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路熙(Lucy Farrar Soothill)於1856年出生在英國約克郡南奧蘭(Southowram)一個虔誠基督教家庭。其祖父約翰·法勒(John Farrar)曾出任多屆英國循道宗年議會(British Methodist Conference)幹事,並兩度當選為主席;他還編寫過多部聖經字典。父親查爾斯·法勒(Charles Farrar)是石材商人,也是法勒家族企業(John Farrar & Sons Limited)的繼承人之一,並且在本地循道宗教會擔任傳道人。他和妻子馬利亞(Maria)共育有五個兒子,一個女兒;蘇路熙是家中的老四,也是家中唯一的女兒。法勒家族都是虔誠的偕我會教會的信徒,祖上幾代都有人從事牧師工作。基督化的家庭生活對蘇路熙的成長,以及對她以後的宣教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蘇路熙的夫君是英國循道公會傳教士,於1882年受英国偕我会(United Methodist Free Churches, 英国循道公会The Methodist Church之前身)之差遣來華宣教。他於1882年9月從英國啟航,11月2日抵達上海,並於當天轉往寧波;1883年1月10日啟程去溫州,12日到達溫州城西堂。
蘇慧廉抵達中國後,便向英國差會提出結婚申請,很快得到差會批覆。蘇慧廉的心上人就是蘇路熙,在他來中國以前,他們就已經相識相愛。他們生長於同一個地方,兩人的家鄉僅有兩英里之遙。蘇路熙在啟程來華之前收到蘇慧廉發來的一份簡報,其中提到1884年10月4日發生在溫州的“甲申教案”,當天有六所基督教堂和傳教士寓所被暴民燒毀。蘇路熙就是在這種沉重的陰影下,登上了前往中國的輪船。一路上,她還染上嚴重的疾病,險些喪命,虧得有一位前往印度的女傳教士相助,她才得以安抵上海。同年12月16日,蘇慧廉和蘇路熙在上海三一堂(Cathedral of the Holy Trinity)舉行了婚禮,然後他們轉往寧波,在偕我會差會中國總部逗留了兩周之後,乘坐“永寧號”蒸汽船前往溫州。
1885年元旦清晨,輪船在溫州江心嶼靠岸。因為剛剛發生過教案不久,傳教士住所被燒毀,蘇氏夫婦只好在英國駐溫州領事館為他們提供的地方暫住,直到4月城西教堂及傳教士住房建造完工後,他們才搬入位於嘉會里巷的新教堂住所,蘇路熙稱他們的新住所為“白屋”(Whitehouse)。
此後蘇路熙追隨丈夫在溫州開始了新的生活和工作,在家相夫教子,在外協助丈夫拓展宣教工作。她一邊學習溫州話,一邊招聚些附近的女孩子,教她們讀書識字,這就是藝文女學堂的雛形。當課程漸入正軌,漸趨規範後,蘇路熙於1900年在天燈巷創辦了藝文女學堂,並親自主持校務多年,直到有人接替她為止。
蘇氏夫婦共育有兩個孩子,女兒多蘿西 (Dorothea Farrar Soothill) 於1885年11月生於寧波;兒子維克多(Victor Farrar Soothill)於1887年10月出生在溫州前往寧波的船上,故其中文名為“海生”。1892年,蘇路熙帶著兩個孩子返回英國述職,1893年蘇慧廉隨後返英。1894年12月,蘇路熙隨丈夫再來溫州,兩個孩子則留在英國受教育。
1900年3月,蘇慧廉第二次回國休假、述職。期間,中國發生了“庚子教案”,溫州教會遭受逼迫與患難。1901年2月,蘇慧廉隻身從英國啟程返回中國;4月6日抵達溫州。蘇路熙和兩個孩子繼續留在英國。1903年11月,蘇慧廉返回英國看望病中的蘇路熙;1904年6月,他們和女兒多蘿西重新回到溫州。
1907年7月,蘇慧廉應好友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之邀請,偕全家離開溫州赴山西太原,出任山西國立大學堂西齋總教習。蘇路熙離開後,藝文女校停辦。蘇氏夫婦在溫州從事宣教25載,共建立起150余间教会,发展信徒(包括慕道友)近万人。他們同时开辦学校,興建医院造福溫州人民,为温州近代文明的發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911年辛亥革命後,蘇慧廉返回英國,到牛津大學擔任漢學教授。蘇路熙和女兒多蘿西則留居北京,並參與創辦了北京培華女校(Pei-Hua School),此為中國一代才女林徽因的母校。
1926年5月6日,蘇路熙和丈夫、女兒一起回到溫州做懷舊之旅。當他們將要抵達溫州之時,有100多位藝文學校師生代表坐船到甌江口迎接他們。這也是令他們傷感的一次旅行,因為他們昔日傾全力創辦的藝文學堂等事業或已改頭換面,或已成為歷史。
1931年3月25日,蘇路熙在牛津去世,享年75歲。其遺著A Passport to China (《前往中國》) 於1931年在倫敦出版。
蘇路熙的長女多蘿西,中文名福芸,生於寧波,長於溫州。7歲時回英國讀書,1906年入劍橋大學紐海姆學院(Newnham College, Cambridge)攻讀語言專業,1909年畢業;1910年獲倫敦大學教師資格文憑,畢業後再度來華。1911年,她與劍橋校友包哲潔在北京紫禁城邊創辦了培華女校(Pei-Hua School)。
福芸亦為英國知名作家,她的著述頗豐,包括遊記和小說,大部分作品與中國有關,如Two Gentlemen of China(《名門》)、Portrait of a Chinese Lady and Certain of Her Contemporaries(《中國淑女》)、Brave New Chine(《義勇中國》)、The Pool of Ch’ien Lung: A Tale of Modern Peking(《潛龍潭:北平新事》)等。她也曾協助其父整理出多部漢學著述。1913年,福芸與英國駐華領事館官員謝立山爵士(Sir Alexander Hosie)結婚,婚後故冠以夫姓,始叫謝福芸,她是謝立山第二任妻子。謝立山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官,曾駐華多年。他也著有多部有關中國的著述,他對晚清的歷史記錄非常具有研究價值,其所著歷史性作品包括《在中國西南的三年:三入四川、貴州和雲南行記》及《滿洲:人民、資源和近代歷史》等書。
蘇路熙的兒子維克多於1902年從英國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後成為醫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英國軍隊中擔任軍醫;後在東英格蘭諾維奇(Norwich)擔任衛生部門官員。
資料來源
- W. E. Soothill, A Mission in China, London: Oliphant, Anderson & Ferrier, 1907.
- Lucy Soothill: A Passport to China,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1931.
- The Chinese Recorder.
- The Missionary Echo.
- 英國循道公會檔案。
- 沈迦著,《寻找苏慧廉》。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年。
- 舍禾著,《中國的耶路撒冷——溫州基督教歷史》。台北市:宇宙光全人關懷,2015年6月。
關於作者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