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tw)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主頁 主頁
Tang Guoan

1858 — 1913

唐國安

清末民初時期著名基督徒社會活動家、外交家和教育家;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

  清華大學 , 清華大學

  北京 , 廣東 , 上海

唐國安,字介臣,1858年10月出生於廣東澳門附近唐氏家族的村莊一個基督教家庭裏。1873年,當身爲中國留美教育使團副使的容閎回到廣東招募學生赴美讀書時,唐國安應召成爲第二批留美幼童之一,被送往美國讀書。他先在康涅狄格州的寄宿家庭裏接受了家庭式的小學教育,然後進入麻塞諸塞州北安普敦(North Hampton)的公立學校學習。1879年,唐國安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中學學業,進入菲利普艾斯特高中(Phillips Exeter Academy)的大學預科班。

雖然中國留美教育使團的監督禁止留學生們參加教會活動,並要求他們定期接受孔孟之道的教育。唐國安和另外二十多位學生,還是接受了基督教信仰,成爲基督徒。他們還創辦一個“復興社”,彼此鼓勵和支持。唐國安在這個團體中擔任秘書。這段經歷使他認識到,中國未來發展的核心是道德的改革,而不僅僅是科學和人文藝術的發展。

1880年,唐國安進入耶魯大學讀書,第一年就贏得拉丁語作文獎;而且他品學兼優,正直善良。可惜的是,僅一年後,他在耶魯的學業就被迫中斷,因爲清政府決定撤回中國留美教育使團,勒令所有學生迅速回國。當時,大部分學生才剛剛進入大學。

留學生們回國後,非但不被重用,反而在政治上背著叛國的嫌疑,在文化上被視爲異化的中國人。而清朝政府嚴重的腐敗和濫用權力,也讓這些飽受西方先進文化熏陶的學生們深感震驚。唐國安和其他學生一樣,艱難地在社會中尋找自己的位置,曾先後在幾家外國公司和美國領事館中擔任翻譯和秘書。

唐國安的父親是一位貧苦農民,在他留美期間就已過世。歸國幾年後,母親也去世了,所以唐國安定期拿出部分收入來供養家人。1884年,唐國安與香港的一位姑娘結婚。婚後,他們沒有孩子,收養了侄子唐寶森。

1890至1898年期間,唐國安擔任開平礦務局的英語秘書和總經理助理,該礦是在近代洋務運動的主要人物之一李鴻章的支援下創辦的。1899年,唐國安奉調前往遼寧,擔任京奉鐵路的職工總管。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唐國安被迫到南方躲避期間,投身於香港商業界。 1901年前後,他協助中國基督教青年會的負責人弗萊徹·布洛克曼(Fletcher Brockman)建立了香港基督教青年會,並擔任董事會主席。

1903-1907年,唐國安住在上海,擔任粵漢鐵路局的財物總監,然後又回到京奉鐵路局。此外,他還在上海青年會擔任財物和管委會成員,並且從事寫作和文字編輯工作。1907年春天,他當選爲第五屆全國青年會管委會的成員。

唐國安除從事商業活動外,也是國內知名的作家和演說家,積極倡導道德和社會改革。他在一系列開創性的活動中,與另一位耶魯大學的畢業生顔惠慶聯手合作。顔惠慶於1900年回國,在聖約翰學院任教。兩人的家族在上海都有相當的影響力,唐家是在商業界,顔家是在文化界。唐國安的堂兄唐紹儀是怡和洋行的總經理;而顔惠慶的父親顔永京牧師是聖約翰學院的第一任院長。

唐國安加入上海“天足會”,極力反對婦女纏足;成爲耶魯大學校友會城市分會的會長;並在耶魯大學畢業生李登輝創立的寰球中國學生會擔任董事會成員,爲該機構創辦的雜誌撰寫文章。這位李登輝曾擔任復旦大學的教務長、校長。

1904年,唐國安、顔惠慶等人,開始爲青年會在全國發行的雙語報紙撰寫英文稿件。同時還參與《南方報》英文專欄的寫作。他們的文章在英文讀者群中有相當的影響,甚至被外國報刊所轉載。他們不畏權勢、口誅筆伐,從而在國人,以及外國人中贏得很大的名望和尊敬。有人這樣評價說:“他們兩人用優美的語言,表達了公正的看法。……唐國安以正直的心靈,渴望社會的公義,公開譴責不公義的事情,毫不畏懼。” 1

1905年,唐國安發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對基督教在中國的宣教工作提出了建設性的批評意見。這些短文反映了他堅定的基督教信仰,以及這種信仰所賦予他的強烈的道德和社會正義感。1905年初,唐國安爲《教務雜誌》(Chinese Recorder)撰文,明確指出中國教會領袖們所面臨的困難。他與許多中國教會領袖建立了親密的關係,並對他們爲中國社會所作的貢獻,包括慈善工作、禁止纏足、抵制鴉片等,滿懷崇敬。他更將顔永京牧師視其爲自己的榜樣和導師。

唐國安嚴厲譴責鴉片貿易:“鴉片貿易是最爲嚴重的錯誤,違背了公義的原則,……停止鴉片貿易,對於英國來說不過是損失幾百萬英鎊而已,但是因爲這一點錢,就讓幾千萬中華兒女拒絕基督教,失去今生的快樂平安和將來的永生,孰重孰輕還不清楚嗎?”

唐國安呼籲西方傳教士重視中國的教育問題,主張多建基督教學校,特別是女子學校;更大範圍地發行高層次的基督教出版物;加大力度培訓年輕的中國基督徒領袖、牧師、教師和作家。他希望通過這些方式,在未來的十年裏,使中國社會和教會有更大的改觀。

1907年,唐國安進入清朝政府的外交部門,擔任外務部司員,兼管京奉鐵路。此後,他與幾位當年同期赴美的留學生一道工作,致力於他們的改革目標——使中國恢復完整的主權,終止外國勢力在華的霸權。當時袁世凱擔任外交大臣,爲抵制外國勢力,防止中國被進一步瓜分,袁世凱廣爲招募和重用那些曾經在西方和日本留過學的精英分子。唐國安的堂兄唐紹儀長期擔任袁世凱的助理,他幫助袁世凱廣攬精英,先後招募了唐國安、梁敦彥和顔惠慶等人,梁和顔後來都曾擔任過外交大臣。不久,這些年輕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外交官在國際上開始享有盛譽,他們的開放態度與行事方法與朝廷裏那些昏庸、腐朽的官僚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袁世凱當時的外交策略是“以夷制夷”,試圖通過獲得美國的支援,對抗歐洲、俄國和日本。唐國安時常在袁世凱的外交會晤中擔任翻譯。1908年,美國艦隊應邀訪問中國時,唐國安擔任清政府接待團的翻譯和顧問。不久,唐國安參與了袁世凱和唐紹儀的兩項工作:第一,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與美國聯合,加強國際性合作,制止鴉片貿易;第二,重新共同啓動派遣中國留學生赴美深造的項目,這與當年幼童留美已有近三十年之隔。

1909年2月,中美兩國政府聯合舉辦的首屆“萬國禁煙大會”在上海舉行,會期一個月,共有13個國家派代表參加,會議議題是共同商討如何中止鴉片貿易。美國主教查爾斯·布蘭特(Charles Brent)先生代表美國出席了會議。唐國安作爲中方代表和發言人,在這次大會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這是中國第一次以平等的地位和簽署國的資格參加國際會議。這次會議對中國的未來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唐國安用標準的英語,詳細報告了清政府在禁止鴉片的銷售和使用方面所做的努力,讓與會的各國代表感受到壓力。在這份報告中,唐國安突出強調了鴉片給中國經濟、社會和道德所造成的嚴重傷害和沈重負擔。他也迫切希望得到更多國家的理解和支持。唐國安還代表中國政府,向一些在禁煙方面做出貢獻的外國人表示感謝,其中包括英國基督徒議員沙夫茨伯裏伯爵(Shaftesbury)先生,以及在中國宣教界的領銜人物,著名宣教機構“中國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的戴德生(Hudson Taylor)牧師及其妹夫海班明(Benjamin Broomhall)先生。因爲在過去的三十多年中,戴德生鼓勵那些在印度和中國的宣教士遊說英國議會,在英國皇家鴉片問題聽證會面前作證,在全世界範圍內建立抵制鴉片貿易、立法禁止鴉片使用的共識。海班明先生是禁煙協會的管理層成員,他利用宣教機構的媒體,讓英國社會感到羞愧,激發他們反對這種污染每位英國公民靈魂的罪惡貿易。1894年,海班明先生邀請上海的顔永京牧師前往英國,在52個城市中巡迴演講,見證鴉片對中國社會和家庭所造成的破壞,給英國聽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還在皇家法庭上爲此作證。宣教機構還不斷使用統計資料和醫療宣教士們在中國的見證,來反駁當時那些認爲鴉片可以作爲藥材、其副作用不會給人造成傷害的理論。

唐國安堅定的原則和雄辯的口才贏得了高度的尊敬,他的講話被譯成多種文字廣泛發行,他的觀點在歐洲,特別是在英國獲得了公衆普遍的支持。這也使得英國政府能夠趁機採取實質性的行動,限制鴉片貿易,兌現曾經許下的諾言。唐國安的演講“打響了中國禁煙運動的第一槍,標誌著中國政府向世界宣告徹底禁除‘鴉片咒詛’的決心。” 2 中國政府採取強大的行動,並在1906-1909年期間進行外交努力,從而形成一場禁煙運動。1911年,中英兩國正式簽署了禁煙條約。萬國禁煙會議之後,唐國安任職中國駐美國的留學辦公室,負責由教育部和外交部聯合舉辦的中美兩國政府支持的中國學生留學項目,從此將注意力轉向了教育領域。這個項目的資金來自於清朝政府支付給美國的庚子賠款。1909年12月,唐國安作爲中國外務部的代表,陪同第一批47位男學生前往美國接受高等教育。在漫長的旅程中,他經常與同學們聊天,向他們講述自己在19世紀70年代留學美國的經歷,鼓勵他們融入美國的大學生活。護送第一批學生到美國後,唐國安回國,官封五品。1910年,他又護送第二批留學生,並在美國逗留了一段時間,安排學生住宿事宜。

在接下來的幾年裏,唐國安投身於禁煙運動和建立一所大學這兩項重要的工作中。他參與建立了“清華國立高中學堂”,作爲留學美國的預備學校。1909年學堂開學,招收了468位學生。8月,唐國安成爲學堂的校長助理,承擔主要的管理責任。

1911年12月至1912年1月,唐國安作爲鴉片貿易問題的中方代表參加了海牙禁煙會議。這次會議産生了第一個針對麻醉類物品貿易的國際法——《國際鴉片公約》。英國議會也終於決定終止在世界範圍內的鴉片貿易。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清華學校被關閉半年之久。1912年5月,清華學校重新恢復教學活動,唐國安成爲清華學校的第一任校長;周詒春出任分管教學工作的副校長(後來繼任校長),唐國安的外甥唐孟倫分管行政工作。儘管清華學校是非宗教性大學,課程設置以科學和技術知識爲主,唐國安卻爲學生設立了高標準的道德要求,學校的教職員工大部分是基督徒。1913年初,唐國安從那些歸國的留學生當中,招募了一批高素質的人才從事清華的工作,在學校的教學、組織、資金募集和校園擴建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最後,由於他的心臟病持續惡化,遂辭去院長的職務,推薦副院長周詒春來接替他。1913年8月22日,唐國安因心臟病去世,年僅55歲。

唐國安具有開放的頭腦和寬廣的胸懷,拒絕官僚作風,倍受師生們的尊敬和愛戴。清華的首批畢業生、著名的教育家陳和勤先生回憶說:“作爲一名基督徒,他對人真誠,工作熱情,將學生視爲兄弟,同事視爲朋友。……他的離世,讓我們感到悲傷,就像失去了一位慈父。” 3 無疑,唐國安在清華校史中留下深遠的影響。

此外,唐氏家族還享有“五代清華家族”的盛譽。第二代是唐國安的外甥唐孟倫,於1909年加入清華。第三代是唐孟倫的外甥唐貫方,於1921年被介紹到清華,在圖書館工作。第四代有兩位成員加入了清華:唐貫方的女兒唐紹珍,1947年後在圖書館工作;兒子唐紹明,從清華畢業並留校任教8年,後來又任國家圖書館副館長6年,亦曾從事過對唐國安的研究。第五代是唐紹珍的兒媳婦王琦頻,至今仍在清華大學圖書館工作。

唐國安對國家的貢獻與影響非凡。出於對上帝、對家庭和祖國的熱愛,他對中國鐵路和海運事業的發展、鴉片貿易活動的終止、主權的恢復以及現代教育的建立,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歸屬

Photo: The Chinese Students' Monthly (December 1909). Courtesy of Center for Research Libraries, Chicago, Illinois. [cropped]

腳注

  1. Lu Yin, 《唐介臣》“Tang Jiechen.”
  2. 《唐介臣先生的晚年》[D. Y. Lin, “The Late Mr. Tong Kai-Chen,” 44–45.]
  3. Jessie Gregory Lutz, 《中國與基督教大學:1850-1950》[China and the Christian Colleges 1850–1950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1), 72–73. The Chinese Students’ Monthly (January 1913) reported on the sixth national YMCA convention in Beijing, December 12–15, 1912.
  4. On the history of the Asian games, see Sadec.com, “Asian Games History,” http://www.sadec.com/Asiad98/asiad2.html]

資料來源

  • Carol Lee Hamrin, "Tang Guo'an: Pioneering China's Rights Recovery Movement," Carol Lee Hamrin, ed., with Stacey Bieler, Salt and Light: Lives of Faith that Shaped Modern China(Eugene, OR., Wipf and Stock Publishers, Pickwick Publications, 2008).

關於作者

李亞丁

作为世华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亚丁博士现担任《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执行主任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