 莊祖鯤,「一根蠟燭的自焚——回憶香港奇女子蘇恩佩」,《海外校園》124期,2014年。
  3. 丁怡嘉、蘇文峰,「教會歷史中傑出的女性——燃燒的文字傳教士蘇恩佩」,OC《舉目》官方網站,2020年。
  4. 劉緒端,「完全的委身——蘇恩佩一生的學習」,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105170455/http://www.chinesetheology.com/SLau/CommitmentOfSo.htm,2010年。
  5. 蘇恩佩紀念網誌,https://soyanpui.wordpress.com/
  6. 文蘭芳主編,蘇恩佩著,《黑夜歌唱:蘇恩佩的心靈世界》,香港:突破出版社,1996年。
  7. 李淑潔主編,蘇恩佩著,《蘇恩佩文集》,香港:突破出版社,1987年。

關於作者

金甌

作者系美國加州基督工人神學院碩士班學生,在李亞丁博士指導下撰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