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0  — 1895

薛承恩

Nathan Sites

美國美以美會宣教士,具有“刀疤教士”之稱。1861年偕妻來華,到1895年病逝於福州,在福州和閩北地區宣教34載,把一生獻給了他所愛的福建人民。

早年背景

薛承恩(Nathan Sites)於1830年11月6日出生在美國俄亥俄州裡奇蘭縣(Richland, Ohio)的Bellville。他於1859年從俄亥俄衛斯理大學畢業,該校非常重視栽培海外宣教的人才,有不少的畢業生後來都為著福音的緣故前往海外宣教。在一次聚會中,薛承恩聽到一位返國述職的宣教士麥利和(Robert Samuel Maclay)描述中國宣教的景況,內心被深深地打動,因此他願意回應上帝的呼召,前往中國宣教,成為第一位衛斯理大學畢業的赴華宣教士。

入華宣教

1861年3月6日薛承恩與莎拉•摩爾(Sarah Moore)結婚。同年6月,他和妻子接受美以美會海外傳道會(American Methodist Episcopal Mission)的差遣,與宣教士麥利和一家一同踏上中國的土地,來到了福州。福州是美以美會在中國的第一個宣教工場,第一批宣教士於1847年到達,直到十年後才有第一位信徒受洗。同時因為不習慣當地的環境,使得宣教士的折損率很大,福音的果效也很有限。

為了接觸中國最基層民眾以及體驗最真實的農村生活,薛承恩夫婦住在福州郊區的一個小村莊裡,與村民朝夕相處。此地有一位開館授徒的儒者,名叫謝錫恩,他跟薛承恩交往了一段時間後,接受了救恩,並成為薛承恩宣教上一位得力的助手。後來他成為了閩北教會史上一位重要的華人教會領袖,被稱為“中國的保羅”。

1864年,薛承恩進入閩清六都傳教,並為當地民眾看病施藥,這是西醫傳入閩清之始。後由薛承恩所倡,美以美會於19世紀90年代差派女醫生瑪麗•卡爾頓到六都施醫,先在阪西村租民房開辦醫館,為紀念薛承恩“遺愛在民”,故名之為“薛承恩婦幼醫館”,此為閩清縣第一所醫院。

另一位由薛承恩帶領信主的重要人物是黃乃裳。1866年10月,薛承恩為黃福居、黃乃裳叔侄施洗。黃乃裳是一傳奇人物,集宣教士、士紳、教育家、報業家、華僑拓荒領袖、改革家及革命黨人的頭銜於一身。他在20世紀初,率領福州府屬美以美會信徒千余人移民馬來西亞的砂撈越,建立“新福州”,為中國近代移民史寫下著名的一頁;因為這些移民在砂撈越從事墾拓開發及文化教育等工作,故此對東馬的現代化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為了更好的宣教,薛承恩在閩清創辦了“薛承恩婦幼館”,即今日閩清縣六都醫院的前身。

1882年,薛承恩曾擔任培元書院的掌教,此學校是1872年美以美會所設。1883年,由薛承恩、摩嘉立同譯,黃乃裳協譯的《天文圖說》出版發行;黃乃裳還協譯了《聖經圖說》、《衛斯理傳》、《大美國史略》等書。

薛承恩在閩北從事宣教三十多年,期間所經歷的挫折與危險不計其數。有一次因為在延平的會所改建,引起當地居民不滿,而薛牧師正好來到延平,暴徒把他挾持到一間空屋,對他拳打腳踢,又拿了一個雙尖叉子,猛力朝他眼睛刺去,結果刺中眼睛下面的面頰,血流如注。他掙紮到屋外,又被暴徒繼續施暴,直到以為他已喪命才逃散。薛牧師倒在血泊中約半個小時,才有衙門派來的差役將他抬回會所,第二天雇船送他回福州。經教會醫生悉心治療,他的眼睛才不致瞎掉,卻從此在臉頰上留下了深刻的疤痕,無法復原。但薛承恩並沒有對延平失望或懷恨,兩年之後,他再度進入延平,一切都風平浪靜,平安無事。以後他又多次來到延平,越來越受當地百姓的歡迎,因此他對延平的解釋是“延遲而來”且“延長不斷”的平安。臉上的疤痕使得薛承恩贏得眾人的信任,被尊稱為“刀疤教士”。

1877年,在馬禮遜來華宣教70周年之際,在華傳教士齊聚上海召開了為期兩周的宣教大會,會上討論了包括對中國社會文化的觀察、向中國人傳道的內容和方式、醫療宣教、教會學校、文字事工、婦女事工等多項重要議題。薛承恩發表了一篇題為《雇傭本土助手的利與弊》的主題報告,提出反對雇傭中國本土信徒的理由:第一,非基督徒覺得雇來的代理人不真誠,不過是洋人的雇工;第二,本土教會覺得外國宣教士才是實際的領袖,而非從洋人支薪的當地牧師,所以中國牧師會喪失他的影響力;第三,雇傭關係會讓本土代理人喪失勇氣和熱心,不願失去外國援助接受當地的供養,這就成為本土教會“自養”的最大障礙。他的觀點在大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終老福州

薛承恩最喜歡與華人同工巡迴各地佈道,閩北各處皆可見到他的足跡,最後他以福建為其終老之處。1895年初,薛承恩在一次講道和給信徒施洗之後感染了熱病,並於2月10日在福州溘然長逝,享年65歲。死後被安葬在福州的教會公墓“洋墓亭”(又稱“使命公墓”)。洋墓亭始建於1848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薛承恩的墓碑得以倖存,現收藏在福州倉山博物館。

1912年,薛承恩的妻子Sarah Moore Sites編著的《薛承恩傳》(Nathan Sites–An Epic of the East)在美國紐約出版,是為研究福建教會重要的參考資料。在薛師母心目中,她的丈夫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福音戰士,為神的國度在閩北浴血奮戰,與撒但毫不妥協,絕不退縮,堪為後人之宣教典範。在該書印刷期間,薛師母也魂返天家,與丈夫重聚了。

資料來源

  1. S. Moore Sites,Nathan Sites:An Epic of the East.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2.
  2. 魏外揚著,《中國教會的使徒行傳》。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2006年。
  3. 林金水等著,《基督教史初探福建》。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2006年。
  4. 尋訪傳教士的足跡工作室,“薛承恩|埋骨榕城的傳教士”。2023年 9月 15日。
  5. 福州市閩清縣人民政府官網,閩清縣六都醫院官網。

關於作者

居禮亮

作者系美國加州基督工人神學院道學碩士班學生,在李亞丁博士指導下撰寫此文。