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  — 1958

德本康

Matilda Calder Thurston

北美長老會傳教士;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創始人之一,首任校長。

德本康(Matilda Calder Thurston)夫人于1875年5月16日生于美国康乃狄格州的哈特福德郡(Hartford,Connecticut)。她本名马提拉·柯(Matila S. Calder),父亲是早年移民美国的苏格兰人,是虔诚的清教徒。母亲具有苏格兰-爱尔兰血统。受家庭影响,德本康夫人13岁便受洗入教,童年时喜欢玩开办学校的游戏,渴望做一个小学教员。17岁从哈特福德郡公立高中毕业后,进入麻塞诸塞州的蒙特霍利女子大学(Mt. Holyoke College)学习。该校学生多以宣教为己任,但那时她对海外传教并不感兴趣,而是热衷于天文学。1896年毕业后,她决定履行宣教使命,向教会提出到海外宣教的要求。

在康乃狄格州Middletown的高中教了四年书后,教会派她到土耳其Marash学院任教,临行前结识了耶鲁大学的学生劳伦斯·德本康(Rev. Lawrence Thurston),他当时是学生立志海外宣教运动的成员,雅礼差会主要创始人之一。1902年9月,马提拉·柯结束海外宣教工作回到美国,并与德本康完婚(此后称德本康夫人)。10月受雅礼差会派遣,一同到中国传教。在中国雅礼传教团(Yale-in-China Mission)任职,成为该团最早成员。但不幸在1903年暑期,德本康罹患肺结核,不得不回到美国就医,次年在加利福尼亚州去世。德本康夫人为减少丧夫之痛便更加努力工作,1904-1906年,她担任学生立志海外宣教运动的秘书;1906-1911年,她又被派到中国湖南长沙的湘雅医学院教书,并协助医务工作,1911年回国。她本以为自己没有机会再回中国,但在长江流域拟成立女子大学的计划,则完全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由于德本康夫人具有良好的大学背景,丰富的生活阅历,特别与美国教会大学有著密切而广泛的联系,经北美长老会外国差会部研究决定,派她到中国南京参加筹备建校工作。1913年9月20日,德本康夫人到达南京后,一边学习中文,一边在长老会的明德女中上课,同时参加女子大学的筹划工作。在11月4日召开的筹委会上一致同意北美长老会的推荐,确定任命德本康夫人为即将建立的女子大学校长,并暂租南京绣花巷李鸿章花园故址为校址。正式开学时连德本康夫人在内,只有四位外籍教师,两位华人教师和八名学生。1919年第一届学生毕业时,她向美国托事部力荐她们中最优秀的吴贻芳留校任教。

自1913年筹建“金女大”时起,德本康夫人主持校务15年。在12年的校长生涯中,她为学校创建、筹募经费(南北美浸礼会、基督会、南北美以美会、监理会,以及北美长老会某董事部分别捐助一万美元为建校用,还承诺每年提供不少于600美元为常年的一半开支经费)和规划完工耗费了许多精力,在建立教学秩序和扩大规模等方面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同时还要给学生上课。她教过圣经课、天文课、大学代数、三角、几何等课程;还负责学校人事、财务与文书报表等工作,甚至指挥合唱团,所以她被戏称为“Jack of all trades”(三脚猫)。

1921年9月-1922年3月,德本康夫人参加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会(Association of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对整个中国基督教高等教育状况的调查,为后来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教育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当年“金女大”图书馆无法保证有好的翻译书籍供应,故原始资料比译本更有价值,也更准确,故此在中文应用课本出现之前,能够使用英文读书就显得格外有利。虽然当时社会上有两种观点:一是若高校英文水平太低就会被人批评,甚至因此连大学的资格也要受到挑战;另一方面,社会上也有人批评“金女大”几乎所有的课程和参考书都是英文的,此种现象不妥,甚至认为学习英语无用。但“金女大”则坚持学习英语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从课程设置来看,“金女大”对中国文化科目还是比较重视的,不断增加中文课程。学校创立之际就规定文理两科学生在四年学程内要学习中国古典著作,毕业前必须修完20学分的国文课程,是所有科目中学分要求最高的。1925-1926年度,学校藏书总计11246册,其中中文书籍6418册,英文书籍4828册,从中可见,中英文书籍的比例较为合理,基本保持了平衡。当时中国许多高校崇尚西学,但“金女大”非但不贬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相反,其办学理想是国学科目一定要有高水准。“金女大”的建筑风格正反映了这一努力。

“金女大”定“厚生”(Abundant Life)为校训,其理念取材于圣经约翰福音第十章中耶稣所说的话:“我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我来了,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这即是“施比受更为有福”的精神。德本康夫人对此专门诠释说:“‘厚生’就是在各方面得到至善至美的发展。在多项发展中,学生人格的塑造,基督生命的培育至为重要。获取丰盛生命的学生才懂得为人类社会多做贡献。” 学校以“厚生”为目标教导学生,并在学校生活的多方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朝此方向努力。校训“厚生”是“金女大”人精神的源泉。

1928年11月,德本康夫人主动辞去校长职务。在“金女大”举行的新任校长就职典礼上,德本康夫人将她办公室的印章和一把金钥匙交给校董会董事长徐亦蓁。徐亦蓁又代表校董会将它们交给中国人校长吴贻芳,此举标志著“金女大”在本土化过程中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实质性一步。德本康夫人此后不再插手校务,而是以顾问、兼职教师,以及建筑监督人的身份继续勤恳地为“金女大”服务。她在辞职演说中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所活跃著基督教精神,以基督教进行管理的女子大学。大学应该保持高水准的教育,提高社会效率,促进精神发展与最高人格。”

1943年,德本康夫人乘 Gripsholm 号轮船回国,住在麻塞诸塞州的 Auburndale, 直到1958年去世。

歸屬

This article is reprinted from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copyright (c) 1998 Gerald H. Anderson, by permission of The Gale Group;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Grand Rapids, Michiga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作者

誠榮慈

作者系金陵女子大學校友,現居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