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虹玉是美國聖公會在華最早施洗的信徒和最早被按立的華人牧師之一,與黃光彩、顏永京并稱為美國聖公會的三位華人先驅。三人均對聖公會在中國的建立,以及中國教會本色化作出過突出的貢獻。吳虹玉又因其在美國當過九年印刷工人,以及作為聯邦軍隊的一名士兵參加過美國南北戰爭的經歷而更富於傳奇色彩。但多少年來吳虹玉不平凡的一生卻鮮為人知。
吳虹玉於1834年8月7日出生於江蘇常州陽湖縣庵頭村的一個農民家庭。9歲入鄉塾念書,13歲到上海入讀聖公會在上海城內王家碼頭學堂。該學堂為美國聖公會中國布道區第一位主教文惠廉(Bishop W. J. Boone)於1846年2月所創。吳入學時,須與教會訂約,讀滿十年方可離校,因教會擔心學生略通英文便去商界謀職。學堂為宣教所設,故具有濃厚的宗教氣氛。吳虹玉入學後便對基督教產生興趣,第二年便決志信主,由文主教施洗成為基督徒。
1854年3月31日,受美國總統派遣,美國海軍軍官佩里在日本簽訂神奈川條約之后,率艦隊之一薩斯奎哈納號(Susquehanna)順訪上海,艦上軍官常到聖公會教堂做禮拜。時入校已7年的吳虹玉得知美艦不久將返國,遂萌發在艦上以工代酬隨艦游美之志。獲準。1854年夏,吳告別母校,隨美艦駛出吳淞口。在艦上吳被指派給軍醫馬塞史密斯(J. S. Messersmith)當侍應生。在太平洋上航行8個月後,於1855年3月抵達費城軍港。爾后,軍醫帶吳到他老家賓夕法尼亞州的蘭卡斯特鎮。作為聖公會的教友,吳虹玉常去當地圣雅各堂做禮拜。他無意去教會學校讀書,而是到一家報館學習印刷。居美9年,於1860年6月22日入美籍,成為美國內戰前少有的幾位華裔公民之一。
吳虹玉入籍二年后,美國內戰爆發。1863年南軍進犯賓州,吳應州長號召應征入伍,成為美國內戰中唯一的一名華裔士兵。雖然他在軍中服役僅48天,軍旅經歷仍給吳留下深刻的印象。
1864年2月,吳虹玉搭乘“九江號”輪船返華,5月17日船抵達上海。在美國的9年生活已在吳身上留下明顯的烙印。他不僅西裝革履,對本國語言也頗生疏,顯得與國人格格不入,以至于韋廉臣(C. M. Williams)主教告誡他:“更有一事,我敢提出者,即君當多用功國文,尤須注意作文,則可助君講道,更望君改衣中服,則易使人親近也。”
吳虹玉參與教會事奉,最初是在北唐家弄的聖公會老閘分堂,除了在該堂講道并管理男、女小學各一所外,吳還受命為湯藹禮(E. H. Thomson)牧師助理,隨其外出傳道。1873年吳虹玉被按立為會吏,1880年5月升任會長。吳的教牧生涯不久便與教會的醫院事工結下了不解之緣。1866年湯牧師與吳虹玉用費城希爾夫人的捐款一百美元開設了兩間小屋的醫局,並請美國浸禮會傳教醫師瑪高溫(Daniel J. MacGowan)義務前來診病開藥方,由吳照方配藥。不到半年,醫局便門庭若市,前來就診者每周不下數百人。於是教會籌款擴建病房11間,設有床位24張。擴建后取名同仁,瑪醫師為主任,吳為助理。醫局發展成同仁醫院是1880年的事,經吳努力募捐,同仁醫院新樓由在滬粵商李秋萍捐銀萬余元建成,院事由文主教長子文恒理(H. W. Boone)醫生主持。吳虹玉前后與同仁醫院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關系,其中前8年全職辦理院務,后來則因教會工作改為兼職。在同仁醫院8年的工作經歷對吳后半生有很大影響。他不但掌握了基本的醫療技術,而且還逐步發展出自己的醫療傳教的理論。他認為,中國是基督教傳教最困難的地區,因為傳統的儒、釋、道根深蒂固。中國人過于實際,平時不信什么宗教,但一旦有災病,就可能什么都信。因此,教會的醫療事工“極切合國人務實的心理”。在吳看來,中國的基督徒,十有八九是所謂“病床頭的奉教者”,在每一個新傳教點,治病救人均是教會“打動人心的最有效的手段”。
1873年被按立會吏后,吳虹玉被韋主教派駐江灣,在江灣教堂任職十二年。吳根據當時需要設藥局,特別是種痘防天花,使教會在當地聲譽日增。在江灣以北五里三汀溝的鄉民,聞知基督教及吳的醫術,就請吳前去設堂布道看病。於是吳于1874年到三汀溝設堂,第二年就有33人受洗,一年中收治病人上百人。1879 年建成聖士提反堂,該堂的建立實為中國聖公會自養的發軔。1881 年吳在給主教的報告中稱種痘“是將各階層男女吸引到我們宣講所的最好的方式之一”。他建議傳教士應該掌握些醫藥知識,尤其是種痘的知識,以便以此接近當地百姓。
利用鄉塾傳道是吳虹玉的另一項“發明”。在三汀溝時吳發現鄉間塾師如給津貼,愿在他們的學堂里教授基督課本,并允許教會入塾講道。於是他便通過此種方式使許多鄉塾“實際上成為遍布鄉里的講堂”。1879年,教會在三汀溝里共津貼了12所鄉塾,每月費用為28元,這遠比教會自辦學校經濟多了。
吳虹玉的事工并非都一帆風順。1882年吳被派到江蘇太倉籌建教堂。吳經一米商介紹,於城中購得一宅欲作宣道所。不料,當地士紳聞之群起反對,上告縣署。第二日深夜,吳即被傳入縣署。在堂上圍觀的士紳不僅對吳拳腳相加,迫其跪下,更恐嚇說如不速速離去就置于死地。頓時,吳虹玉“心中浮現出耶穌在彼拉多前受審的景象”。翌日,吳不得不打道回滬。這是吳虹玉傳道生涯中唯一的一次與當地官府和士紳的沖突。
1885年,小文惠廉(William Boone Jr.)主教授命吳虹玉回滬協助黃光彩管理虹口的救主堂,并兼任同仁醫院院牧。1889年,吳積勞成疾,教會曾兩次安排他去日本修養。從日本回國后,重掌江灣聖保羅堂教務。該堂當時已有六處分堂,11所學校,各堂、校之間相距甚遠,吳不顧年老體弱,來往穿梭其間,有時還乘火車去三汀溝聖士提反堂主持聖餐禮拜。在1904至1906年間,年逾70的吳虹玉只有一次因生病而未能主持主日禮拜。吳的教友中,有五代均受吳之牧養者。
吳虹玉于1919 年12月18日在滬去世,享年85歲。喪事禮拜在救主堂舉行,憑吊者上千人。吳所創建的江灣聖保羅堂和三汀溝聖士提反堂皆為他立碑,以志紀念。
資料來源
- 徐以華著,“吳虹玉與中國聖公會”。載《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二期。
關於作者
哲學博士,世華中國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
Director, Global China Center; English Editor,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Charlottesville, Virginia, 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