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 — 1917
喜嘉理
美國傳教士。1883年受美國公理會海外傳道部(美部會)差遣來華宣教,先後在香港並廣東四邑一帶創建教會,宣教中心和開辦學校,育人無數。他在華宣教27年之久,曾擔任香港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首任主任牧師。
一、早年背景
喜嘉理(Charles Robert Hager)於1851年10月27日出生在瑞士納尼康(Nanikon)。按當地出生及領洗記錄,其登記姓名為Robert Hager。在1858年,他和兄弟隨父母移民美國,定居於威斯康辛州索克郡。他的父親Rudolph Hager是當地種植糖用甜菜的農夫,母親名為伊莉莎白(Elizabeth)。1867至1878年間,喜嘉理就讀於俄亥俄州歐柏林學院。1882年5月畢業於加州奧克蘭太平洋神學院(Pacific Theological Seminary),同年10月起任奧克蘭安提阿會堂牧職。1883年2月16日在三藩市Bethany Congregational Church被按立為牧師,隨即奉美國公理會海外傳道部(ABCFM)差遣到香港開展宣教事工。此舉緣於一群旅居三藩市之華人信徒想在中國的家鄉建立自己的教會,讓家鄉的同胞也有機會聽到福音,並且他們為此恒切禱告了多年,希望有宣教士前往他們的家鄉宣教。喜嘉理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差往香港宣教的。
二、在華宣教
1883年2月24日,喜嘉理從三藩市乘東京帝號(SS City of Tokyo)輪船前往香港,於3月30日抵港。登岸後,未及休息即租得中環布里奇斯街(Bridges Street)2號一幢三層樓房作為他的宣教中心。起初他在二樓開設學校,夜間教英文,主日即開堂佈道和聚會。至1884年,他亦租得二樓地下室設為學校,命名為“美華書館”,直到1896年遷至中和理。在此期間,喜嘉理努力學習漢語,同時去往廣東各地視察開荒,尋找合適的福音地點,並且在周日向停靠在港口碼頭郵輪上的水手和士兵宣講福音。同年秋天,喜嘉理通過友人區鳳墀的介紹認識了孫中山先生。因著孫中山用英文與他交流,使還不太懂中文的喜嘉理充滿喜樂,也使他在異鄉孤獨的心大得安慰。1884年,喜嘉理在香港綱紀慎(即公理會)教會為孫中山、陸浩東等人施行了洗禮。因著孫中山內心火熱,在短時間就帶兩位朋友信主,喜嘉理就與孫中山結伴同行到孫中山的家鄉翠亨村去佈道,途徑澳門時,還沿路散發一些福音書籍和福音單張。及至多年後,孫中山還稱讚他的中文說得比當代一位被譽為最擅於演講的美籍華人宣教士還要好。從1883-1890年間,喜嘉理先後在香港開辦了7所公立學校,並在新甯市、繆平、廣海和會安等地開設了小教堂。這些教堂都位於新甯區,現稱為臺山。
三、因病回國
由於當時中國醫療環境極差,1890年,喜嘉理患上嚴重疾病,唯有回國才能得到更好的醫治,因此他被迫休假,經瑞士返回美國休養。在他歸國的那幾年裡,他並沒有閒居在家,他一邊養病,一邊讀書,先後在範德比爾特大學和納什維爾大學修讀醫學,並於1894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在1894年返回中國之前,喜嘉理於6月20日與莉齊·布萊克曼(Lizzie Blackman)在芝加哥舉行了婚禮,同年9月夫婦二人相偕回到中國廣東事奉。
四、二次返回宣教
不幸的是,他的妻子于次年3月在廣東因患急病去世,這對喜嘉理來說是個非常沉重的打擊。幾個月後,他又回到香港服務於公立學校。不久,喜嘉理放下公立學校的工作,開始專注致力於廣東的鄉村工作。他被描述為“一個不知疲倦的工人”,無論陰晴雨雪,憑藉自己的雙腳旅行各地,經歷了種種的艱辛和困苦。他深入民間,沿路考察各地的人文地理和民間習俗,適時調整他的佈道策略,避免與中國的傳統相違背。他曾穿越過廣東許多市區,一直到廣東西南200英里的楊崗市,進入開平區以北的新興和東安進行佈道,並且從事醫病施藥來幫助當地的百姓。1897年初,喜嘉理在香港中區史丹唐街租用了一座小教堂,每晚舉行晚間禮拜。租金的一半是由當時的信徒所奉獻的,而另一半則是由他本人奉獻,並未依賴美國公理會的任何支助。及至後來,教會聚會的人數不斷增加,堂址數遷,遂有集資購地建堂之意;最終于1898年以近16000美元的價格在樓梯街地段(即今之布里奇斯街(Bridges Street)堂現址)處購地建堂,建造了一座四層樓的宣教中心。1901年新堂落成,取名“美華自理會”。該教堂的四樓,為傳教士和他們的家庭居住; 三樓,是一所英語學校,可容納約200名學生;教會禮堂在二樓,可容納500人;一樓則設為女校、男校,慕道友宣講堂和客人接待中心。
五、家庭生活
喜嘉理首任妻子為莉齊·布萊克曼(Lizzie Blackman),她是美國密西根州人,父親是律師;母親則是浸信會麥金尼斯牧師的女兒。喜嘉理於1894年6月結婚後不久,即偕新婚妻子一同回到廣東宣教。然而不幸的是,妻子於次年3月因疾病意外去世。
1896年12月31日,喜嘉理與香港巴塞爾宣道會的瑪利亞·馮·勞斯(Maria von Rausch)結婚。此前瑪利亞已經在香港巴塞爾宣道會從事宣教工作了五年,並在華南開設了第一所幼稚園。婚後,兩人在香港定居下來。他們打開自己的家門,接待南來北往的傳教士,為他們提供生活和旅途上的便利。喜嘉理夫婦育有三個兒女:長子喜光耀(Robert Morrison Hager),女兒喜美愛(Elsie Hager)和次子哈樂德·查理斯·黑格爾(Harold Charles Hager)。
六、晚年生活
1910年初,喜嘉理因再次患病而不得不回美治療,從而結束了海外的宣教生涯。回美後的喜嘉理並沒有因為疾病而停下他手中的工作,他雖不能再承擔海外宣教之責,卻盡他最大的努力從事本土宣教工作。在其最後幾年中,他一直在加利福尼亞州及墨西哥邊境做福音工作,向當地的華人及印度人群體傳福音。他仍然關心著他曾經服事過的廣東,經常匯款支持那邊的宣教工作。
1917年7月13日,喜嘉理因病於加州克雷爾蒙特(Claremont)家中,在妻子和三個兒女的陪伴下離世,息了地上的勞苦,回歸天家,葬於加州Oak Park Cemetery,享年65歲。他的一生,無愧於他本人所說:“我走上這偉大的宣教使命,是因為基督對我的靈魂有無限的憐憫。我永遠無法償還祂為我所做的一切。是祂的這種偉大憐憫和愛心,促使我願意放下一切而追尋祂的道路。有時我認為我是個罪魁,但祂的慈悲拯救了我的性命。現在,無論我將要倒下還是被允許在祂的事工上度過很多年,我都會感到滿足,因為我知道祂將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條。或許祂不允許我在異國的土地上工作那麼久,但是只要祂賜予我力量,我就會努力高舉十字架的旗幟。如果我有一千條命,會全部花在救贖人類的榮耀工作上。”喜嘉理的繼任人翁挺生牧師在其所撰《公理會在粵東百年來之略史》上述及:“喜嘉理來粵27年,專注於紮根廣東各鄉傳道,披荊斬棘,備受各種煎熬,開辦教堂及宣道所共四十餘處,接收男女老少受水禮者,五千三百三十四人,開辦學校二十九所,有學生七百五十餘名……。”
美國公理會的《傳教士先驅報》在報導他死訊時,如此評價他說:“美部會差到中國的傳教士,從無一個比喜嘉理更盡忠……。”他在美部會宣教士中之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資料來源
- 維基百科和其他網路相關資料。
- 禤浩榮著,《圖片中國基督教簡史》。天道書樓有限公司,2011年10月版。
關於作者
作者系美國加州基督工人神學院道學碩士班學生,在李亞丁博士指導下撰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