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謝紹英出生在福州,是美以美會牧師、教育家謝亨韜(Sia Heng-To)的女兒。她的叔叔謝錫恩(Sia Sek Ong)是福州最早接受基督福音的信徒,並很快成為美以美會的牧師,後來被尊為福州美以美會教會的“七燈檯”之一,也是中國教育西化的先驅者之一。他曾經訪問美國,獲頒好幾個榮譽學位,並且受到過美國總統格羅佛·克利夫蘭的接見。父親和這位叔叔對謝紹英的一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謝紹英自幼在衛理公會所辦的一所走讀學校接受教育。1900年,謝紹英到美國的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求學,成為康奈爾的第一位中國學生。從1900-1904年,謝紹英先後就讀於該校的音樂學院和藝術學院。
謝紹英於1910年從康奈爾大學畢業後,回國在中國第一所女子學院——福州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工作了15年,期間積極倡導中國的教育改革。她還擔任過福建基督教教育會總幹事、福建青年會會長和農村實驗站及教育中心負責人等。謝紹英還在福州花了19年時間監督農村教育,其中一些時間與她在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的工作重疊。在中國,她付出最多的是教育和教會。
1936年,謝紹英訪問美國,從早春到夏天,到各地舉行巡迴演講。1936年6月,康奈爾大學校長Herbert Burgstahler授予她榮譽博士學位。在二戰期間及之後,謝紹英繼續從事中國教育改革事業,直到1953年。
謝紹英是中國教育體制現代化建設和推動女子教育的重要人物。早在康奈爾大學求學期間,她就有志於回國後倡導教育改革,特別在推動女性教育方面。從1904年至1937年,一直保持著與康奈爾大學領導層的信函往來。在1904年11月26日她寫給康奈爾大學教授James Elliott Harlan的信中,謝紹英提到她已經開始幫助福州神學院的女孩子們組建了一個以康奈爾大學的一個社團命名的文學社團。
在1937年10月18日寫給Herbert Burgstahler教授的信中,謝紹英義憤填膺地控訴了日本侵略中國的罪行,並且希望西方列強能夠從道義出發,干涉和阻止日本的侵略行徑。
謝紹英終身未婚。1953年,她從福州搬到上海,與侄女同住。1955年1月24日病逝於上海。
資料來源
黃時裕、李亞丁根據林軼南、楊嘉妍、曹葉晨、孫菁鴻等與穆言靈(Elyn Maclnnis)合作編寫的《福州鼓嶺歷史文化研究報告》第53-56頁編輯整理。
關於作者
福建神學院教師、傳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