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孫名文,幼名帝象,譜名德明,號日新,後改號為逸仙。因旅居日本時自稱為中山樵,故名孫中山。于1866年生于廣東香山縣翠亨村一農民家庭,父母皆信仰傳統民間宗教。年幼時,父母恐其難以成活以至長大成人,故契誼於本村北帝神廟,認北帝神為其誼父,以求得庇祐。
孫中山自年少時即喜愛追求真理,常向母親楊太夫人詢問宇宙及人生的奧祕。1879年,他隨母親去夏威夷檀香山投奔其兄長孫眉。據其自傳所言:“始見輪船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孫眉早年赴檀香山謀生,經多年奮鬥,苦心經營,此時已頗為富有。孫中山到達後不久,被送往英國聖公會所辦的伊奧蘭尼(Iolani School)英文學校讀書。該校不僅辦學嚴謹,而且宗教氣氛濃厚。除一般科目外,還有聖經課程、祈禱會與主日崇拜等。三年下來,孫中山不僅學到語言與文化,而且在校長韋禮士(Alfred Willis)的帶領下,在基督教信仰方面,也奠下良好的基礎。雖然他當時尚未受洗,但每逢主日,他都去聖安德烈教堂(St. Andrew’s Cathedral)去敬拜神。
畢業後,孫中山又入歐湖學院(Oahu College)讀書。1883年,因基督教信仰之故,與兄長發生爭執。孫眉對他熱衷於“洋教”非常不滿,一氣之下,就把他送回中國。回鄉後,孫中山視北帝廟內諸神為偶像、迷信,意慾除之而後快。遂毀壞北帝神一臂膀,並砍斷另一神像的手指。此舉不僅惹怒了鄉人,也為父母所責駡,為同族人所不容。無奈只好背井离乡,远走香港。
到香港後,孫中山進入聖公會的拔萃書室(Diocesan Home)讀書,同時師從於倫敦會區鳳墀長老修習國文,“逸仙”之名即為區長老所起。後經區長老介紹,孫中山結識了美國公理宗剛紀慎會的喜嘉理牧師(Rev. Charles Hager)。一日,喜牧師問及他是否已經信仰基督,孫答:“基督之道,餘固深信,特尚未列名耳”。喜牧師見他信心篤定,遂勸他受洗,孫中山欣然接受。故於1883年冬季在香港必烈者士街剛紀慎教會受洗。據該教會受洗名冊記載,孫中山署名孫日新,其意取自《大學》“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語,又含有“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五章十七節)之意。與他一同受洗的還有其同鄉好友陸皓東,當時署名陸中桂。陸日後對國民革命貢獻很大,是孫中山密友中犧牲於革命的第一人。
此后約二年之久,孫中山居住在教堂二樓,與喜嘉理牧師朝夕相處,除謙卑學道之外,亦熱心參與教會事工,深得嘉牧師讚賞與期許。他曾如此評價孫中山:“向使當日香港或附近之地,設有完善之神學院,俾得入院授以相當之課程。更有人岀資為之輔助,則孫中山先生者,殆必為當代著名之宣教士矣。以其熱忱毅力,必能吸引多數人皈依基督”。雖然孫中山後來走上學醫道路,但他仍與教會保持著密切的關繫,況且學醫之念乃源自於他的基督信仰,目的是濟世救人。
1885年,孫中山考入中央書院(Central College)。但他仍一如既往,每逢主日,前往附近道濟會堂參加崇拜,聆聽王煜初牧師講道。有時還利用假期隨喜嘉理牧師到鄉村去佈道,或發送聖經和福音單張。不久,他先后在廣州博濟醫學院和香港雅麗醫學院學醫,畢業後,利用行醫奔走於革命事業,以實現其救國救民之大志。但他始終持守著基督教信仰。綜其一生,基督信仰對他的思想主張,生命乃至生活影響甚巨,他自己曾見證說:“革命的成功,在于仰賴神的恩助”。
1896年,孫中山倫敦蒙難,被清廷捕快逮捕,擬押送回國處決。在此千鈞一發、九死一生之時,全賴他的老師,香港雅麗醫學院院長康德黎博士的及時营救,方得脫險。康德黎乃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然而若不是在檀香山偶遇康德黎,孫中山就无法知道康德黎即將返回英國的消息,就更無從得知其在倫敦的地址了。這次遇險經歷足見神的奇妙安排與保守。脫險之後,在给其老師區鳳墀長老的親筆信中,孫中山如此描述說:“弟被誘擒於倫敦,牢於清使館,十有餘日,擬將弟捆綁乘夜下船,私運出境。初六、七日内,無人知覺。弟身在牢中,自分必死。此時唯有痛心懺悔,懇切祈禱而已。一連六七日,日夜不絕祈禱,愈祈愈切。至第七日,心中忽然安慰,全無憂色,不期然而然,自云此祈禱有應,蒙神施恩矣。但日夜三四人看守,窗户俱閉,嚴密異常,惟有洋役二人。前已托之傳書,已為所賣,將書交與衙内之人,密事俱俾知之,防範更為加密!而可為傳消息者,終终必賴其人。今蒙上帝施恩,接我祈禱,使我安慰,當必能感动其人,使肯為我傳書,簡地利(康德黎)萬臣两師,他等一聞此事,著力異常,即報捕房,即禀外部。初時尚無人信,捕房以此二人為癲狂者,使館全推並無其事。初報館亦不甚信,迨後彼二人力證其事之不誣,報館始為傳揚,而全國震动,歐洲震动,天下各國亦然。沙侯(首相)行文著即釋放,不然即將使臣人等逐出英境。此十餘日間,使館與北京電報來往不絕。我數十斤肉,任彼千方百計而謀耳。幸天心有意,人謀不藏,雖清勇隂謀,終無我何。弟遭此大故,如浪子還家,亡羊復獲,此皆天父大恩。敬望先生進之以道,常賜教言,俾從神道而入治道,則弟幸甚,蒼生幸甚!”由此可見孫中山信仰之誠篤。
自民國建政之初,孫中山即堅持信仰自由和政教分離的原則,在他寫給美以美會一位朋友的信中說:“政教分立,幾為近世文明國之公例,蓋分立則信教、傳教皆得自由,不特政治上少紛擾之原因,且使教會得發揮其真美之宗旨”。在致其恩师康德黎博士的信中亦說:“吾師為餘事工所獻之忠誠的祈禱,實令心感。餘現正努力謀中國信仰之自由,並預卜此新建之邦,必能使基督聖道,日見興旺,此則堪以告慰者也”。在1924年中國基督教青年會25週年慶祝大會上,孫中山在致詞中說:“教會之入中國,既開闢中國之風氣,啓發人民之思想,使吾人卒能擺脫異族之羈絆,正如摩西之領以色列人岀埃及”。
1925年3月31日,孫中山在彌留之際,對當時圍繞其病榻之家人摯友,留下遺言說:“我是一個基督徒,受上帝之命,來與罪惡之魔宣戰。我死了,也要人知道我是一個基督徒”。其子孫科亦在家書中證實:“父离世前一日,自證我本基督徒,與魔鬼奮鬥四十餘年,爾等亦當如是奮鬥,更當信仰上帝”。孫中山能至死不渝,見證主道,從中可見其信仰之真誠。
當代一位歷史家如此評價其豐富多彩的一生:“(孫中山)因基督而學醫,因學醫而‘革命’……。 基督、醫生、革命,三者對他的生涯與轉變,有著密切的連鎖關繫 ……。 (他)不忘基督的信仰,不失西醫的所守,不放鬆‘革命尚未成功’的殷切囑咐。這些交互性的表現,正是這位偉大人物的最佳寫照。”
歸屬
The first two parts of this entry are a mostly a composite of two articles, both with permission: “Sun Yat-sen,” by the China Group, in the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edited by Gerald Anderson, and “Sun Yat-sen 孫中山” from the Chinese page of this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資料來源
- 查時傑,《中國基督教人物小傳》,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83年。
- 謝頌羔編,《孫總理與基督教》,上海:廣學會,1937年。
- 吳相湘,《孫逸仙先生――中華民國國父》(第一冊),臺北文星書店,民國五十四年十一月。
- 《孫逸仙先生傳》(上、下),臺灣:遠東圖書公司,1982年,11,12。
- 莊政,《國父生平與志業》,臺灣:中央日報岀版部,民國七十一年五月。
- 鄔昆如,《國父的宗教信仰》,近代中國雙月刊(第二十一期),臺北:中國革命黨黨史會。
- 羅香林,《國父的高明光大》,臺北:文星書店,民國五十四年十一月。
- 王正中編,《國父宗教信仰》,臺灣:浸宣岀版社,民國六十五年三月。
- 馮自由,“孫總理信奉耶穌教之經過”,《革命逸史》(第二集),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年九月。
- 劉廷芳,“孫中山的貢獻”《生命月刊》(5-6),1925年3月。
- “中華基督徒與孫中山”《生命月刊》(5-6),1925年6月。
關於作者
作為世華中國研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李亞丁博士現擔任《華人基督教史人物辭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執行主任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