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  — 1982

王恒心

江蘇省基督教名牧,徐州第一位中國牧師。

王恒心於1894年生於江蘇銅山縣黃集鄉一個農民家庭。自幼勤學,只因家境貧寒,無力支付學費,無法入學。直到1910年經外籍牧師推薦到徐州培心書院免費就讀。該校系美國傳教士葛馬可於1894年創辦。在培心書院讀書期間,王恒心受洗成爲基督徒。1914年,從培心書院舊制中學畢業後,王恒心被派至徐州東南的袁家窪教會小學任教。1916年入金陵神學院深造,1920年畢業回徐州。1921年,他被按立爲徐州西關(原牌坊街教堂,現淮海西路基督教堂)教堂牧師,成爲徐州基督教會的第一位中國籍牧師,時年二十七歲。西關教堂歷來因其會友人數之多、人文歷史之厚重在徐州乃至江蘇頗有知名度。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基督教界興起基督教本色化運動,迫切要求建立獨立自主的教會系統,尋求中國優秀文化傳統資源的聖化,使基督教教義與中國文化相融合。王恒心牧師對此有一定程度上的認同,這從他1924年發表於《中國基督教會年鑒》第七期題爲“徐州基督教長老會概略”的文章裏可以看出。文中提到“徐州教會就整體而言,現在仍舊是個西差會式的教會,因爲一切醫藥、教育、産業等主要事務,統由西差會調度管理,華人不得過問;而且從前的教友對於教會沒有什麽責任心,凡教會中所有的設施計劃,一切皆聽西差會安排處理,自己毫不聞問。” 字裏行間流露出他對徐州教會事業一切皆受外國差會控制的局面的不滿,希望中國人能在教會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1927年,在外籍宣教士撤離的特殊時期,徐州城鄉各教堂的中國教牧人員成立了“徐州基督教城鄉佈道促進會”,王恒心當選爲會長,並且出任正心女校代理校長。正心女校原爲美國宣教士夏洛特·湯姆森與妹妹瑪麗·湯姆森於1910年所創辦的“桃李女學堂”,1913年更名爲“正心女校”。1928年7月,爲恢復被軍隊佔用的正心女校校舍,王恒心曾前往南京與國民政府交涉。他熱心於教育事業,曾先後擔任培正中學校長、培真中學校長,爲當地教育事業作出過卓越貢獻。

1932年,當王恒心被推上培正中學校長職位時,辦學困難重重,辦學資金等物質條件嚴重匱乏。爲解決校舍問題,他向差會提出租借校舍辦學,卻遭到某些外國宣教士的否決。後來他在黃集借用一教堂、租用兩處客店和數間民房辦學。著名音樂家、抗日名士馬可就是從培正中學投筆從戎的。徐州淪陷時,學校被迫停辦。王恒心於1942年假原培正中學一隅,繼續辦學,爲蒙蔽日寇起見,命名“培真”中學。因“正”與“真”的羅馬字母拼音相近,“培真”就是“培正”的化身。培真中學成爲當時徐州市區僅有的三所中等學校之一,另兩所是徐州市立中學和私立昕昕中學。王恒心以堅強的信仰及其對教育事業的熱誠,在艱難與危機中尋求突破與發展,在培正中學、培真中學任校長職近二十年,直至1952年卸任。  

1938年,日軍攻佔徐州前夕,王恒心與美國諾福克長老會宣教士彭永恩(弗蘭克·奧古斯塔斯·布朗)夫婦,將位於王陵路57號的傳教士住所與女子聖經學院以及西關基督教堂等處設立爲難民保護區,在徐州淪陷時期,救助了3000余名徐州婦女兒童,最高峰時達到4300人。 

1939年5月7日午夜,徐州日軍軍警詭稱基督教會內部設有“抗日救國會”,將王恒心牧師等17人逮捕,並進行嚴刑拷打。彭永恩夫婦利用休假期間,乘船經過神戶,直接與日本負責國外事務的高級官員進行交涉,終使被逮捕的17人全部獲釋,所有的罪名都不了了之。

1948年12月1日,徐州解放。徐州基督醫院由醫院董事會主持工作,王恒心任董事長,直至1951年7月該院被人民政府正式接辦。該院系美國宣教士葛馬可之妻葛璧璽於1897年開辦的福音診所(後稱“坤維醫院”)與美國傳教士慕庚楊於1900年開辦的“博濟醫院”合併而成的。現今更名爲“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

王恒心牧師在建國前還曾先後擔任長老會江北區會主席、中華基督教徐州區會主席、蘇淮中華基督教大會主席、中華基督教江淮大會主席、中華基督教會全國總會常務理事、以及淮海省基督教聯合會會長等職。建國後曾先後當選爲徐州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任委員、名譽主任;江蘇省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一、二、三屆常務委員;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一、二屆委員。徐州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第一、二屆代表;徐州市政協第一屆委員會委員、第二屆委員會委員和常務委員。

王恒心牧師一生侍主忠勤,盡心盡職,服務江蘇教會長達60年之久。於1982年辭世安息,享年88歲。

資料來源

  • 徐州基督教兩會檔案資料。
  • 曹良質:《抗日戰爭中徐州師生反日愛國鬥爭記》,江蘇民革網,2009年。
  • 喬治·湯姆森·布朗:《遺産——傳教士弗蘭克·奧古斯塔斯·布朗在中國》。
  • 相關網路資料。

關於作者

黃幸平

神學院畢業,現在安徽宿州從事教會及神學培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