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  — 1948

許聲炎

清末、民國時期閩南地區名牧。連任中華基督教會金井堂會牧師五十餘年,先後創辦了金井毓英學校和閩南聖經學院,並任院長;先後擔任過廈門聖道大學校長、中華基督教泉州區會會正、閩南大會會正、中華基督教協進會全國總會副會長等職。

許聲炎,字子玉,於1865年出生在晉江安海前坡村一個貧寒家庭。自從英國長老會傳教士杜嘉德(Carstairs Douglas)於1856年把基督福音傳入此地後,信主的人不斷增加,許聲炎的父親許泰伯就是早期的基督徒之一,後經過刻苦學習與追求,成為傳道人。許聲炎自幼生長於基督教家庭環境裡,10歲開始接受啟蒙教育。他天資聰慧,且讀書用功,學習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因此得到英國長老會傳教士的賞識,保薦他到廈門鼓浪嶼回瀾中學讀書。許聲炎在該校學習三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接著又進入英國傳教士創辦的廈門聖道書院繼續深造。因應當時教會的需要,入學僅兩年的許聲炎便被派往南安官橋做代理傳道,由此開始了他終生事奉主的生涯。

許聲炎畢業後,被分派到安溪湖頭傳道,也曾兼顧官橋教會的牧養工作。1890年,許聲炎到晉江東南的著名僑鄉金井開拓福音工場,那裡當時只有10名信徒。在他牧養下,信徒日益增多,許聲炎當年就建起了第一座教堂,次年又在教堂旁邊建立了毓英義塾(毓英中學之前身)。1894年,許聲炎應聘到廈門聖道學校擔任校長,為周邊教會培養牧者傳道。1895年,金井教會人數增多,並得到安海母會的批准,建立自治教會,急需得力牧者。在選聘牧師時,金井會眾一致選舉許聲炎為堂會的牧者。許聲炎由此看到教會的呼召和會眾的期待,於是辭去校長職務,回到金井。1896年8月,許聲炎被按立為金井教會首任牧師。

此後不久,一場長達十年的大瘟疫襲擊了金井地區,教會中有300多人,包括長執15人在這場鼠疫中喪生。許聲炎在整個瘟疫期間,堅定信靠上帝,凡事交托仰望。他不懼傳染,仍然探訪信徒,關心照顧病人,為死者做安息禮拜;他甚至還收養了不少失去雙親的孤兒。他身上所彰顯出來的基督之愛的美好見證,深深地感染了眾信徒,也吸引了不少非信徒,信主的人日益增多,教會愈加興旺。

鼠疫過後,金井教會未見萎縮,反而得到大復興,到1928年時,在冊的信徒已達近四百人,成為閩南地區信徒最多的教會之一。許聲炎非常注重會友的靈性生活,根據不同情形,在教會設立了各種團契和班會,如勉勵會、母親會、青年團契、主日學、探訪隊、佈道隊和談經班等。主日崇拜活動,大都由這些團、組負責人輪流主持。他每年還分別舉行特別的查經會、奮興會、佈道會,春節還有靈修會、培靈會等等。這些活動一方面活躍了教會的信仰生活,一方面也培養了領袖人材,堅定了信徒的信心,也增強了信徒的愛心與熱心。許聲炎堅持:中國教會應當自立、自養、自傳,不接受外國差會的經濟津貼。金井教會原屬英國長老公會差會,但他一向不接受差會的津貼。金井堂會的經濟來源,主要靠會友的奉獻,經常性的有“什一奉獻”、“五條捐”;春節有感恩奉獻,以及會友的特別奉獻;此外還有旅居海外的會友的奉獻等等。經濟上自養,就有可能做到自治和自傳,不必受差會的轄制和干預。許聲炎所設立的金井堂會屬下的支會共有九所,即玉湖、深滬、獅頭、科任、伍堡、潘徑、前倉、衙口、英林等教會,轄區包括現金井、深滬、龍湖、英林、永和、東石六個公社,設同理牧師五人,專職和兼職傳道師若干人,會友和慕道友數以千計。據稱金井堂會轄地之廣,規模之大,會友之多,為國內所罕見。

許聲炎連任中華基督教會金井堂會牧師五十餘年,他一生傳揚“純正的救恩”,反對社會福音派,抵擋各種異端侵襲教會。因其事工、能力與聲望,許聲炎先後被推舉擔任中華基督教泉州區會會正,閩南大會會正,中華基督教協進會全國總會副會長等職。為了培養傳道人和領袖人才,他曾經先後擔任過廈門聖道大學校長,創辦了金井毓英學校和閩南聖經學院(1939),任學校總理(董事長)和學院院長,為海內外教會輸送了不少人才,推動了福音事業的發展。當時閩南教會的傳道、牧師多出身于聖道大學、培元中學、毓英學校與閩南聖經學院;在南洋各國的傳道、牧師也多為培元與毓英兩校的校友;而金井堂會會友在南洋經商與從事教育的人也不少。由此可見許聲炎牧師的影響力。

不僅如此,許聲炎在地方的文化教育方面也有重大的貢獻。他打破“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傳統觀念,創辦了毓英女學部,又在金井附近的石圳、溜澳、圍頭等鄉先後創辦了女學,招收女孩子入學。他大力提倡、推動婦女“天足”。過去婦女都要纏腳,並時興腳纏得越小越好看的陋俗;不纏腳的婦女,反而被視為“赤腳女人”,是不光彩的。而教會和教會學校的婦女,大都“放腳”,此舉對地方社會影響頗大。雖然起初頗受非議,但不久,一般社會上的婦女也相繼“放腳”了,纏腳的女孩子逐漸減少了,漸成風氣和潮流。此外,教會還提倡西醫,宣傳推行種“牛痘”等新事物,都對地方產生了有益且深遠的影響。

許聲炎不僅在教會內,在社會上也有很大的影響和聲望,在清朝末年,他曾協助當地官府制止和調解了一場被稱為“都蔡冤”的封建械鬥。在1902-1907年期間,晉江南部都、洪、蔡三大氏族的械鬥,牽連鄉村數百個,為時五六年之久,雙方死者三四百人。泉州知府李增蔚(俗稱“李本府”)下鄉辦案,派兵逮捕雙方頭目及“刁民”,其中也包括一些基督教徒在內。因為許聲炎是教會領袖,從不介入械鬥,而且說話比較公正,在社會上又有一定的聲望,因此深得李知府的信任和倚重。那些涉案被捕的教會信徒,只要許聲炎一開口,或說情,或作保,就馬上可得釋放回家;後來有不少非信徒也因托許說項而獲釋。所以在調解“都蔡冤”一案中,許聲炎起了很大的作用。案平以後,李知府特親筆題書“關懷桑梓”的匾額贈與許聲炎,懸掛在毓英學校內。

抗戰前後,國軍營長項強駐軍金井,借住禮拜堂“護厝”,經常派人四處捉拿所謂“漢奸”,再以電刑逼供。許聲炎常受鄉民之托,找項強為涉事之人說情,因而獲得釋放。在與許牧師的交往中,項強後來竟受其所感而受洗歸入基督。教會特為他舉行了隆重的施洗典禮,以此見證“上帝奇妙的救恩”,轟動一時。

許聲炎牧師還積極推廣基督教文字事工,一生筆耕不輟,尤其在教會歷史方面,用文字展現福音在閩南發展的歷程。他所著《閩南長老會八十年簡史》(1920)以及《閩南中華基督教會簡史》(1934),都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在閩南地區影響很大。他創辦並主編的《金聲》月刊,出版多年,行銷海內外,不僅在其所屬教會內,也在閩南地區和南洋等地教會廣受好評,頗具影響。

許聲炎之妻為泉州西街堂會牧師吳封波之妹,他們共生育六子七女,除第四子、第五子和第七女早逝外,其餘子女與女婿,皆為國內和南洋商界、教育界、醫務界的鉅子。據稱合女婿及內外孫,全家族共有百數十人。許聲炎的長子許錫慧是石獅堂會牧師兼永甯堂會牧師。次子許錫恩十九歲從廈鼓尋源書院畢業後,在前港任教二年即回毓英,先任教員,後任校長,在毓英連續任教三十九年。他在毓英任內,一面秉承父旨抓基督教教育,使毓英成為一所信仰純正的教會學校;一面抓教學質量,以嚴格辦學而馳名海內外。第三子許錫安是英國長老公會一手培養的,他在中學及大學求學的費用,皆由英國長老公會負責。從燕京大學畢業後,他即回泉州培元中學,先後擔任舍監和校長。1937年以後,他的實際地位幾乎成了閩南十三所教會中學的總校長。第六子許錫仁,曾擔任永春教會中學——育賢中學的校長。許聲炎第五女淑巽在金井教會中以“虔事上帝”著稱,歷任母親會會長、勉勵會會長、佈道會會長等職,為人穩重,能顧全大局,被公認為靈性與道德上的榜樣,在教會中享有很高威望,深受會友們尊敬與愛戴。從這些可見許聲炎家族在閩南教會、南洋若干地區的教會,以及在閩南教會學校中的份量與影響。

1948年9月25日,許聲炎牧師因病息了世上的勞苦,回歸天家,在世享年83歲。

資料來源

  • 方聞,“許聲炎的家族及其他”,《泉州文史資料全文庫》。2016年8月16日發佈。
  • 《許聲炎牧師百年誕辰紀念刊》。泉州,1965年。
  • 若望,“許聲炎牧師榮美見證”。《基督時報》,2023年5月5日。
  • 網絡其它相關資料。

關於作者

李亞丁

作為世華中國研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李亞丁博士現擔任《華人基督教史人物辭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的執行主任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