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  — 2003

杏林子

Liu Xia, 劉俠

臺灣頗具影響力的基督徒作家、慈善家和社會活動家。

臺灣頗具影響力的基督徒作家、慈善家和社會活動家。1979年因著作《生之歌》而獲得臺灣第二屆基督教文藝獎;1980年獲得“臺灣十大傑出青年”之稱號;先後擔任“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中華民國殘障聯盟”理事長;2001年被委任中華民國總統府國策顧問。

一、家庭及童年

原名劉俠,杏林子是其筆名,於1942年生於陜西扶風縣杏林鎮,在家中排行第二。由於她未足月便出生,身體瘦弱,母親希望她將來強壯一點,所以給她起名為“俠”。父親劉德銘為國軍軍人;母親唐綿是陜西省西安市人,畢業於西安玫瑰女中;1939年與劉德銘結婚。

童年時的劉俠,真的好似“俠”一樣,十分反叛,經常逃學,並到處與人打架闖禍。1949年秋,劉氏一家隨國民政府遷到臺灣定居北投,劉俠上北投國小二年級,逃學如故,最高記錄整整逃了一個多月學,被父抓到痛打一頓,以後每日上學由姊姊像押犯人一樣把她押到學校,最後總算把逃學惡習戒了。

據母親形容,劉俠12歲之前,經常折騰人、捉弄人,和同學打架,把老師氣得大哭……,種種劣跡不勝枚舉。她還上山下海,摘野菜,采野果,帶著一幫小跟班四處搗亂,演戲自娛,豐豐富富過了一個快樂的童年(《劉俠生命史》)。

然而不幸的是,1954年7月(12歲)時,劉俠被診斷出患了罕見的幼年型風濕關節炎。這是一種無藥可治的、因自身免疫系統不全而引發的慢性疾病,身體99%的器官壞死,只有手指可以動,患者等於被宣判了漫長的死刑,在死亡之前是無盡的疼痛和更加疼痛的淩遲。這個病的特征可以說是:“痛苦”,杏林子把自己所經歷的疼痛分作五級:小痛、中痛、大痛、巨痛和狂痛。母親說:“自從杏林子患了這個病後,她沒有一分一秒不是在痛苦中掙扎,數十年來她纏綿病榻,需要別人照顧,早上坐在輪椅上,每晚要戴呼吸器睡覺。” 由於罹患此等重病,劉俠不得不中途輟學,故此她的最高學歷僅為“北投國小畢業”。起初她為自己不知道為什麽活著而苦惱痛苦。眼看著身上的關節一個個壞掉,漸漸不能走路也不能跳。除了難以忍受的身體痛苦外,更大的痛苦是來自內心。她說“我不知像我這樣既沒有念過多少書,又癱瘓在床上的病人到底有什麽用?我活著到底是為什麽?僅僅為了自己受苦、拖累家人嗎?我真的要在病床上躺一輩子,永遠做一個廢人嗎?” 於是她告訴自己,如果三年還不康復的話,就不要活了。結果,好不容易熬了三年,還是沒有好。她又想:好吧,再延長三年好了,如果再不好,就絕對不要活了。但是,第二個三年還不到,就是她16歲時,認識了耶穌。

二、信主經歷

自1957年秋,病體每況愈下,關節一個個失陷,劉俠心情惡劣無以復加,每日以淚洗面,深感生不如死。就在她人生絕望之際,美國傳教士道雅伯牧師到她家附近傳道,母親率先信主,隨後弟弟妹妹和劉俠一起於10月6日受洗歸主。日後劉俠常“邀功”說:“我一人生病,讓全家人的靈魂得救,豈不該好好謝我?” 但實際情況是,一開始時她並非很確信認識神,直到一天夜裏,“我為自己的情況獨自飲泣,突然,我感受到他就在我身旁,雖然我看不見他,聽不見他,但我清楚地感到他的存在。他的撫慰和慈愛,使我心中豁然開朗。”(《生命頌》)

從此劉俠對生命有了新的理解:上帝和魔鬼最大的不同就是:魔鬼千方百計只想叫人死,上帝卻千方百計只想叫人活,而且活得更好、更起勁、更快樂。所以他給了人信心、希望、勇氣,還有愛。他教導我們如何在痛苦中保持信心,在灰心中保持希望,在危難中保持勇氣,他也不斷用愛來滋潤我們飽受創痛的心靈,好叫我們的生命重新充滿生氣,勇敢地活下去。

自從有了信心,劉俠決定用快樂武裝自己,與痛苦和平相處。她不僅頑強地與病痛做鬥爭,她還學習怎樣去愛,怎樣去付出,並一點一點地磨練自己的個性。

三、寫作奇跡

1958年夏,劉俠認識了警備總部圖書館的沈振宇,他有系統地向她推介中外名著,使她眼界大開,心智大啟。於是劉俠報名參加了“中華文藝函授學校”,開始學習寫作,每天按時收聽教育電臺的“古今文選”。此後她人生有了方向和目標,漸漸忘卻了病痛之苦。(《劉俠生命史》)

“初病時,非常自卑學歷的不如人,國小畢業,多麽卑下,多麽寒傖,同學來看我,我抵死不見,我不要看見他們臉上的笑容,不論是同情是憐憫是友善是關懷,於我都是一種刺痛,一種羞辱。……是不是就因為這樣的貧厄不足,才力加彌補呢?那段時間看書看到瘋狂的地步,也不懂什麽好不好,正當不正當,只要是有文字就不放手,哪怕是剛剛包了油條骯髒油膩的舊報紙,也是狼吞虎咽捧讀再三,填補永不饜足的心靈。早晨六點不到,家家戶戶尚在酣睡之中,不需要鬧鐘,也不需要母親呼喚,一個人獨自抹黑起來收聽教育電臺齊鐵恨老師的古今文選,即使寒流遇境也不曾漏過一天。三年如一日,我是她不繳錢的學生。晚上,一家人都睡了,也只有我在燈下寫寫看看。從來沒有人逼我念書……。” 這是1989年出版的杏林子作品《感謝玫瑰有刺》中的一段話,從中我們能瞥見、能感受杏林子一路走過來的汗水淚水寂寞心酸和努力。

劉俠後來之所以稱筆名為“杏林子”,其中原因除了紀念自己的故鄉“杏林鎮”外,也是為了感謝醫生,因她一生都與醫生結下了不解之緣。

有位作家如此描述了杏林子的寫作過程:她在腿上架著一塊木板,顫巍巍地用兩個指頭夾著筆寫字,每寫一筆就像舉重一樣,要忍受巨大的痛苦。那位作家都不忍心再看下去了。但就這樣杏林子寫出了幾百萬字,20多本勵志書。她的作品也許稱不上精致文學,卻是一字一愛,所迸發的力量比那些精致文學還要偉大珍貴,這是她以“無用之軀”送給弱勢者、身心殘障者,以及無數跌倒過、在長夜裏痛苦過的人的禮物。她曾說,自從有了信仰之後,便對生命有一個新的詮釋:就是每一個生命,不管是老弱傷殘還是貧富貴賤,都是珍貴的,每一個生命都有它特定的價值。人看人是看外表——看容貌、看財富、看地位。但上帝是看內心,看我們有沒有對自己的生命盡了本分。不要求每一個人都拿一百分,因為知道人的才智有高低,能力有大小之分,只要求我們盡本分、盡了心,就夠了。

“生命對於我來說,是十分艱苦的,但正是如此,我才更體會到生命的寶貴。我明白,神容許苦難臨到我們身上,是要我們從患難中,學習我們應學的功課。凡是有價值的東西,都必須付代價,困難是唯一鍛煉我們信心和人格的工具”(《生命頌》)。

“作為一個基督徒最大的福分,就是:即使我們失去一切,也仍然有主可以憑藉、有主可以依靠,有主可以安慰。‘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為此,我不該獻上比別人更多的感謝嗎?”(《生命頌》)

雖然杏林子忍受著常人無法想象的痛苦,但她卻說,自己很幸運,因她相信生命本身便是神最大的恩賜,為的是彰顯他的慈愛和大能。身為神子,他可以不必要來的,而他竟然來了,委身於人,經歷人的生老病死,人的酸甜苦辣,被羞辱,被鞭打,被活生生釘死在木頭十字架上,為的是透過大苦難去拯救大苦難,透過死亡詮釋生命的意義。在我們陷身黑暗的深淵,再也無力自拔的絕望中,我們知道有人經歷過,有人在我們哭的時候和我們一同流過淚,在我們憂傷的時候和我們一同嘆息過。因為他懂,因為他了解,我們就不孤單,就有勇氣舉步向前。她又說:“苦難猶如一張濾網,將生命的雜質一點點濾去,剩下的便是澄清如水。”

在一次“親子講座”上,杏林子的母親是特別邀請的陪談員。眾多家長急欲知道,在杏林子三十餘年病榻中,這位母親是怎樣幫助她,造就了今日的她。當時杏林子的母親說:“我最大的幫助就是不幫助她!” 她這一句話,讓四座驚奇!(《感謝玫瑰有刺》)

杏林子通過函授學校及教育電臺刻苦自學,加之母親不辭勞苦地為她借書,使她的文學素養精進。在函授學校老師的鼓勵下,杏林子開始嘗試投稿。她第一篇獲得刊登的文章是《他與她》,1961年前後刊於《中央日報》副刊。此後杏林子不斷寫作,作品類型也越見多樣化,除散文外,也有小說、廣播劇、電視劇本和舞臺劇本等,並屢獲殊榮。

杏林子雖然只有小學六年級學歷,但靠著堅強毅力和自我進修,用扭曲、肌肉萎縮的手,在輪椅上吃力、辛勤地寫作,一生共寫作出散文、劇作等作品共80多部。先後出版的主要作品有:《喜樂年華》、《生之歌》、《杏林小記》、《北極第一家》、《生命頌》、《誰之過》、《另一種愛情》、《皓皓長安月》、《凱歌集》、《牧羊兒——于右任的故事》、《大地注、生命注》、《母親的臉》、《重入紅塵》、《我們》、《行到水窮處》、《種種情懷》、《山水大地》、《杏林子作品精選》、《感謝玫瑰有刺》、《相思深不深》、《留白的青春,叛逆的歲月》、《阿丹爸爸》、《生命之歌》、《身邊的愛情故事》、《在生命的渡口與你相遇》、《為什麽我沒有自殺?如何度過生命低潮》、《探索生命的深井》、《真情是一生的承諾》、《美麗人生的22種寶典》、《打破的股東》、《俠風長流:劉俠回憶錄》等等。

杏林子憑著自己樂觀的生活態度和頑強的毅力,創造了奇跡,成為風靡臺灣和東南亞的著名作家, 她的文章被收錄在中學的課本中,她的散文《杏林小記》、《生之歌》、《生命頌》幾十年來都是臺灣中學生假期指定讀物。

杏林子相信苦難是將自己提升出來的一種試煉,從中讓人發出榮耀的歌聲。她的文筆洗練,感性溫柔,字裏行間更洋溢一股毫無怨天尤人,也從不向惡劣命運低頭的堅毅。她在病痛中還能如此堅強、豁達和樂觀,在短文中以幽默的口吻來述盡人生百態,叫人認識生命,尊重生命和熱愛生命;她的作品振奮人心,讓人發出無比的贊嘆。她的文章“如一面鏡子,從不同的角度,映照出她那豐富、充實的心靈,更重要的,是它全面地呈現出基督徒的璀璨人生。” 在當代華人作家中,沒有人比得上杏林子更為勵志,經歷二三十年而不衰。她的堅忍、熱情與美麗,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種可能,看到了生命的更高境界。她的書就像一口永不枯竭的愛的泉水,滋潤世界上很多無望的心靈。

四、殘障人的伊甸園

二十世紀上半葉的臺灣,殘障人士飽受歧視,被迫生活在陰暗孤單的角落自生自滅。杏林子身為殘障人士,深深體會他們的遭遇,以及政府照顧弱勢群體的不足。她也清楚地知道殘障人士所需要的不是同情的目光和施舍的憐憫,而是應有的尊重和為人的尊嚴。杏林子生前常常說:“除了愛,我一無所有”。她雖然身體弱小殘障,卻喚醒了社會沉睡的意識。為了讓社會上更多人關心殘障人士的需要和福利,她甚至冒著生命危險上街請願,從而成為社會良心的代表人物之一。因她相信,每一個人都是上帝創造的,不分膚色、種族、國籍、外貌和才能,在上帝眼中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

當1980年3月,杏林子當選“十大傑出女青年”,並蒙蔣經國總統召見時,她感覺到神要她出來為一百萬殘障同胞服務的呼召,但因深感使命重大而猶豫不決。1982 年春,神的呼召越來越清楚,“你有了今日的名份,焉知不是為了你的同胞?” 的經句,一次次叩擊著杏林子的心。上帝之愛使她不單透過文字教導殘障人士,認識生命,珍重生命,發揮生命的潛能;更身體力行用自己寫書的稿費和版稅,和陳俊良、謝才智、範振蕙、陸國棟等人一起籌備、發起了“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於1982年12月1日正式成立。該基金會的宗旨是“服務弱勢,見證基督,推動雙福,領人歸主”。所謂“雙福”,是指福音和福利。杏林子堅持以基督的信仰,去服務那些被社會忽略的殘障人士,並將福音帶給他們。他們從兩個半職員、十八坪的辦公室開始,後來發展到擁有二、三千位工作人員、60多個工作點、上萬人接受服務的福利機構。1989年,杏林子又創立了“中華民國殘障聯盟”,並獲選為第一屆理事長。

此外,因其社會影響與貢獻,杏林子於1988年成為教育部特殊教育咨詢委員、花蓮縣榮譽縣民;1989年被授予“高雄市榮譽市民”稱號;1990年獲得第三屆吳三連基金會社會服務獎;1992年成為臺北市榮譽市民。1997年,杏林子又獲得靜宜大學榮譽博士學位、1999年年度職業成就獎,以及第十二屆“臺美基金會人才成就獎”。

五、花謝留香

2003年2月7日淩晨,負責照顧杏林子的印尼籍看護工由於工作性質長期無法獲得適當的休假,而導致精神異常。杏林子因遭其嚴重拉扯及傷害,而被緊急送往醫院急救,不幸於2月8日淩晨離世,享年61歲。其遺體於3月初火化,安葬於臺北縣宜城福音山。

杏林子的弟弟劉侃說,依照劉俠的個性,家屬不會追究印傭的責任,因為劉俠一定會原諒她。她曾說:“有一天,當我離去,也讓我這樣歡歡喜喜的走吧!我知道,我已好好活過了”(《杏林小記——救護車上》)。

在遺囑中,杏林子叮囑,要把所有的愛和祝福留給親人和天下人,把眼角膜捐給需要的人。至於解剖後剩下的殘渣就燒成灰,撒在屋後的小菜溪裏,多少也可以滋潤一下兩岸的花草。

杏林子逝世後,獲得當時總統陳水扁的頒令褒揚,全文如下: “總統府國策顧問、作家劉俠,器識淵閎,襟懷淡定。雖幼罹罕見疾病,不良於行,然熱愛生命,困學自勵。以‘杏林子’筆名發表《生之歌》、《生之頌》、《杏林小記》等勵志作品,立意精純,激勵人心;著作等身,享譽文壇。歷任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殘障聯盟理事長等職,推動身心障礙者社會福利制度之建立,以公益為依歸,溥仁愛於大眾;關懷觸角廣及國際,拓展國民外交,尤足矜式。曾榮獲十大傑出女青年獎、國家文藝基金會散文獎、吳三連基金會社會服務獎等殊榮,實至名歸,群倫共仰。民國九十年,應聘總統府國策顧問,叠進嘉謨,獻替良多。綜其生平,致力文學創作,綻放心靈光彩;盡瘁公益,推愛及人;懿德高風,允垂世範。遽聞溘逝,曷勝軫念,應予明令褒揚,以彰馨德。”

杏林子在其61年生涯中,有49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史;有30多年的時間在輪椅上;還有未曾停止的關節痛。但經過信仰的升華,病與苦痛反而成為她體貼百萬身心障礙同胞的最大資源,激發出她對社會的無限關心與愛心。

“人生不在乎勝利,乃在乎奮鬥。願我們都能持守這種態度,打美好的仗”《生之歌》。杏林子在意外中走完其傳奇的一生,如同一粒麥子,落在地裏死了,卻結出許多籽粒來。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形容杏林子是“一個健康的病人,一個甜蜜的受苦者,一個快樂的憂世人,一個富有的窮光蛋,一個小學學歷,卻練達睿智的人。”

順便交代一下:杏林子有一姐、二弟和一妹。姐姐劉儀,原本從事臺灣石油工業,後來轉職作人才培訓;曾翻譯安娜·懷斯(Anna Wise)的著作《潛能總開關:運用腦波啟動內在力量》。

三弟劉侃,宣教士,亦從事殘障福利工作。曾任屏東基督教醫院董事長、中華民國劉俠之友會理事長、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其妻是來自挪威的宣教士,二人育有二子一女。

四弟劉儼,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系畢業,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碩士,斯坦福大學博士;後任職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高級研究員。

小妹劉儷,與丈夫遊建國一起在基督教遠東廣播公司所屬的良友電臺主持”幸福滿家園”節目,二人育有一子一女。

資料來源

杏林子主要作品:

  • 《俠風長流:劉俠回憶錄》
  • 《劉俠生命史》
  • 《生之歌》
  • 《生之頌》
  • 《杏林小記》
  • 《感謝玫瑰有刺》
  • 《探索生命的深井》
  • 《北極第一家》

關於作者

楊景華

作者係美國加州基督工人神學院碩士研究生,在李亞丁教授指導下撰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