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tw)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主頁 主頁
Anderson David

1850 — 1911

孫樂文

美國基督教監理會宣教士,蘇州東吳大學創始人之一、首任校長(1901-1911)。

  美以美會

  江蘇 , 上海

孫樂文(David Laurence Anderson)於1850年2月出生在美國喬治亞州的一個小鎮,父親是個商人。孫樂文早年畢業於弗吉尼亞州的華李大學(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1882年,他與柏樂文(William Hector Park)、藍華德(Walter Russell Lambuth)等人一起,為美國基督教監理會所派,乘船遠赴中國宣教。他先到上海嘉定縣南翔鎮工作,兩年後(1884年)被調往蘇州。1886年11月,監理會中國傳道區首屆年議會在上海舉行,孫樂文成為6名擁有表決權的宣教士之一,並被任命為蘇州教區的長老。在他的帶領下,監理會在蘇州的宣道事業發展迅速。1891年,監理會在蘇州城中心的宮巷建造了禮拜堂“樂群社會堂”,孫樂文出任該堂牧師。

1895年冬,一群年輕的中國知識分子受到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慘敗的刺激,來到樂群社會堂,熱切地要求學習英語和西方知識。於是孫樂文興辦了宮巷中西書院(Kung Hang School),首批學生有25人;到1898年,學生人數已達109人。並且一改以往教會學校只能招收到貧苦兒童的局面,許多富裕家庭的子弟也紛紛前來求學,學生的素質大為提高。

早在1871 年,時值清末光緒年間,國人曹子實(浙江秀山人)作為美國監理會所派之宣教士從美國回國後,由浙江教會介紹來蘇州,會同美國宣教士潘慎文(Alvin Pierson Parker)在蘇州十全街創辦了“存養書院”。後來潘慎文將其遷至天賜莊,1884年改稱為“博習書院”。1899年秋(光緒二十五年),美國監理會籌劃在蘇州創辦一所大學,由美國監理會宣教士林樂知博士(Dr. Young J. Allen)等人在蘇滬募得巨款。1900年春,孫樂文回美國籌備辦學事宜。不久,中國發生義和團事件,宮巷中西書院暫時停辦。是年底,孫樂文返回蘇州。同年,林、孫等人向兩江總督劉坤一申請在天賜莊博習書院舊址的基礎上擴建學堂,劉坤一允準予以購地,並答以“他日行將桃李滿東吳”等語,故以“東吳”為校名,稱“東吳大學堂”,英文校名為Central University of China,直譯為“在華之中央大學堂”,或譯為“中華中央大學”。該校由美國監理公會國外宣道部核準,向田納西州州政府立案,並組成校董會,由林樂知博士任董事長,孫樂文博士被任命為首任校長。辦學宗旨為“註重學業,培養品格,樹立優良學風,提倡服務精神。”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3月20日,宮巷中西書院師生百人遷入擴建的東吳大學堂內。因為東吳大學堂是教會所辦的學校,所以孫樂文校長的辦學基本原則有三條,其中之一就是“我們的教育必須是基督教”的,要讓學生有充分的機會去認識基督教在整個生活中的要旨和意義。在東吳大學堂開設的課程中,“聖道課程”是最重要的必修課程,同時還規定學生禮拜日一定要去教堂作禮拜等。孫樂文還從《聖經•新約》以弗所書第四章第十三節中引“Unto a Full Grown Man”(意為“造就完美的人格”)一句作為校訓,懸掛於校園大門口的上方。

東吳大學堂開辦之初,只有中學班,直到“一千九百又五年,方始教授大學課程,招收大學學生”。並分設文、理科,由預備班而設本科。校舍建設也日益擴展,1909年在“林堂”西南隅建造一幢四層大樓,於1911年建成後命名為“孫堂”,以紀念同年春在上海逝世的孫樂文校長。是時,東吳大學堂已有中西教師19人,其中西國教師7人。大、中學生 225名;畢業生已有五屆14人,計文學士10人,醫學士3人,神學士1人。不久上海中西書院也並入東吳大學堂。辛亥革命後,東吳大學堂改稱為東吳大學,即現在蘇州大學之前身。

資料來源

  • 《蘇大校友》2004年第2期總第二期。
  • 《蘇州大學校史大事紀要》。
  • 網絡相關資料。

關於作者

李亞丁

作為世華中國研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李亞丁博士現擔任《華人基督教史人物辭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執行主任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